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儒家通俗读物,是明清时期著名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本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书是作者所撰《中国近百年学术史》的一部分。当时着重阐述扬州学派,原名《扬州学记》,是用文言文写的,现在重新整理、补充、修订,写为语体文。并改用今名。关于叙述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此书旨在阐述清代扬州学者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和治学方法,抽举几位较为重要的中心人物为主题,次要者附见。 二、清代扬州府治,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乐台)。今兹所述,不越此限。 三、扬州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特点,都在《叙论》中首先概括地加以说明,至于详细进行分析或批判,则分见各专章。 四、此书以介绍清代扬诈朴学家为主要内容。近人刘师培,因与他们关联较为密切,故亦列入。后几十年前继起的学者或现在健在的人,例不写入。 五、书后所附一表,
本书是谭戒甫先生《默辩发微》的姊妹篇,作者集中多年研究墨家、名家的心得,对公孙龙形名学的精髓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具体包括:传略、迹府、论释、学徵、理诠、名通、流别、评证、诡辩、篡余等篇。该书可使读者对公孙龙的形名学有全面的了解,并能感受其学说的体大思精之妙。该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全书将分两辑出版。 辑所收子书与旧本诸子集成略同,是一般研究者经常要阅读或查考的书。每一种都选择到目前为止较好的注释本。极少数尚无注释本的,另行注释。有的书兼收数种各具优长的注本。为保持体例基本一致,除个别书外,一般只收用文言或浅近文言撰写的注本。各书正文、注文一律加以新式标点,校正版刻或排印错误。 第二辑收集辑之外的其它子书。其中大部分没有现成注本,凡有必要进行注释的,应加注释;其
理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它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东亚。此外,理学与古代的哲学与佛学也有很大关系。 《理学纲要(精)》是吕思勉先生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学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及其重要流派、观点等的*佳读本。
“先贤诫子书”系列以家庭教育为核心,以古代经典的家训为主体内容,为现今家长了解和学习古人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内容提供参考和借鉴。原文均选古籍经典版本进行精校,收录均为全文,不做任何形式的删减,确保本文内容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另全书采用原文 + 注释 + 翻译的全注全译的形式,为面向普通大众的普及型版本。 本册是先贤诫子书系列的第二部,奉上的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出色的两位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和清朝康熙帝玄烨的教子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太宗和康熙皇帝都是难得一遇的圣君,两人都开创了一个*的时代。而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真知灼见,《帝范》和《庭训格言》,堪称帝王家训的“双璧”。
贾谊(前200一前168),是汉初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年轻时就以才气闻名乡里。十八岁那年,因为能诵《诗》、《书》和撰写文章扬名于郡中,被河南郡守吴公召至门下,作了郡守的门客。大约贾谊二十二岁时,汉文帝刘恒继皇帝位,下诏征吴公作廷尉,吴公向文帝荐举贾谊,于是文帝召贾谊为博士。 汉初的博士,掌管文献典籍,属于咨询性质的官职。在博士任上,年轻的贾谊表现出优异的才能。据说,每当文帝下诏令交付议论,诸位老博士还未来得及发言,而年纪轻的贾谊,却“尽为之对”,且能道出其他人的意见。这自然要受到文帝的赏识,被破格提升。一年之中当上了太中大夫,成为文帝身旁的一名高级顾问官。贾谊的才华、文帝的惜才偏爱,以及事实上的官职骤然升迁,引起了朝中群臣的不满和忌恨。当文帝打算进一步擢升贾谊“任公卿之位”时,朝中
《冰鉴》是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著的一部识人鉴人的专著。曾国藩采用由外而内、动静结合的方法,全面阐述了自己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心得,极具实用价值。尽管时过境迁,但其中仍不乏精华,很多见解仍然值得现代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