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老庄哲学领域的新生代学者秦复观毕20余年之功全新校注解析。 全本:正本清源。以帛书版为底本全新勘校。 全译:随文白话文直译,生僻字随文注音,与传世版本异文的对比,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解读。 全解:多维度逐句解析文意,及其内在逻辑,保证普通人完全读懂《道德经》。 作者整理定稿的帛书版,与传世版重大差异有140处之多,这影响了我们对老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基于正本的解读,也让以往道德经中多个自相矛盾之处在逻辑上形成了完美自洽。 这不仅是一部原貌道德经,也是一部可以轻松读懂的道德经。
《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脱胎于在北大开设的儒家政治哲学课程,经三四年的沉潜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学大纲》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学中诸多核心范畴,对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袭/禅让、那县/封建等关键词做了长镜头式的全景厘清,通过制度史和观念史的视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历代思想家如何证明这些制度或观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与平等、正义等西方政治哲学概念展开了深入对话。 全书由 天、天命、天道 仁者爱人 人性与民本 权力与疆域 感与教化 差序与平等 勇敢与复仇 七部分组成,由此可见儒家政治哲学何以 阐旧邦以辅新命 ,在张力与冲突中体现了穿透历史的思考深度以及强大生命力。
普通读者罕有知道,王阳明原是一个被翻案的奸佞。《明实录》里的王阳明不但奸邪,还很有几分色厉内荏的丑态,是一个墙头草一般的投机分子。他纵兵屠城,窃夺他人战功,散布异端邪说蛊惑人心,以邪教教主的姿态享受着信徒的阿谀与供奉。 乃至清朝编修《明史》,才算是以新一代的官修正史为王阳明做了正式的翻案。而在王阳明弟子们谦卑写就的私史里,他又仿佛头顶光环的圣徒,有神鬼莫测之能,每每还有灵异的奇遇。 于是我们每个人对王阳明的态度,往往取决于自己对史料的采信方式以及认知误区之有无或多寡。是的,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很耐人寻味的事情。
憨山大师注《道德经》,始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前后用功十年, 或经旬而得一语,或经年而得一章 , 每参究透澈,方落笔,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决不轻放 。实为学佛、学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学佛者通达老子, 善自他宗 ;学老者破除己见, 得离言之旨 。 憨山大师注《庄子内篇》,创意于约万历十六年(1588年),*终克成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前后长达三十二年之久,堪称憨山后半生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师自言: 庄子一书,乃老子之注疏。予尝谓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彻老子之道,后观此书,全从彼中变化出来。 蕅益大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岁,述《四书蕅益解》。解《论语》曰 点睛 ,开出世光明也;解《庸》《学》曰 直指 ,谈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 择乳 ,饮其醇而存其水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社会学对儒家的关注,在中国学术界应归功于潘光旦,他偏重社会思想方面的阐述;在西方学术界则以韦伯的研究尤为著名。 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学中的重点议题是伦理的社会实践及其衍生出的社会特征,其逻辑发端于 人伦 与 耻感 ,即 人伦日用 。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 对偶生成理论 和 关系向度理论 ,并对 孝道 人情 面子 自我 情爱 日常计谋 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
毓老师说四书根据毓老师课堂讲授 四书 之笔记整理而成,包括《毓老师说大学》《毓老师说中庸》《毓老师说论语》《毓老师说孟子》。 四书 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经典,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毓老师讲解 四书 遵循儒家经学传统,依经解经,一字一义,重视经典的经世致用之旨。作者将 四书 归于儒家修、齐、治、平的价值体系,还原儒家经典的哲学内蕴和思想力量,同时结合自己对人生世相的切身感受,使读者清楚了解经典之真义,实用之价值,从而启发现代人运用经典的智慧来指导人生。
《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列儒家经典 四书 ,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 《孟子开讲》是鲍鹏山教授继《论语导读》《大学中庸导读》《道德经导读》之后,出版的又一部对传统经典做现代解读的新著。 开篇《导言》,论述孟子思想中的中国文化重大命题及其逻辑关联;全本十四卷,每卷由原文、今译、注释、开讲四个部分组成:原文精校,今译畅达,注释精审,开讲通透,一气贯注。篇后为读者列出成语及相关章节链接;卷后附录《孟子的编撰与成书》,为读者延伸专业知识点。 开讲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明明是说古典文本,偏讲得明白如话;明明在讲古圣先贤,偏又说得他如活当下。对传统经典做现代价值的阐发,是本书的显著价值,也是作者阐释传统经典的出发点,更是一个学者价值的极大体现。
