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 前诸子时期 ,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 德 , 德 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天命神学 。而 德礼之间 ,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 德的时代 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 道的时代 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于2001 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 野兽与主权者 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 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 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物所具有,而是
《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与接受研究》主要研究翻译史,力图贯穿思想史和学术史,涵盖了代表性的学术思潮,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但对各个阶段的研究各有所侧重。在章节的总体设计上,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从鸦片战争起,到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论述。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概述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及规范工作,分清末和民初两个阶段论述;第二部分描述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影响西学术语译介的两大学术思潮;第三部分重点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期间西学术语译介史上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翻译家;第四部分描述甲午战争之后到新文化运动期间,西学术语译介的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第五部分论述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本书追索了明清思想转型的要角、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的生命史,寻绎其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经验如何滋养并型塑了他的思考,并试图展示那些在今人看来也许是 陈腔滥调 的儒家理想,如何对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意义冲击。作者主张,应重视 基层圣贤 在推动中国文化统一性、塑造基层思想流向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应把 被教化者 视作一种教化主体,关注细民怎样改造自己心意中的 乡里的圣人 。 本书运用心理史学、 具身认知 等方法和概念,刻画了思想与生活之间无声的互动过程,妙尽幽微,引人胜地。
《近思录》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著,主要摘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家语录文集经说而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理学经典著作。自《近思录》问世以来,历代注释之作层出不穷。江永《近思录集注》是清中期以降*为流行的《近思录》注本,影响极大。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我国经过连年战乱,民族文化垂危的情况下,传播儒学和程朱理学,并以陆补朱,折衷朱陆,成为从朱熹思想到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中间环节。元入主中原以后,他主张实行汉法,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恢复生产,推进国家统一。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许衡的生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处世哲学与伦理思想、科学与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并实事求是地评价许衡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本书附录《许谦评传》,对与许衡同时代的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许谦的生平、宇宙论、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以及许谦思想的作用和特点,作全面系统的论述。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 一本而万殊 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管子》原为八十六篇,现存七十六篇,托名春秋管仲著,实为“一部稷下丛书”,记录了管仲及其学派的核心思想。它以黄老道家为主,既提出以法治国的具体方案,又重视道德教育的基础作用;既强调以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又主张以人为本,促进农工商业的均衡发展;既有雄奇的霸道之策,又坚持正义的王道理想;既避免了法家忽视道德人心的倾向,又补充了儒家缺乏实际政治经验的不足。全书拥有特色的是其“富国”主张和消费刺激就业的经济论。《管子》在思想目前具有不可抹杀的重要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1872到1873年的那个冬天,尚在巴塞尔大学当古典学教授的尼采,围着火炉对着几个学生,开课讲授古希腊罗马的修辞学 彼时,尼采刚刚发表了成名作《悲剧的诞生》,在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正如德国哲学家布鲁门贝格所说: 修辞学是尼采哲学的精魂。 尼采对古代修辞学的谙熟,恰恰说明了他对如何读、如何写有着深刻体悟。在这里,修辞学研究不仅是尼采扎实古典学功夫的一次施展,更是向传统哲学开战前的一次练兵。因此,这部关于古代修辞学的讲稿,或许是进入尼采思想之门的一把不可多得的密匙。
儒学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把握儒学?今天这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论题。儒学既有其相对确定的内容,又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变迁、衍化的过程,从而不同于凝固、封闭的体系。儒学的这种开放性,也使之在今天面临如何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儒学内涵的以上把握涉及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的合理定位,并在更广的视域中指向现实存在的规范和意义世界的重建。
孟子的历史影响首先与儒学联系在一起。在上承孔子思想的同时,孟子又从不同方面对其加以引申和发挥,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正是在孟子那里,以善的追求为轴心,强调人文价值,崇尚道德自由,注重群体认同,突出理性本质,要求人格完善等儒学思想取得了更为完备的形式,并趋于成熟。当然,较之孔子,孟子更多地向人们展现了一种内圣之境,而儒学的内圣走向,也由此获得了其历史的源头。
清茅星来极崇朱子学,惟感坊间流行《近思录》诸注本粗率肤浅,故作《近思录集注》纠正之。其书博采众说,参以己见,又名物训诂,考证尤详。《近思录集注》开清人以考据方式注解《近思录》之风尚,亦为清中期以来*为流行的《近思录》注本之一。
《庄子哲学研究》以《庄子》内七篇为文本基础,通过庄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层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细读,抽丝剥茧般揭示出《庄子》内篇令人惊讶的整体性和完成度:思想与概念展开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无迹的结构安排,看似偶然实则必需的叙述方式。通常以为庄子之文章漫无际涯,其实未能了解庄子叙述风格背后的不得已。庄子的哲学,有见于哲学的语言困境,有见于人间世的种种危险,以无条件的真知为追求,以各种形态的“尝试言之”彰显出不可言说的静默。
叶采集解《近思录》时,根据各卷的主旨拟定了篇名,为后世《近思录》注释者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纲领,叶采所拟篇目几乎成为一种范式,也成为后世续编、仿编者重要的参考纲目。叶氏注本具有很好的文献价值、学术价值,是历史上东亚学界非常尊崇的文本,影响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