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论述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从而揭示朱熹对《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作者刘贡南在细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对朱熹治经所蕴含的生活经验进行探讨。这种研究 贴近生活, 能彰显宋明儒学的实践性格, 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朱熹研究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孝經》為諸經之導,簡氏“考於古義,酌於今時”,於1918年著成《孝經集注述疏》一卷,复將開說《孝經》時的答諸學子問編為《讀書堂答問》附後,語言較為通俗,“將備始學者”。《孝經集注述疏》充分體現了簡氏的治學特點,內蘊“正人心,挽世風”的述疏深意。
没有古代,哪有现代;没有祖先,哪有我们。本书从《管子》《货殖列传》《食货志》等中国古代各类历史典籍的财货观切入,具体深入地分析讲述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中金融、企业及管理体制等的演进历程。作者化古为今,视野广阔,对现代读者很具启发意义。
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道典诠释书系,陈鼓应,商务 【新华正版书籍】 作者 陈鼓应 原价 ¥28.00 出版社 商务 出版时间 2006-04-01
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纲常名教是重要方面。研究纲常名教,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是核心成分,汉代名教是基本方面。因此,从思想文化的层面仔细探讨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思想,其意义不言而喻。作为中国文化目前有名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的千古功臣,董仲舒特别注意社会制度的建设,以加强对社会的外在控制。同时,他还特别重视社会道德规范的建立,以加强对社会的内在控制。“三纲五常”道德论的构建,正是这一政治目标的实现。
冯治库的《中国人的哲学:对庄子重要篇章的再解读》是对《庄子》内七篇及其他一些重要篇章的再解读,试图揭示其中的形而上学思想(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即是哲学)。其目的是让中西哲学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其理念是要以《庄子》为例回答中国有无哲学、中国哲学所达到的高度、中西哲学能否交流以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真正的认识差别这四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使当代中国人的思维回归到先秦时代,直面我们先贤的思想并予以辨析,在辨析中使传统进入新的光亮中,从而构建起中国人的认知保证和新的精神家园。
由孔喆著的《图说孟子/中国哲圣人物丛书》主要依据《孟子》中孟子的行迹,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系年。在对孟子事迹进行系年时,也并不是 照搬前人的观点,而是进行考证分析,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旧史中说孟子三岁丧父或早年丧父,《图说孟子》作者就依据孟子处理母亲丧事超过了父亲的丧事被别人非议为”后丧逾前丧“的记载,推断孟子 非三岁或早年丧父,因为年幼的孟子是不会亲自处理父亲的丧事的,孟子没有处理父亲的丧事也就不应该承担”后丧逾前丧”的责任。
老子与庄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主张宇宙万物都有平等的性质,主张人要融于自然万物,从而与宇宙相终始。所以,老子与庄子与提倡要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具足,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在道家法则中,人与宇宙的关系是“天人合一”的,是物我两亡的,所以他们有着通达的生死现,有着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的生命哲学。道家所讲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逆反自然规律的、残生伤性的。老庄的思想、生活态度以及其中所蕴藏的深刻与丰富的内涵,不但给后人提供了可供效法的生存生活和精神活动的双重模式,而且作为一个重要源泉,也为后世学者们的建设和非建设性的思想工作开启了无数法门。
《王阳明生活》是关于王阳明的传记类作品。王阳明是明朝 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哲学家,本书简练地介绍了王阳明的一生,诸如他的生活,如家庭、幼年、游历、应试、政治、改过、讲学、贬谪、剿匪、平逆、晚年,等等,均包举无遗,让你全面了解王阳明的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的核心精髓——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n
在中国文化目前,《周易》作为一部古老的典籍,历经近三千年而流传不衰,堪称古代思维方式的代表作。透过奇妙的符号和博雅的文字,可以发现她的无穷魅力在于其思维与思维方式。《周易》及易学的思维独具特色,对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特色,在内容上表现为思维的变易性,应时与偕时、体认与意会、尚中求和、德业并重、革故鼎新等特征;在形式上则表现为思维的形象性、意象性、直觉性、数术性、逻辑性、整体性、辩证性等特征。 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随文配图,简要概括和展现上述思维特色,并注重增强生动性,提升初学者对《周易》、易学及传统文化的感知和兴趣,为今天广大读者提供可资利用的智慧启迪。
我国的志怪小说集。 《搜神记》是东晋初年 史学家干宝所撰,现存20卷,以辑录鬼怪神仙故事为主,也包括一些琐闻杂记和不少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想象力丰富,代表了中国志怪小说的成就。“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的《搜神记》选用底本进行校勘,注释详细,译文准确,装帧精美,是读者阅读收藏的版本。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论述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从而揭示朱熹对《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作者刘贡南在细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对朱熹治经所蕴含的生活经验进行探讨。这种研究 贴近生活, 能彰显宋明儒学的实践性格, 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朱熹研究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
《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是一部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洁明快的释老之作。此书从十几个方面阐发老子思想,基本涵盖了《道德经》的主要意蕴。该书虽然没有作繁琐考据,但对先贤和时彦的研究成果都注意到了。此书从九个方面对“道”的旨趣深入揭示,从十二个方面就老子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影响作出深刻论证,其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和相反相成思想的多维度探讨,都彰显了作者的研究深度和厚度。
《老子今注今译》为著名道家研究学者陈鼓应先生的力作。本书以华亭张氏所刊王弼本为底本,吸收了历代《老子》研究的成果,对《老子》一书做了详细的注释与分析,对前人的《老子》注疏也给予了评价,并加以今译。本书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译文流畅,注释准确,是阅读和研究《老子》的重要参考书和经典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