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是朱光潜深入探讨美学与人生的经典之作。《谈美》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的特点等问题,层层展开,提出了 人生的艺术化 这一美学研究理想目标。朱光潜先生以一种对老朋友的语气,从哲学、心理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阐释了他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理解,将复杂的学术问题写得生动易懂,构建出完整的美学图景。帮助读者从 浅薄 回归 本质 ,从 炫耀性审美 中抽离,倡导美学的 向内的觉醒 。
王国维一生著作等身,思想深邃,无数文人学者为之仰止。作为后人,我们编辑《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先生对中国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为了启迪读者,让读者通过文字走进王国维的心灵世界,与大师做时空对话,从而提升个人的修养与自身素质。在编辑过程中,分述、讲、品、写、作、抒六大部分,对遴选出的作品进行分类,比如 抒 中,记录王国维所写的诗词,这些诗词虽然短小,但字字如玑珠、句句赛环佩,读之沁人心脾、回味无穷,有绕梁三日之余韵。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难看出,大师严谨治学的同时,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及细腻的人文情怀。当然,为了尊重这位殿堂级的人物,我们保留了先生生前文章的原貌,比如文章中 [] , () 等符号,以及那个时代所用的文字(文字规范后,现在看来有些字是错别字)和
《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先生*重要的一部美学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部西方美学史专著。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对公元前6世纪到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思想发展历史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着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长期作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使用,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迄今国内学者撰写的同类著作中*好的一部。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晓畅,广受读者欢迎,是一部不朽的美学经典。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美学原理》是《美学》的一部分,《美学》是克罗齐的*部著作,它所讨论的不仅是普通的美学问题,尤其是美学在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审美活动与其他心灵活动的分别与关系。克罗齐认为哲学自有一个系统,美学在这个系统里只是一个方面。继《美学》之后的三部书:《逻辑学》、《实践活动的哲学》、《历史学》,表现了克罗齐所谓的 心灵的哲学 的全貌。后来的这三部书的要义都已在《美学》里约略提及,所以《美学》这部书含有他的全部哲学雏形。《美学》分 原理 和 历史 两部分。
宗白华先生一生著述不多,而《美学散步》则几乎汇集了其最精要的美学篇章,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的一部美学著作。全书文辞典雅,富于诗情画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鲜活起来,让每一位为俗务所纷扰的现代读者,每一个渴望自由宁静的现代心灵,都能在先生灵动的文字里,充分感受人间的诗意和对生命的憧憬。
本书是一本哲学美学导论性读物,着重介绍了当代学界的一些*理论成果,旨在让没有任何哲学基础的读者能够对关于美的哲学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全书共五章,首先介绍了哲学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并讨论了几种不同的对美学的界定,*终得出结论 哲学美学是一门研究所有美的现象的学科。之后,本书从日常美的体验入手讨论美的现象的产生和特点,由此过度到第三章关于美的判断和美的对象的讨论。*后两章中,本书从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和艺术本质的角度,着重介绍了关于艺术的哲学美学理论。
《美学原理(第二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美学理论成果作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对各种审美活动的经验进行了梳理、概括和提炼、评价,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的美学观点。在论述时,引证古今中外的哲学著作、历史文献、文艺作品和科技论著,并精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典型实例,说明审美本质和审美规律。《美学原理(第2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即可供高校中文、艺术、哲学等以美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程的本科生学习,也可供社会上的爱好者阅读。
以前,有人指责美学取消了社会差别的文化规则。今天我们想用寄生着美学的话语来从事艺术实践。 但美学不是一种话语。它是一种识别艺术的历史体制。这个体制是矛盾的,因为它创造了艺术的自律,但代价是废除了将艺术实践和艺术对象与日常生活实践和对象分开的界限,美学许下发动一场新革命的承诺。 美学并非偶然的政治,但它本质上就是政治。它处于两种对立的政治之间无法解决的张力关系之上:要么彻底地将艺术形式变成集体生活形式; 要么在军事或商业的妥协下,保留艺术的自律,让这种自律成为解放的承诺。 这个基本的张力关系解释了批判性艺术的悖论和转型。也让我们理解了,今天,在不明确的伦理之下,美学艺术的解放的呼声,与政治一起走向沦落。