《孟子新注新译》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210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惠及广大读者,考证以 译注 形式呈现 下里巴人的形式,阳春白雪的内容。书中 考证 方法之主要者,仍是杨树达先生所谓 审句例 在浩如烟海的同时代文献中网罗类似结构的词句,予以归纳模拟。以 最博最精 著称的王念孙、王引之父子释读古书的名篇,如释 终风且暴 ,正是这样做的。 《孟子新注新译》(第二版)是本社2017年《孟子新注新译》的增订版。较之旧版,本版篇幅增加了50%多。而这50%中的九成多,是加在 考证 部分中了。删去了旧版中《卷首的话》,还将《导言》篇幅大大缩减了。从数目上看,旧版原有 考证 108则,新版增加到210则。同时,旧的 考证 也有若干得到补充修订。
如果说,当今社会有一套帮大家如何获得快乐、如何避免不快乐的知识体系,那显然孔子的思想体系更合适。它能让你成为一个没有敌人的人 仁者,起码也能让你变成一个在朋友圈有吸引力和比较受尊重的人。 很多人这辈子都没活好,总想活出超越这辈子的境界,但很容易走偏。其实,《论语说什么》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在正道上前进得慢一点儿,也比走岔路而绕不回来的好。 一个人上半生主要是求存,下半生慢慢就要求真。求存是向外的,求真是向内的。不管是求存,还是求真,都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你改变不了命运,但可以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处理命运的能力。 读《论语说什么》,zui起码可以让你在糟糕的生活中成为一个不太糟糕的人 勤勉而好学,爱生活但不炫耀,正确地好色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到对这
《孔子家语通解》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其次,我们认为,《孔子家语》中不少篇的“解”出于后人,而“解”《家语》自然不会是有意“作伪”,而应该是让人们更容易了解该书。我们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 《孔子家语通解》 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体现了我们对《家语》相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将它置于书前,是为了简要说明人们认识《家语》的过程。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 《孔子家语通解》 本通解注意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结合。今天,《家语》的许多学术问题还没有得到统一认识,基于此,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注意序说与注、解的科学严谨,同时也力求观点平实,注意读者的适用范
集三十余年研究思考成果而成,《儒家功夫哲学论》是作者系统阐释其功夫儒学和功夫哲学的著作。广义言之, 功夫 可以理解为 生活的艺术 。本书从 儒家 功夫 和 哲学 这三个论域的交集入手,意在既 从功夫的视角诠释儒家哲学 ,还原儒学作为一个功夫修炼和实践体系的本质特征;也 从儒学的角度发掘功夫哲学 ,勾勒功夫哲学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并 从哲学的角度反思儒家功夫 ,考察当代儒学的哲学意义。
孟子其人不仅是先秦诸子之一,其书也是宋以来 十三经 或 四书 之一,两千余年来所影响于中国思想学术与中国人之心灵者甚大。自东汉赵岐作注以来,历代注释解说极夥,每随学术之进展与时代之变迁而有所发明,于中亦可见《孟子》所蕴之深,可以不断探究阐释。本书作者自2004年起在复旦大学 中国经学史 课上开始讲授《孟子》,其后研精覃思,取精用宏,耗时十余年,撰成本书。 本书为对《孟子》一书的注释和解读,每卷开头为解题,概述该卷大旨,下列章旨结构图,勾勒一卷之整体脉络。原文之下,分简注与讲疏两部分。前者疏通文义,对《孟子》原文中对一般读者来说理解相对有困难的,或历来有争议、有误解的字词进行简要注释,讲疏则详细阐释《孟子》原文的基本含义及其中所蕴含的义理。
美德伦理本是在西方哲学史上发展出的三种主要规范伦理体系之一,*近有不少学者用它来解释中国古代的儒家传统。本书认为,若是用美德伦理的理想形态为标准,而不是以它在某个传统中的某种历史形态为标准,我们甚至可以说儒家伦理是一种比亚里士多德主义更纯粹、更彻底和更本真的美德伦理。但本书的重点不是要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而是要阐明古代儒家思想对当代美德伦理的发展所可能做出的贡献,包括帮助美德伦理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帮助美德伦理回应外来的批评,帮助美德伦理对哲学的其他领域做出其特有的贡献等。为此,本书具体讨论了具有美德的人是否只关心他人的外在福祉的问题、美德伦理是否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问题、美德的两难问题、美德与道德责任的问题、动力之知的问题、信欲的问题、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等共十一个问题
《成人之道》为著名汉学家、比较哲学家、孔子文化奖得主安乐哲的新作。 作者对一贯主张的儒家角色伦理学进行了深度诠释,从宇宙论基础出发进一步揭示其思考起点 儒家过程性的人之理念: 人之成为 或 成人 。在《成人之道》中,安乐哲分析了儒家传统中 关系性构成的、叙事性的、焦点 场域的人之理念 ,并以之贯通 仁 孝 礼 和 等儒家经典观念,让儒家以其自身语言讲述其自成一格的道德生活愿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比较哲学洞见,针对 个人自主 民主 等当代社会政治议题,作者提出了儒家方案来对抗在西方占统治地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现代世界的基础个人主义理论及其衍生思想。 深感于当今世界的人类困局,安乐哲寄希望于在世界哲学中尚未获得足够重视的儒家思想资源,为人类带来突破性的改变与贡献。
《孔子如来》典藏本, 孔子三来 系列之二,鲍鹏山教授著。《孔子如来》*早是作者在《光明日报》 智慧版 上开设的 老鲍谭古 专栏文章,共72篇,合为一辑。生活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留下的言论片段,如何理解,从来一家有一家的立场与解说。本书是作者研究、教学先秦思想三十余年,将得自孔子的启示与读者做的一次分享,许多观点令人耳目一新,比如:价值都有其边界,把任何一种价值无限扩大、*化,都是对其他价值的破坏;比如,总说 防人之心不可无 ,会*终导致一切人猜疑一切人,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斗争;比如,不要斗得过小人,要高得过小人 源自孔子的这些正知正见,我们今天了解多少呢?
