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第三本主要著作,与《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一起构成 世界诸宗教之经济伦理 之研究成果,属于三大卷本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第二卷。作者在本书中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 洗练 ,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益的思想,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本书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普遍特征与地方差异、共性与个性、理论探索与现实处境,进而探析改革开放以来天主教中国化的摸索与成就、机遇与挑战,从而为理解当代中国天主教的基本特征与内在逻辑提供一份具有导引性的阐释和说明,希冀填补国内在当代中国天主教领域研究的一大空白。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 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在旧石器时代,萨满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从中国东北、中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北美、南美和非洲,人类有着万物有灵的共同信仰,伴生的是一种苍凉、率真、自由、奔放、神秘甚至癫狂的审美。在过去几百年中,萨满文化曾让人感到陌生和费解,但最终人们意识到,这种原始之美是人类童年时期的瑰丽创造。 这是一部关于萨满教认知的发展史,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材料宝库,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故事篮子 围绕学者、作家、探险者、企业家以及灵性追求者展开的故事既神秘又充满奇幻色彩。而毒蝇伞、裸盖菇、佩奥特仙人掌、死藤等魔法植物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幻象世界。
本书是《中国民间崇拜》(Researches into Chinese Superstitions)丛书第六卷,从本卷开始进入本系列第二部分,论述在中国受到膜拜的男神和女神、文化英雄、神仙、妖怪(genii)、神秘性和神话性的人物,换句话,即“中国的万神殿”。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科学而充分地对待这一主题,似乎是碍于其庞杂,也可能是由于其艰难,因为这需要进行极广的研究工作,需要全面具备在民间广泛流行的儒、释、道“三教”知识。
《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救赎之星》一开篇就指出,死亡是人类自诞生那天起就挥之不去的梦魇,它时时刻刻缠绕着人类,无孔不入地炫耀着自己的威力,得意洋洋地嘲笑着人类短暂易逝的生命。在这篇充分体现其文学天赋和想象力、极富感染力的文字中,罗森茨维格以极其尖锐的形式凸现了人类生存的内在矛盾,并指出,正是基于解决这一矛盾的需要才诞生了哲学。在罗森茨维格看来,哲学,就其根本任务来说,既不是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也不是回答人是否能够认识世界的问题,而是教会人们如何摆脱对于死亡的恐惧,并进而获得真正的生命。显然,罗森茨维格对哲学的这种看法是同人们对于哲学、包括哲学对于自身对传统的看法是大相径庭的。由此出发,罗森茨维格又进一步区分了新旧两种哲学。所谓的旧哲学,指的是从公认的 哲学之父 古希腊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基督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祭司是古代埃及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他们不仅主宰着宗教世界,而且还渗透到世俗社会,对古埃及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书从祭司势力的演化和发展、祭司的构成和职能以及祭司的收入、特权和祭司职位的获取等三个方面对这个群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阐释了这些站立在普通人和诸神之间的神庙官员,确实塑造和指导了古代埃及世界。
在《穿过针眼》中,古代晚期研究领域的创立者——彼得·布朗,从财富的角度审视了教会的崛起,以及它给崇尚贫穷美德、称贪婪为万恶之源的制度所带来的挑战。 布朗结合奥古斯丁等主要 教思想家的观点,考察了新财富涌入教会所引起的争议,以及人们对财富态度的变化;描述了富有的捐赠者在危机四伏的帝国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展示了利用财富来照顾穷人与罗马旧式慈善事业之间的竞争;呈现了那些为了得到天上的财宝而捐出钱财的普通人。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佛教历 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 ,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渐悟修持”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
作为国人较早从事内陆欧亚古代史研究的学者之一,马小鹤此书值得肯定者有以下三点。首先,注重研究手资料,比如穆格山粟特文文书、吐鲁番新出摩尼教粟特文文献、阿富汗新出巴克特利亚文文书、噘哒钱币、隋唐支氏家族碑铭等,都是学者没有或很少研究的资料,阿罗憾碑虽然有较多的学者注意,但是作者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其次,作者对中外学者的西域史、摩尼教研究的成果相当熟悉,能综合利用语言学家们对粟特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巴克特利亚文、婆罗谜文、回鹘文、科普特文、希腊文、拉丁文等多种语文资料的研究,深入分析汉文史料,时有新见。,对摩尼教的研究能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越出单纯考据的藩篱,吸收符号学的理论,从摩尼教的宗教符号出发,与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触类旁通,深入分析其义理,为华人学者对摩尼教的
汉译犹太文化名著丛书以了解和把握犹太民族精神为旨趣,所选译作主要为犹太宗教与哲学名篇。原序所言此宗旨不变,后续译作拟包括适量犹太教原典,如拉比犹太教经典《密释纳》、犹太神秘主义典籍《佐哈尔》。此系对原序所谈选书原则所作的修订。 《密释纳》是除《希伯来圣经》之外和继其之后*重要的犹太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原书为希伯来文,有多种文本和英译本行世。内容几乎包括犹太人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全部准则和伦理规范,在犹太历史、哲学、宗教、经济、文化和世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资料和学术价值。《种子》是《密释纳》的*部,主要述及有关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以及税收等涉及农耕活动方面的基本准则。
北宗神秀禅法思想在中国 历 具有重要地位,在禅宗早期发展当中,代表了禅宗思想的主流,被唐代皇室尊为官禅,其禅法思想中的“渐悟修持”甚至影响到了宋明理学。在禅宗 ,北宗神秀禅法常与南宗慧能并提,合称为“南顿北渐”。“北渐”指神秀的渐悟思想,神秀通过“渐悟修持”解决了人性如何与佛性相合一的问题。从宗派融合角度来说,“渐悟修持”与净土的层级也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从不觉的杂秽土到究竟觉的纯净土,正是体现了神秀的“渐修”理路。
本书是个体言说的哲思体文本,这是作者在*与虚无之间的挣扎心路,这是迄今为数很少的汉语学者释义现象学考量中国问题的佐证。张志扬的哲学言述纯粹是个体性的:有“墙”有“门”,有创伤的记忆,有渎神的节日,致思寻回个体性在哲学言说中的本位,你可以拒绝他的个体言说,但他的言说会让你无法重复,你可以轻视他的沉重言说,但他的沉重会释怀你的沉重。
本书归纳了芮传明先生有关东方摩尼教课题研究的的内容和观点,谈到了东方摩尼教与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之融合,特别提到了和古代大众信仰的相互渗透、影响的关系。是目前这一课题研究的扛鼎之作。除了导言外,全书分为神、魔名号二释,基本教义研究,文化交流探讨三个部分进行了介绍。
本书是 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梵汉佛经对勘丛书》之一,收录了《心经》和《金刚经》,由梵学专家黄宝生先生从梵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也是中国早期佛经翻译的重点。其中《心经》和《金刚经》 为著名。本书依据梵语原文将两书译为现代汉语,并且列出古代经典汉语译本,依据梵语原文的语意,照顾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重新标点古代译本。本书依据多个梵文本和汉译本,校勘梵文,依据梵文本,对于古代译本的疑难和特点做出精要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