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哲学家苏格拉底被传讯,说他不信城邦诸神,引进新的精灵之事,败坏青年。苏格拉底在由500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但申辩并没有挽救苏格拉底的性命,他*后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之死,为西方文明打下了两个基本色调。而苏格拉底之死之所以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首先要归功于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 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苏格拉底的申辩》记述的是公元前399年,一个叫美勒托斯的年轻人在雅典状告哲人苏格拉底,说他不信城邦的神,同时引进新的神灵之事,败坏青年。于是,苏格拉底被传讯,在五百人组成的陪审团面前作了著名的申辩。苏格拉底拒绝逃走,因为那是直接悖逆法律。他接受审判,平生次公开演说,为自己申辩。他不接受流放或罚款,因为他坚持自己无罪。他只接受要么无罪、要么死刑的判决。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圣人,他的受审和死刑构成了西方哲学的母题。《苏格拉底的申辩》无疑是西方感人的作品之一。柏拉图创作这篇对话,为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申辩。从某种程度上讲,柏拉图的所有作品都是在为苏格拉底申辩。说到底,为苏格拉底申辩,即是在为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申辩,为高贵申辩。 本书是 柏拉图读本 系列中的一种。
《卿卿如晤》是一篇悼亡手记,这是路易斯在痛失爱妻之际,在那些 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 里写下的文字。《路易斯著作系列:卿卿如晤(精装修订版)》自问世以来,即以其灵性而细腻的语言、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治疗人们心灵伤痛的一剂 恩典良药 。
加塔利一生 游牧 在精神分析、哲学、政治、美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义上的精神分析学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关系、俄狄浦斯情结等模式化问题,诊断的不再是个体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现代社会的 病症 。当结构主义者纷纷将主体性列入 罪恶 名单之时,加塔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从生产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体性问题,重新反思了启蒙以来的 解放实践 。 何谓主体性生产?什么是战争机器、欲望机器、抽象机器?怎样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为审美范式发生源的 混沌互渗 如何运作?在本书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以其独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权为中心的结构主义,摒弃了以科学范式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机器反对结构,以横贯性理论超越移情理论,引导我们走向基于主体性生产的审美范式,开启以审美范式为指向
既然上帝存在,为什么人和动物还会遭遇痛苦?无论你持有什么样的人性哲学,当你经受痛苦时,你的人生哲学必将经受考验。C.S.路易斯用饱含同情的笔触和丰富的洞见解开了这个谜题。这是一部真正的杰作,充满了希望、智慧和对人性的真实认识。
本雅明的莫斯科之行可谓一次苦旅。他对阿丝雅?拉西斯的情是苦涩的,爱到深处,男儿柔肠,丈夫落泪;处境是艰难的,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囊中羞涩。然而,一个热爱着怒放于冰天雪地里的圣诞玫瑰的人,内心必定生动而丰盈,情致满满。随着一双敏锐的眼和一颗敏感的心,我们在遥远的莫斯科走街 串巷,在剧场与影院逗留,在教堂与博物馆驻足,在闹市与乡野徜徉,在店铺与货摊流连。尽管本雅明此次行程短暂,交往有限,但他对当时俄国社会的政治生态、经济形势、民众生活等诸方面的观察可谓深刻而敏锐,这段遥远的莫斯科记忆,因为这份苦情、细腻与忧郁,格外值得珍视。本书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郑霞女士根据德文版译出。
张志伟著的《西方哲学十五讲》从古希腊哲学讲到黑格尔,囊括了目前经典西方哲学的主要阶段。作者功力深厚,立意在于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哲学史的导引和普及,语言浅易,叙述生动,在通俗、流畅中又富于思辨,显示出哲学史本身的特点,即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在结构安排上并未按人物或纺年展开,而是学派与大师相结合,在每个阶段重点介绍核心学派,同时为划时代的大师如柏拉图、康德、黑格尔设专章。
本书是关于拉康精神分析思想的导读性著作。作者从拉康对弗洛伊德的继承和发展开始,结合精神分析实例,逐一阐述了拉康派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如镜子阶段、无意识、能指与所指、压抑、阻抗、移情、想象、自恋、欲望等,通过这些概念勾连起拉康的思想结构,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理解拉康派精神分析的思想要义。 作者开宗明义便强调精神分析的实践性,以自己的临床实践为基础来探讨拉康理论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也阐发了作者自己对精神分析的独特理解。本书是一部 的具有原创性的通识读物,对 的相关从业者和相关专业学生来说尤具有阅读价值。
柏拉图对话中,《蒂迈欧》拥有长的注疏史,也是让人费解的几篇对话之一。我们不知道《蒂迈欧》到底表达了什么,意图又是什么。《方圆说:论柏拉图 蒂迈欧 中的开端》立足于语文学和注疏史,对《蒂迈欧》进行了简洁而完整的疏解,可谓发人深省。