乾隆的统治占据了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将康乾盛世推向巅峰。除了康熙、雍正为其打下的良好基础外,自制力强、勤政、处理问题果断迅速、善于吸收历代统治得失、感情生活比较专一、健康长寿等才是乾隆能够成功缔造盛
这套丛书在内容设计上没有采用教科书或者一般学术著作的框架,而是将每一种书的主题切割分解成若干小专题,每一小专题在少则一两页,多则五六页的篇幅内展开,图文并重,读者在相对放松的阅读感中,从一个小专题跳至下一个,直至本书的结束。每本书后除附有必要的参考书目外,还有延伸阅读以及索引,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继续在这一主题中探索徜徉。
《华夏美学》与《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 的“美学三书”。本书依照历史演变的的轨迹,将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及精神美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华夏之美的了解 加全面、生动、系统。让我们 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征, 好地区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 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使 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中华之美、华夏之美。本版《华夏美学》为插图珍藏本,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全彩印刷,雅致精美,是一部图录式的《华夏美学》。
《美学事始——近代日本美学的诞生》介绍了“美学”这门西方的人文科学是如何在日本近代的明治时期被咀嚼消化,同时日本自身固有的美的意识又是如何呈现出来,并对之从立足于具体艺术领域的艺术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进行了验证。《美学事始——近代日本美学的诞生》由神林恒道编著。
本书收录了朱光潜先生的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 《谈美》《谈美书简》,全面系统地呈现了先生的美学研究成果,是了解美学的入门参考书。 《谈美》是先生留学西方时所著,他从15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地将自己在美学甚至人生方面的心得体会娓娓道来,引领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谈美书简》是先生在82岁高龄时的潜心之作,他将过去发表的美学言论精心整合,以13封书信的形式讲解了美与美感、形象思维、文学创作等一系列问题。
叶世祥编著的《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在确立“审美主义”基本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进行比较,凸显了中国现代审美主义思想的“现代”特质,进而剖析“审美独立论”和“审美救赎论”在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历史语境中的特殊性,以及50—70年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倾向,80年代以降中国文论的话语转型,在横向比较中立体地展示了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的风貌。《20世纪中国审美主义思想研究》视野开阔,论据翔实,立论审慎而深入,是一部别开生面、卓有建树的理论著作。
在现代文化孕育而生的世纪之末,那些离经叛道的创作者偏爱夕阳西沉时放射出的流光异彩,在爱欲死亡交织的网里寻觅脱离凡俗的异类快感,以人工造就的声色幻象来反抗工业时代与庸众社会的枯索无聊。是一时之势,是一代之才,可追怀,不可追回。 这时势才情,在彼时的欧洲文化空间里,又因流变而多彩。正因为回望容易将那层次丰富的景象看成华丽却模糊的一片,才有必要拨开繁茂的文本丛林溯源而上,看到其中那些曲折与深邃。 德奥的世纪末,在这一片迷离动人的景致中,代表了对反叛再反叛、由忧思推忧思的 深层次。这里有尼采的天空,以生命哲学的寥廓清冷,照见颓废艺术的画地自囚。这里有弗洛伊德的躺椅,以精神分析的犀利敏锐,洞悉情欲与社会之间的纠葛牵动。这里有诗人的感喟,发梦中痴语,又传人间思慕。这里有小说家的描画,
西方审丑传统源远流长,然而这一传统至今仍淹没于庞杂的文化现象之中。潘道正编著的《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紧扣“人神关系”这一独特视角,分古典时期、基督教时期、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现代时期个特征性的文化语境,通过对具体文本和经典象征形象的研究,揭示了西方审丑传统不同阶段的特征、前后承接的关系及其“流向”。与此同时,《丑的象征:从古典到现代》中,逻辑与历史结合,文本与概念互证,在历时的叙述中,深入地阐释了审丑的相关范畴和基本理论。
复兴中国古典美学,树立美学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派,生命美学是枢机。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先贤已做出开拓性的贡献,为汉语生命美学的系统重构奠定基础。美学界应该充分吸收、借鉴,继往开来。本书主要对方东美的新
艺术在20世纪的发展,呈现出了花样繁多的艺术形式。这些现代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也实现着对传统艺术、先前艺术的不断的解构,也就是说,艺术在发生着不断的终结。其实,艺术的终结并非一次性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里,艺术的终结也是多元的、不断生成的。 自从黑格尔对浪漫型艺术的涉及开始,艺术就走向了不断终结的道路。而且,在不同时期,艺术终结的涵义与方式也不相同。作为美学的主要领域,现代艺术的终结,也同时发生着美学思想不断的建构与解构,美学也就避免不了被作为形而上学而不断被解构的宿命。 在20世纪,西方美学思想的各种流派众多,呈现出思想发展的多元态势。作为对传统美学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反动,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规定不再是理性,它们在各种相关维度上展开,“其中存在的维度是现代美学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