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代表性与影响力。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 空 。但佛教所说的 空 ,非一无所有之 空 ,而是以 缘起 说 空 ,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 缘 即 条件 )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 缘起 );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 缘灭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 空 。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 缘起性空 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 对外扫相 和 对内破执 两个角度去讲 空 。《金刚经》的 对外扫相 思想集中体现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 色不异空,空不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在望九高龄所做的有关生死问题阐释的录音整理,先生以诙谐幽默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南氏语言,向我们揭示了生死这两件人生大事的奥秘。南先生运用佛法原理,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由死亡到出生逆向讲解了生命的整个过程;并用十二因缘说客观地分析了生命的起源以及人类遭受种种苦痛的根本原因,为迷茫者解惑答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好好活着,才可以好好地死去。
《发心》为九十高龄的梦参老和尚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于北京、台北、香港和五台山四地所作开示的记录,开示的内容分别为“浅谈发菩提心”、“谈修行”和“念佛法门修学次第”等。面对对修行存有各种疑问的修学者,梦老一再强调发心的重要,他认为发心有三个过程:首先是发菩提心,也就是厌离世间的心;然后发大悲心,也就是救度众生的心;后发般若心,也就是智慧心,只有有了智慧才能普度众生。因此对佛法是否有信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是否信佛,而是是否相信自己的心与佛无二无别,是否相信自己可以成佛。因此,梦老的开示,对广大的佛学子坚定对佛法的信心,能产生极大的力量。
本书是费尔巴哈的一本重要书籍,作者在本书中进一步论证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基督教认为宗教是人生下来就有,自然而然地具有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然是宗教*初的原始对象,从根本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地藏经》全称《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中国佛教在大众信仰层面影响大的几种经典之一,又被称为佛门中的 孝经 。《药师经》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近代以来受到诸多佛教界高僧大德的大力提倡推广,影响极大。这两部经典主要涉及佛教名相和故事,义理相对浅显易懂,其对社会人心病态的分析也相当深刻,值得劳碌的现代人阅读参考。本次我们将这两部经典统一注释翻译,合并出版,希望广大读者能通过这些古老文字,体会到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意,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开悟智慧。
《地藏本愿经》,又称《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共二卷,唐实叉难陀译。 《地藏本愿经》揭示宇宙中一切众生,生死的奥秘,告诉我们如何趋吉避凶、离苦得乐,连跌入无间地狱的众生,都可以 依法 出离地狱,乃至消除累世的业障,增上福慧。所以,此经是要我们明白:知死有生、作善获福、为恶受殃、修道得道。 《地藏本愿经》中述及供奉地藏菩萨可获得十种利益: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生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愿、无水火灾、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加之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管辖十殿阎王,也即主宰着人死后的命运。人们往往既会想得到这十种利益,又惧怕死后入地狱受罪。所以,对地藏菩萨的信仰、礼瞻、恭敬一直有增无减 地藏菩萨是佛陀座前,大愿第一的大菩萨,是佛陀为我们这些众生派
本书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书中处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 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 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 ,严加考证,以求最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 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地藏菩萨本愿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记载 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 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 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大誓 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还通过文殊 菩萨、佛母摩耶夫人、定自在王菩萨、四天王、普贤 菩萨、普广菩萨、大辩长者、阎罗天子、无毒鬼王、 主命鬼王、坚牢地神、观世音菩萨、虚空藏
《中華經典誦讀教材》(全18册)遴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儒釋道典籍三十五種,采用大字注音、正體豎排,是一套專門用於誦讀的經典教材。經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復校對,標點、注音參考學者註疏,力求準確無誤。適合作為少年兒童的經典誦讀教材,也可以作為成年人學習經典的誦讀讀本。 全書包括:《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啟蒙、孝經》《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陰騭文)》《了凡四訓》《女四書、女孝經》《聲律啟蒙、笠翁對韻》《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禮記選》《詩經》《尚書》《左傳選》《易經》《道德經、莊子選》《唐詩三百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心經、金剛經(附:佛說阿彌陀經、普賢行願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地藏菩薩本願經
禅学大师吴言生参禅、悟禅、说禅精华之叁 经典颂古 流传上千年的禅宗,是古老的东方智慧,它含蕴丰富、博大精深,受到古今中外各界人士的向往与喜爱。禅*有特色的形式是公案,而吟咏公案的颂古,是禅门智慧之一,它绕路说禅,简洁精当,意境浑融,自古以来即喧传禅林而不衰。 禅学大师吴言生的权威著作《经典颂古》是对吟咏历*为经典的一百则公案的颂古诗的体悟与阐释,揭示其深刻精警的禅悟内涵,使禅宗颂古这智慧中的智慧、精华中的精华,能够以直截了当、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献于读者面前。 《经典颂古》将带领读者修禅、习禅、悟禅,让读者超越尘缘羁绊,摆脱世俗挂碍,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在浮躁烦扰的现实社会中多一份从容与淡定、洒脱和自在。
《楞严经》是一部对中国佛教之禅、净、律、密、教都有着广泛而深刻影响的大乘经典。内容十分宏富,思想体系严密,几乎把大乘佛教所有重要理论都囊括其中,故自问世后,就广泛流行。该经以理、行、果为框架,谓一切众生都有 菩提妙明元心 ,但因不明自心清净,故流转生死,如能修禅证道,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一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各宗各派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楞严经》,佛教经典。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般剌蜜帝译。10卷。此经的译者般剌蜜帝大师,中印度人,居广州制止道场,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义。中国历代皆视此经为佛教主要经典之一。在日本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史上,该经可谓流传范围ZUI广、传诵时间ZUI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金刚经》是众多佛教经卷中ZUI具代表和影响力的佛经。 《金刚经》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本书以前者为底本,后者译文并附书末,二者参阅,相得益彰。 本书为李利安教授将《金
现代文化让人以为:每个人都有个心灵伴侣;成功婚姻中*重要的部分是浪漫爱情;配偶是为了帮助人实现自己的潜能;婚姻不过是暂时的,而非一生一世的;离婚后重新开始才是解开婚姻难题的*佳途径。作者提摩太·凯勒和凯西·凯勒指出,这些现代假设完全是错误的。上帝创造婚姻的目的是使我们与上帝*加接近,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欢乐。凯勒以圣经为基础,结合自己多年的婚姻经验,为我们揭示了婚姻的意义及通往幸福婚姻的途径。《婚姻的意义》既适合已婚和单身的信徒,也可帮助非信徒认识幸福婚姻的福音根基。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 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开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书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开本书,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