全书分上下两册,对隋唐五代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交融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盛况作了详尽的阐述,并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尤以较多篇幅叙述了隋唐时代空前繁荣的文化思想和文学艺术
民间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无情嘲讽甚至尖锐批判。可是,只要我们浸入民间,“屈尊”听听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爷的声音,我们就会知道,即便是无稽之谈的歌谣、俗语、传说,也都各有其存在、传播的因和由。正如
%26nbsp;%26nbsp;《二十四史(套装共16册)》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中国美学文脉史》是一部以文化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美学的学术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学这一概念,以“文脉”这一范畴与思想贯通全书,连缀起中国美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史前至秦汉的“前美学”时期;魏晋至宋元中国美学的“建构”时期;明清中国美学的“完成”时期;1911年至今的中国美学文脉的继承与开新时期。本书遵循“历史优先”的原则,将中国美学文脉分为“巫史文化”“诸子百家”“经学一统”“玄佛儒”“理学与实学”等章目,以其独特的学术视角和丰赡的学术资料,呈现了中国美学的初始、奠基、建构、深入、综合等不同阶段的面貌。
持续了几百年的工业化造成了人类精神中的一个奇特现象:对自然的审美成了一种需要恢复的能力。作者力图在社会与自然日益紧绷的张力之下,从中国传统的儒道禅到康德、杜夫海纳的思想资源中,为自然之美梳理出理论支撑。
为现代化的大业而立人,是中国现代教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始终坚守的目标和使命所在。本书紧紧围绕这一“立人”目标和使命,以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为历史语境,以美学、教育学及相关思想文化领域的现代性追求为知识背景,对百年来中国美育的思想创造与演进趋向做了纵横捭阖的历史勾勒与深入研究。中西比照的学术视野,史论结合的架构格局,以及个别透视与整体概括有机融合的阐发思路,不仅有力地勾画出了百多年来中国美育思潮涌动、名家辈出的历史景观,而且深刻地揭示出并让人领略到诸多美育思想与理念中历史与文化蕴含的斑斓多彩和博大精深。
这是一套关于日本三种美学的理论书籍,分成《幽玄》《物哀》《侘寂》三册,系统阐述日本美学的概念和发展渊源。 《幽玄》 “幽玄”起初用于传统歌论、能乐论中,包括具有宗教意味的假面悲剧和世俗化的滑稽科白剧。在平安时代后的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它逐渐将美的感性深化为精神内在,并产生了“幽玄”的审美意识。 《物哀》“物哀”一词起初的来源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他评价《源氏物语》是对周遭的人事和自然,怀抱有细敏微妙的感受力,并由此将这一特质提炼为“物哀”,将日本文学的本质归纳为“在于物哀”。 本居所指的“哀”,是人的各种情感,“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都可称为“哀”,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侘寂》中的“寂” 初体现于“俳谐连歌”这样的文体中,而“侘寂”之美则由
本志依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和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存真求实,全面系统地记述戚家山街道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本志系北仑区戚家山街道志书。全志通贯古今
上海辞书出版社组织复旦大学等院校编纂的由复旦大学教授朱立元主编的《美学大辞典》(修订本),于2014年4月出版。 本书是我社2010年出版的《美学大辞典》的修订缩印本。选收美学方面词目近4000条。全书按学科分类编排,分为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外国美学、艺术美学类,每大类下均细分相应小类,如美学原理下分有美学、经典美学、美、审美、美感等小类。书末附有中外美学大事年表、外文索引等。 本次修订少量调整了框架结构;增补了近年来的资料,如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动漫艺术、公共艺术、视觉艺术、新媒体艺术、音乐剧,如2009年至2013年逝世的美学人物及其卒年,如中外美学大事年表2009年至2013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