米歇尔·福柯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社会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富有创造性的历史学家。他不可逆转地塑造了我们今天对权力、性态、疯癫和犯罪等争议性问题的思考方式,奠定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基础。其批判性研究持续启发着诸多学者、艺术家和政治活动家。 在《如何阅读福柯》中,约翰娜·奥克萨拉围绕福柯思想的重要主题,精心挑取十段关键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提供一系列线索来帮助读者由此前行,对福柯的思想做出自己的发现和理解。
本书为“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丛书中的一本,内容如下:在四部与苏格拉底之死有关的对话中,《克力同》为短小,比起另外三部显得着实微细。有人认为《克力同》是《申辩》的尾声而非《斐多》的序言,那么,《克力同》又是一场怎样的审判?克力同又是谁?苏格拉底对赴死之路高贵神秘的抉择与之有何联系?作者维斯选择了“苏格拉底的不满”,作为对《克力同》解读的关键——缺憾和不满本是生活的常态,只是在柏拉图的戏剧中现身的苏格拉底,一生都在探究哲学,不以俗务为要,其缺憾和不满自然异于常人……
《伦理之业:马克斯 韦伯的两篇哲学演讲(*修订版)》收录了韦伯去世前不久为慕尼黑大学的同学们所做的两篇重要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入微入细地讲述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伦理。演讲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影响了几代人,并作为一种信仰的发源将此后更多的人集中在学术理想的旗帜下。现在它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物。
《晚清西学丛书》(第二辑)秉持、延续辑的宗旨与视野,搜集和整理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晚清西学译撰著作,填补空缺,为还原晚清思想全貌做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也借此促进对晚清西学的研究和重新评估,将之作为明末清初至今完整的 西学东渐 上的重要一环,予以独立突显。无论是追溯现代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史、经济学研究史,还是 西学东渐 及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史,这套丛书都颇具参考价值,有助于读者了解晚清知识界的世界视野,以及现代知识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第二辑首先推出的五种包括《富国策》《普法战纪》《时事新论》《辨学启蒙》《格致新机》。 《富国策》 作者:亨利 法思德(Henry Fawcett,1833 1884),19 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译者:汪凤藻(1851 1898), 晚清同文馆算学副教习。 校注者:张锦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
米勒认为,柏拉图的《治邦者》并非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一篇真正的戏剧对话。城邦好比洞穴内的生活,苏格拉底-柏拉图式的哲人需要思考,如何把握哲学与政治之间的中道,并告诫那些习惯于以数学思维方式理解复杂政治生活的人。米勒的《柏拉图 治邦者 中的哲人》是当代《治邦者》研究的里程碑,成功扭转了欧美学者的研究风潮。米勒在本书中立足施特劳斯的古典政治哲学立场,完美体现了施特劳斯派细读文本、疏解文本的问学工夫,经由本书的解读,《治邦者》指引我们进入柏拉图作品组成的群岛。
本书探究西方思想 哲学与青年教育问题的古今之变,分别围绕柏拉图、卢梭和尼采的经典文本进行深度阐释。 全书分三个部分,分别从柏拉图《巴门尼德》、卢梭《爱弥儿》和尼采的经典著作入手,探讨西方思想的古今哲学与青年教育问题。 部分从柏拉图的对话《巴门尼德》入手,回顾了代表西方哲人典型形象的苏格拉底在青年时代的一次教育经历,展现青年苏格拉底的“困蒙”与“发蒙”,让我们体悟苏格拉底何以成为哲人苏格拉底。 第二部分集中探讨卢梭的公民教育,卢梭看重以自然教育启蒙大众,对比研究卢梭的《爱弥儿》和柏拉图的《王制》,作者勾勒出两位哲人对待教育的不同态度,以及取得的实际效果。卢梭倡导的自然教育培养出的公民,与柏拉图崇尚的灵魂教育培养出的哲人,在智性上存在极大差异。 第三部分探析尼采的教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 作家加缪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论集,被人称作是存在主义的封篇之作,它以如诗的语言,提出了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一个个命题,即人生存在的荒谬感。加缪在书中一层一层地剥离人生虚幻的外衣,将其荒谬的本质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然而荒谬不是 望,因为看穿幸福的同时也就看穿了痛苦。对于西西弗来说,地狱死神都算不了什么,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人类的 和斗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回到几千年前的奥林匹斯山巅,你会见到滚石上山的西西弗正愉快地唱着歌儿,不知忧烦,不问明天。因此,加缪曾在获奖演说中说他不信神,但他仍然崇拜一个圣徒,仍然要跪在一个圣徒面前祈祷,这个圣徒就是西西弗——他笔下的西西弗。
培根的随笔,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 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读之犹如聆听高人赐教,令人受益匪浅。书中处处体现了培根对人生世态的通透理解,彰显了作者的信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
在这本小书里,滕尼斯以一位成熟的社会学家的视角,细致考察了他青年时代的偶像尼采的生平以及全体著作。他赞赏尼采发现了作为本原的生命、艺术以及真正的智慧,但其后期思想运动及其在青年中的影响,又令他备感担忧。 终他终于硬不下心肠,追随偶像尼采做一个自由的精灵,而选择了“人性的、太人性的”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