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事学著作,在中外都极具影响力。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经营、处世等,既是 兵学圣典 ,又是 智慧宝典 ,已超越时空而具有永恒魅力。 对《孙子》一书,历来不易研究,更不易写好。从中学时代开始,李零即对《孙子》情有独钟,这在研究先秦的学者里是少见的;并且他研究《孙子》时间长,成果多,超越了很多研究者。 他从研究文本入手,结合军事文化史和思想史解读《孙子》,内容深湛,视野广博,可谓把《孙子》这部千古名著读出了活泼的新义。
《阳明学述要》原名《王守仁》,初版于1930年。王阳明之学是明代理学的重镇。钱先生把王阳明置于整个理学发展史中加以考察,以洗炼的笔法勾勒王学之大纲与流变,指出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其以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 万物一体 和 变化气质 的遗留问题,贡献了独特的 良知 理论。钱先生讲王学,提醒读者 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 ,以求得王学之 真着精神处 ,这是钱先生于王学的独特之处。这是钱穆一生中专门研究王阳明的学术著作,完整地呈现了钱穆早年研究王阳明的学术成果,也是了解阳明学极简便的入门读本。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短小精悍、思想广博、睿智深刻,重在阐释天道,并以其关照人道,指导修身、治国,直面现实社会。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正好相反,它强调的是,甘居下流,不争上游。在这方面,它是天下第一。《老子》篇幅虽短,意境却深,给人神秘感,在形式、内容、叙述逻辑、文学手法上都很有特点。 李零研读《老子》数十年,将北大的课堂讲义写成通俗易懂的学术普及读物。本书可帮助读者精准而最少障碍地阅读并理解《老子》文本,真切地感受古典时代的人文气息,从而深入领悟和吸纳先秦子学的思想智慧。
如何阅读《论语》,如何认识孔子,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在《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中,为进入这部人文经典提供了 简明、必要的视角与方法 。不同于一般逐字逐句解析原文的方式,本书从《论语》中的 人物 和《论语》中的 思想 两个维度进行了详细考察。 全书按主题分类阐释《论语》内容,上篇 人物篇 详细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门弟子、孔子对古昔圣贤与当时政客隐士的评价,是为 纵读 ;下篇 思想篇 论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人生观、道德观,以及对君子小人的态度等,是为 横读 。两篇内容互有深入,为解读原典提供了 关健路径 。本书是在章句之外,对《论语》进行的精要分析, 让今天的读者得以考察孔子生活的时代,收获平行视角下的客观、立体认识 。 《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是李零 我们的经典 系列的第一本,其余三本为
《治家》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风故事读本,是国家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家风十章》《齐家 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的延续之作,选取周公等自周代到清代的二十位先贤,用具体的人和事来彰显家风对于这些圣贤豪杰的人格塑造和人生业绩所起的重要作用,将传统家风的基本条目、义理融于故事,语言通俗晓畅,故事感人至深,较为完整地呈现了他们的高尚人格与家风传承。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庄子哲学思想及其现代生活应用的图书。本书通过八个篇章,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关于自由、智慧、道德和生命意义的深刻见解。书中指出了《庄子》在现代生活中的思想价值,并依次深入讨论了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核心概念,解析庄子对中国文化的长远影响。作者结合现代生活实例,将庄子的思想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实践的生活哲学,旨在引导读者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哲学、道家思想、个人修养及生活智慧感兴趣的读者。本书不仅提供了对庄子思想的深入解读,还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思想应用于个人成长、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和精神追求等方面,帮助读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道家的智慧》包括两本教材:《老子的智慧》《庄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上册)》,依托《道德经》构建全新的老子思想体系,将老子的智慧总结为以下九个专题:一本书、两个字、三件宝、四个不、五形象、六知守、七正道、八纲要、九字诀。一方面,坚持以经解经,立足原典,向读者介绍老子其人、其书、其道;另一方面,引用丰富例证,并予以精准评析,帮助读者理解道家的核心概念如道、德、虚弱、不争、有无。本教材对于了解老庄哲学、学习道家智慧、传承中国文化,具有奠基性作用与启示性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衰落,诸侯争霸。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下,诸子百家反复思索如何统一天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生活。他们为此构筑庞大的思想、著书立说、周游列国,从而诞生了中国思想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享乐至上主义者杨朱、兼爱非攻的墨子,他们二人的思想为何能广受欢迎以至二分天下?以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促进新王朝出现的邹衍有着怎样的宏大构想? 白马非马 的公孙龙如何展现缜密的逻辑?出土的资料又描绘了老子、孙子、孔子怎样的真实面貌? 汉学大家浅野裕一以其简明生动的文字,一一解读这些伟大的中国思想家的智慧、策略和梦想,让我们领略诸子百家时代的魅力。
