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亦称《五千言》,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的开山之作,更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源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奥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鬼谷子》是一部集纵横家、兵家、道家、仙家、阴阳家等思想于一体的理论著作。本书对原作做了精当而晓畅的注释与翻译,每篇皆附有提要以解析、导读,并精选了古今中外颇具代表性的案例,涵盖管理、商场、职场、处世等各个领域,逐篇阐释、解读,用精彩纷呈的故事呈现鬼谷子的智慧谋略。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传统,是以春秋末年以降的诸子蜂起为哲学史的起点,因为活跃于那个时期的老子和孔子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本书则向前追溯,专门拈出 前诸子时期 ,试图发掘殷周之际到春秋末年思想史的内容和特质,从而探讨随后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基础。 全书旗帜鲜明地指出,前诸子/前轴心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 德 , 德 贯彻于西周以来的政治社会原则、文化模式和精神气质的所有方面,是前诸子时期思想史最重要的特征,而非以往学术界普遍接受的 天命神学 。而 德礼之间 ,即制度与思想之间的相互建构,限定并塑造了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核心特质。作者以 德的时代 概括绵延殷周之际和春秋战国之交两条重要历史分界线之间的思想史特征,与诸子哲学开启的 道的时代 形成了鲜明对照,并提诸子哲学(儒、墨、道、法、名和
本书完整呈现了法国哲学家雅克 德里达于2001 2002学年在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开设的十三次研讨班课程。在 野兽与主权者 的总主题下,德里达从人与动物之差异的维度、性别差异的维度、政治与非政治的维度等等,展开了对于从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到海德格尔、拉康、德勒兹、阿甘本等一系列思想家的开创性阅读,同时也涉及对蒙田、瓦莱里、策兰、D.H.劳伦斯等文学家的阅读。在这些炫目的阅读中,考察了种种动物形象 包括狼、鸽子、狐狸、狮子、大象、蛇、海豚、猴子等等 如何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被用于证成人的固有性和对于动物的优越地位,另一方面又在寓言的意义上不断地被各种政治话语所征用。德里达反复指出,在关乎人和动物的边界的问题上,重要的不是表明人们拒绝赋予动物的种种性质实际上为动物所具有,而是
《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写作年代跨20世纪90年代到2001年,持续十多年,大部分是作者援教青海期间,高原之上幕天席地写就,结集了鲍鹏山用情*深、用思*精、用力*勤、用时*久,也*经典的文章。2006年首版,历经十余年时间与市场双重考验,靠优质内容与成书品质在读者中赢得了非常好的口碑。《鲍鹏山思想史 风流去》内分三章: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从圣贤到文臣、从君子到小人、从英雄到隐士,作者用精彩的文笔为读者展现了大时代下他们的际遇与命运,一层层打开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或高贵或痛苦的灵魂。需要特别指出的,作者每处下笔,亦持 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 之心,60万字浩浩汤汤,字里行间均有来源、出处,在学术研究基础之上,文飞扬,字如刀,深切历史,深切人性,充满诗性的力量、逻辑的力量,
《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与接受研究》主要研究翻译史,力图贯穿思想史和学术史,涵盖了代表性的学术思潮,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但对各个阶段的研究各有所侧重。在章节的总体设计上,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从鸦片战争起,到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沿着历史发展的进程进行论述。具体分为五个部分:部分概述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及规范工作,分清末和民初两个阶段论述;第二部分描述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时期影响西学术语译介的两大学术思潮;第三部分重点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期间西学术语译介史上涌现出的两位杰出的翻译家;第四部分描述甲午战争之后到新文化运动期间,西学术语译介的两大标志性历史事件;第五部分论述清末民初西学术语译介的历史贡献及其当代启示。
本书追索了明清思想转型的要角、清初北方思想家颜元的生命史,寻绎其心理、情感和身体的经验如何滋养并型塑了他的思考,并试图展示那些在今人看来也许是 陈腔滥调 的儒家理想,如何对一个人产生深刻的意义冲击。作者主张,应重视 基层圣贤 在推动中国文化统一性、塑造基层思想流向方面的作用;同时,也应把 被教化者 视作一种教化主体,关注细民怎样改造自己心意中的 乡里的圣人 。 本书运用心理史学、 具身认知 等方法和概念,刻画了思想与生活之间无声的互动过程,妙尽幽微,引人胜地。
《近思录》由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和吕祖谦合作编著,主要摘录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家语录文集经说而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理学经典著作。自《近思录》问世以来,历代注释之作层出不穷。江永《近思录集注》是清中期以降*为流行的《近思录》注本,影响极大。
许衡是中国十三世纪杰出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在我国经过连年战乱,民族文化垂危的情况下,传播儒学和程朱理学,并以陆补朱,折衷朱陆,成为从朱熹思想到王阳明思想发展的中间环节。元入主中原以后,他主张实行汉法,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恢复生产,推进国家统一。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许衡的生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处世哲学与伦理思想、科学与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并实事求是地评价许衡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本书附录《许谦评传》,对与许衡同时代的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许谦的生平、宇宙论、辩证法思想、认识论、人性论、道德论、教育论、政治论,以及许谦思想的作用和特点,作全面系统的论述。
《中国哲学十五讲》选择中国古代十五位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对他们的哲学体系做了整体性的阐发和揭示。作者从每一位哲学家的根本问题出发,明确其概念内涵及问题的具体指涉,呈现出其思想展开的固有脉络和结构。作者对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哲学家的思想路径的深入挖掘,以及对隐藏在基本哲学洞见背后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的强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是极具启发的。
在中国哲学史上,王学曾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轨迹。具体而言,从认识发展的逻辑行程来看,王学究竟提供了哪些环节?它何以能取代正统理学(程朱理学)而蔚为一代思潮?为何在王阳明以后,王学又展开为一个 一本而万殊 的演进过程?它何以在清代一度沉寂以后,又能再度复兴于近代?对王学的历史回溯,一再地指向上述问题,本书也以此为考察的对象。
《伦理中国:中华六家道德学说精要》在张岱年先生的指导下以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的伦理学基本派别为线索,探究了儒道墨、法和佛、道两教伦理思想的产生,演变和基本思想特征的,以便能更好地揭示各派思想的本奥及其现实的意义,希望能有益于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旧刊《王文成公全书》的基础上,进行繁简转化,编辑整理而成,同时结合并吸取近年来*收集整理的王阳明文稿、资料及研究成果,亦参考比对了其他版本的王阳明文集。 《全集》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补录、年谱、附录等八部分,同时收录有王阳明门人弟子、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王阳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这些文字或生动再现了王阳明其人其事,或饱含对恩师的孺慕之情,或严谨中肯地评价了王阳明著作及思想的起转传承,对于研究王氏学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将此类文章编辑整理,置于各卷章节之首,以供读者参照阅读。这也是此次编辑出版不同于以往版本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