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本书的部分内容源自1995至2001年间在巴黎第八大学及国际哲学学院内举办的若干研讨会,另一部分则源自这几年应国内外若干机构之邀所作的研讨会及讲座.本书旨在澄清“美学”这个词意味着什么,将美学看作艺术运作的体制和话语的母体,看作艺术精华的识别形式和对感性体验各种形式之间关系的再分配。
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的问题,如人的天性和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
古时候,学子们十年寒窗苦读,却在得了科第后先为自己娶了一个姨太太;官员们满口清正廉洁,私下里却肆意挥霍,纵优狎妓;那些名儒大家号称淡泊名利,却在入仕后两面逢迎,拜高踩低……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不仅可
陈昊著的《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诗学与美学研究丛书》尝试从思想史的角度着手,从一些重要理论家如夏夫兹伯里、哈奇生以及休谟的思想碰撞切入,剖析18世纪英国美学家们如何通过引入“情感”和“趣味”,以此来补充和修正传统的理性主义美学观念。同时将休谟的“趣味”美学置于西方美学的历史源流当中,提炼并考察其在思想史上的独 值,并结合17-18世纪英国美学乃至思想文化界的发展情况,探讨美学思想、文化风气与社会变革三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本书收录《谈美》和《谈美书简》全部篇目。 《谈美》是朱光潜美学重要著作,在这里,他从十五个方面着手,将自己在美学乃至人生经验方面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朋友,让他们逐步培养起美感的经验和态度,进而推广到人生世相方面,使之成为脱离世俗、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 《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写就的晚年心血之作,全书由十三封书信结集而成。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
......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
当一个生命在子宫孕育,一团情性的花蕊悄然萌发,“新生”,成为美学永恒的主题。 严重的时刻,却是心灵嬗变的契机,美学正产生于此时此刻。美是浑沌,美是憧憬,美是幻视力,美是“怒而飞”,美是悲欣交集……骆冬青编著的这本《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中的四十多个心灵美学命题,在无限氤氲跃动的情性中,凝为重要时刻的“情节”。每个人的精神生命,必有如是“情节”。 从中,我们或可把握心灵的节律,自生命领悟 生命的灵性。 岁月耗尽生命,但馈赠心灵以不可思议的美。
张政文、施锐、杜萌若编著的这本《康德文艺美学思想与现代性》把康德作为轴心人物,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性构建与转型的诸多核心问题展开历史考察。康德文艺美学话语中存在着审美与政治、形式之维与道德之维的多重张力,这成为启蒙与现代性工程中的理论焦点。康德美学在根本上推进了西方形式主义诗学、抽象艺术、中国现代美学等各个领域的变革进程。本书借鉴了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和“误读”理论,重点考察以先验人类学为旨归的康德美学移植与文学艺术理论及实践领域的“误读”影响。康德美学以纯粹抽象思辨为特色、极少涉及具体文艺作品案例,而对于西方现代文艺发展的推动力却远胜于建构了宏大艺术史体系的黑格尔美学,本书致力于在理论上深入阐发这一奇特的现象。
......
张政文、施锐、杜萌若编著的这本《康德文艺美学思想与现代性》把康德作为轴心人物,从“问题史”的角度出发,对现代性构建与转型的诸多核心问题展开历史考察。康德文艺美学话语中存在着审美与政治、形式之维与道德之维的多重张力,这成为启蒙与现代性工程中的理论焦点。康德美学在根本上推进了西方形式主义诗学、抽象艺术、中国现代美学等各个领域的变革进程。本书借鉴了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和“误读”理论,重点考察以先验人类学为旨归的康德美学移植与文学艺术理论及实践领域的“误读”影响。康德美学以纯粹抽象思辨为特色、极少涉及具体文艺作品案例,而对于西方现代文艺发展的推动力却远胜于建构了宏大艺术史体系的黑格尔美学,本书致力于在理论上深入阐发这一奇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