本书成于1953年,材料大多来自全祖望《宋元学案》特别是黄宗羲《明儒学案》,理学人物几乎都涉及了。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以诸儒为主体、各家思想体系为重,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 人物代表着思想,我们却不必放轻了思想演进,来争人物间之门户是非。 钱先生在本书序中提到,其寝馈宋明理学三十年之久,所以治学以来得力zui深者莫如宋明儒。无论他或蛰居穷乡僻壤,或横遭离乱困厄,或经历名利毁谤,未尝废学、颓志、动心、气馁。钱先生在本书中,不仅聊示读者研习理学的门径,而且把自己研习宋明理学的心得分享出来。
学籥,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之钥匙,即学习方法。钱先生一生浸淫学术,今举其成学之心得以告后学者,为读者开示入学门径。本书收录钱先生论治学方法论文十二篇,各重学问之一端,皆有精论,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获知孔门为学之要,进而得为人之道;第二,根据朱子著作,逐条阐析朱子读书方法;第三,分析评点近代大儒陈澧、曾国藩、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读书治学方法,更增其借鉴与指导意义;第四,钱穆先生结合自己读书治学谈论学问的 入与出 推寻与会通 等,并略谈当时学风之弊,读者可获知做学问 如何跑进去,与如何走出来 。
本书由两个部分构成,个部分是 《老子》注译 ,第二个部分是 《老子》的思想世界 。关于《老子》的注释,尽量简洁;关于《老子》的翻译,尽量直译;关于《老子》思想的研究,以《老子》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为核心。本书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将《老子》注译与老子思想研究结合起来,融于一书之中,让读者既读懂《老子》原文,又能弄清老子的主要思想。
本书追索了明清思想转型的要角、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的生命史,寻绎其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经验如何滋养并型塑了他的思考,并试图展示那些在今人看来也许是 陈腔滥调 的儒家理想,如何对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意义冲击。作者主张,应重视 基层圣贤 在推动中国文化统一性、塑造基层思想流向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应把 被教化者 视作一种教化主体,关注细民怎样改造自己心意中的 乡里的圣人 。 本书运用心理史学、 具身认知 等方法和概念,刻画了思想与生活之间无声的互动过程,妙尽幽微,引人胜地。
《道家的智慧)》,分为《老子的智慧》《庄子的智慧》。《庄子的智慧》,将寓言当作打开《庄子》瑰丽深邃思想世界大门的钥匙,主要围绕最能体现庄子本人思想的内七篇,分别从 自由 万物的差别 养生全神之道 处世之法 精神与形体 得道之方 好的领导者 七个主题出发,通过对原典的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庄子》的核心精神。一方面着重于对原文的解读,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庄子》的内容呈现给大家;另一方面注重其与现实的关联,让《庄子》的思想与鲜明的人的生活产生联系,从而说明一个观点: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都住着一个庄周。本教材对于了解老庄哲学、学习道家智慧、传承中国文化,具有奠基性作用与启示性价值
本书是一部从佛学的角度解读阳明心学的讲演集,共分为七讲,前两次是三人会讲,其他五次由雪亭主讲。作者认为,阳明心学萃取儒释道精华,因此学习传统文化,应当以阳明心学为切入点。 雪亭禅师通过平实、浅近的语言,生动、深刻、具体地讲解了王阳明的生平与核心观念 心外无物 四句教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此心光明 ,并通过文本分析和理论辨析,指出阳明心学以禅学为理论来源之一,二者可以相互贯通。 在此基础上,雪亭禅师研判当代人的心理状况。他认为,由于文化缺失、信仰缺失,很多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状态,表现为抑郁,亢奋,人格分裂;而要治疗亚健康,阳明心学是一剂良药。作者分享了自己与同仁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和成果,富有启发性,可供借鉴。
书稿是慕课《战国策》的人物与话术鉴赏的配套教材,是高等院校通识课教材,也是一般读者更好地了解《战国策》的读本。全书分为四篇,分别为:策士 纵横家话术鉴赏、《战国策》与诸侯王、战国四公子、《战国策》之刺客。第一篇主要介绍了颜率、张孟、张仪、苏秦、苏代、苏厉、鲁仲连、唐雎、虞卿等策士面对不同人、不同事的话术。第二篇:《秦策》与秦王、《韩策》与韩王、《赵策》与赵王、《魏策》与魏王,以及楚、燕、齐等。第三篇主要介绍战国四公子。第四篇介绍了豫让等三位刺客。书稿通过话术欣赏的角度,对战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