两千多年儒学发展有一主一辅两条线索,主线是道德践行,辅线是道德存有。前者的主题是人如何成德成善,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奇特现象,其中“一源”指孔子,“两流”分别指以孟子、象山、阳明为代表的仁性之流,以及以荀子、伊川、朱子为代表的智性之流。后者的主题是道德之心如何影响天地万物,使其成为存在。两条线索有一个复杂的互动关系。道德践行之主线决定人成德成善,有了道德的人会以善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从而产生道德存有之辅线;道德存有之辅线形成后,染有道德色彩的天反身又成了道德的形上根据,从而大大加强了道德践行之主线的力量。儒家生生伦理学在这个谱系中有自己的定位:就主线而言,它不再局限于心学的立场,而是回到了孔子之“—源”,以聚合“两流”;就辅线而言,它不再以天讲人,而是以人讲天,不承认天是
在中西法文化不同背景下,作者侧重研究先秦诸子各家法思想的比较,积累数十年完成本书,本书是法史领域的一部扛鼎之作。从中国古代思想体系宏观层面出发,系统梳理孔子、孟子、荀子的法律思想,揭示儒家法律思想的特质、历史变迁,以及联系中华法系的当代使命,回溯儒家法的历史源泉,从而一气呵成,材料梳理至晚清,是一部中国本土法律文化的经典。 全书共九章。前三章相当于总论,着力突破西方法价值一元论思维束缚。第四、五、六章分别阐析孔、孟、荀的法思想,是研究的重心、全书的主体。第七、八、九章相当于余论,讨论儒家法思想在秦汉以后的演变、影响及其在今天的地位。 1994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第三届桂版优秀图书一等奖和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优秀图书奖。 1995年获首届全国高校人文社
本书是作者有关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研究,也可以说是以追寻美德为中心的中国伦理研究。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关注公德与私德问题,是美德研究在一个特定领域的讨论,通过梳理近代以来公德 私德的起伏变化,揭示出中国当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关注美德伦理,从孔子、孟子、战国早期一直到冯友兰、冯契,作者检视了儒家伦理与美德伦理的关系,辨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 全书的核心关切是把握美德伦理研究中的中国问题,证明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寻找中国道德思想的出路。
本书借孔子、孟子、荀子的政论为题,引用经史文集,敷畅其旨。读此一书,不但可以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体系及其演变,且会更进一步理解吾国历代政治思想(上自先秦各家,下至明清)、政治制度(如秦汉的丞相制如何演变为前清军机处,以及考选、禄俸、田制等等)和政治现象(如历代宦官之祸、大学生运动、朋党之争、豪宗大族的势力、农民的生活等等)。 作者认为,关于政治,有三种重要问题,一是政治思想,二是政治制度,三是政治现象,此三者均与时代背景有关,又有相互关系。因此本书不只是阐述儒家的政治思想,而是以此为经,于解说之中,叙述时代背景、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此外又兼述经济等等。 本书体例新颖,各章节根据儒家政治特点分为各名目,均成独立的单位,可合而读之,又可分而读之。既可当学术书通读,又可作工具书检索
儒家复现于中国,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精神现象。本书共包含两个部分,共七章,部分以热思和儒家传统作为关键词开展论述,后续章节中论述了儒家在中国现代的衰危及其出路。本书以现象学的观念与方法对儒家的重要思想展开分析,其中对于 孝 仁 等儒家重要概念的阐释发人深省,观点独特。第二部分解说《尚书 尧典》,仍以现象学的方法入手,融合多种材料对《尧典》的思想和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析。附录部分是作者设计的儒家婚礼,意在突出儒家思想在家庭组建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独特性。 本书从多角度来回答乃至深化了儒家再临的核心问题:曾经那么成功的儒家为何特别不适应西方造就的大变局,以至于在历史的瞬间丧失了自己的团体存在?儒家的生命根基何在,可作为当下和将来复活自身的源头?应该不应该重建儒教?如何在这样一个
本书题名为 心性与体知 从现象学到儒家 ,它一方面标明了本书的研究主题,即心性与体知;另一方面也划定了本书涉及的研究论域,主要是现象学和儒家。 心性 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所尝试的正是这样一种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 心性现象学 研究。东方传统借 体知 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 道德感受 (F 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主要关心的就是现象学(尤其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 体知 与 情感 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
《现代儒家哲学研究》以当代中国文化的视野和中西哲学的融合前景作为研究和观照的出发点,从 文化观 心物论 形上学 等角度,详细讨论了熊十力、马一浮、梁漱溟、冯友兰等学者在儒学上的创新和发明,探索了20世纪现代中国哲学家在发展具有中国性的哲学方面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