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学者熊培云沉潜数年的心血之作。本书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重要的一部著作。
这是一本探讨 临终 的书。凡人皆有 人生落幕时 ,一个人的死亡,往往交织着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复杂关系。在200天跟踪拍摄居家医疗团队的纪录片之后,导演下村幸子怀着真挚而克制的心情,写下了本书。 8个真实的临终故事,伤感中有暖意,以独特的视角呈现 居家离世 的临终方式。提示人们要提前 规划 ,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勇敢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或者你的亲人期望在熟悉的家中平静离世,本书会给你诸多借鉴和启发。
曾经以 高品质 与 高价格 为标签的日本,正逐渐成为物价和工资都 便宜 的国家,也让 日本的工资在近30年间完全没有增长 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 日经记者中藤玲从物价、人才、房地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采访,从采访和调查中传达日本现状,并针对企业对低价的成因、影响的看法,学者提出的见解,消费者遭遇的两难困境,进行深入且详实的探究。 便宜当然好。若便宜还有好货,那就更好了!但当企业唯一的促销手段只剩下降价,是否也在促使整个社会陷入恶性循环呢?打工人、消费者,甚至日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困境呢?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 贫穷 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从哪里发现问题?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研究性提问的针对点是什么?如何拎出未解的困惑?如何挖出问题的研究价值?如何提升问题的一般化水平?分析框架与提问有何关系?理论对于提问有什么作用?个人经验及伦理对提问有何限定? 针对提问的50个问题,北京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张静教授在《学习提问:如何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书中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论述,旨在帮助那些有撰写研究性文章需求的读者找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对于撰写学位论文的高校学生、从事研究工作的青年学者,以及期待突破瓶颈、提升研究能力的研究者而言,本书都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著作。
《重新发现社会(修订版)》对身处 历史三峡 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 中国,重新发现社会 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如何重新焕发社会的活力与创造,扶正个体的权益与价值,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至于作者为什么对中国未来有信心,读者当能从本书中找到答案。
女性学先驱上野千鹤子 文化领域KOL汤山玲子的辛辣对谈录。写给 解放后 仍觉迷惘的女性。女性长久以来都沉浸在结婚生子、组建家庭的想法中。即便好不容易从中解放出来,却不知道接下来去往何处。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和出身音乐世家却不走寻常路的汤山玲子,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现实,围绕文化资本、女性主义、性、老龄化等多个主题,在嬉笑怒骂间分享超强 生存技巧 。即便外部环境千变万化,年龄增长,不为自身设限的女性仍能拥有值得期待的未来。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 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最优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更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更好的应对方式。
畅销书《鱼翅与花椒》作者、英国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全新力作。书中每章均以一道经典中国菜肴为起点,探究中国不同地方的饮食文化、用餐习俗及烹饪理念,展现中国美食丰富多元的特色。《君幸食》一书将以英国最常见的中餐外卖菜肴 糖醋肉球 作为开篇,介绍西方世界对中国菜的理解与误解。紧接着便会开启精彩愉悦而又内容丰富的中国美食之旅。从 灶火 、 天地 、 庖厨 与 餐桌 四个维度,引经据典、谈古论今,将一段段津津有味的中餐故事娓娓道来。火焖鞭笋、东坡肉、醉蟹、麻婆豆腐、土步露脸、清蒸鲥鱼、刀削面、小笼包 贯穿华夏大地南北东西的丰富食材与烹饪方法,被扶霞以饱含深情而又严谨客观的文字呈现于东西方读者面前。
《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费孝通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 开弦弓村调查研究的成果,作者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未名社科 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人类学社区研究的典范,也是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向导。
年轻时拼力买下昂贵的房产,想着退休以后能和家人一起颐养天年;经营多处房产,期冀子女日后能靠长租公寓多一份收入和保障;未加深思便继承了故人遗产,以为房产再多一两处又何妨。但曾经的 土地神话 已化为泡影,截至2018年全日本的空房率达到13.6%,再次刷新历史峰值。 当年高位接盘的人,后来都过得怎么样了?众人趋之若鹜的房产和土地为何会沦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人口剧减已成定势,日本多地却仍旧频现房地产热潮,背后交织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利益暗流? 《朝日新闻》大型连载 负动产时代 在全日本引发巨大反响,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增补和调整,通过海量一手资料和真实案例,深入分析日本 负动产 的成因、现状以及可能的解决方向,全民买房时代究竟该不该上车?本书或已给出答案。
单位 在中国社会中一度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名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的单位组织:资源、权力与交换》一书依据问卷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中的 单位 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 单位组织 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工作组织的诸多方面,探讨了在中国的单位组织内,资源是怎样形成和分配,权力在资源的形成和分配过程中怎样产生,资源和权力怎样制约和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以及在单位组织中人们的服从行为又怎样与资源、权力相交换。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单位的定义和覆盖范围有了很大变化,但其作用和影响却持续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可作为理解衍生中的各类组织体系的参照系。通过对 单位 的分析和探究,可一窥组织机构中的作用发生机制,以及个体与群体心理,从而收获理解中国社会和社会结构的相关视角。
他们不是在贪婪地追求比别人过得更好,只是陷入了被他人排挤的恐惧中而已。 在优绩主义至上的病态社会,韩国的年轻人急于通过学历、证书、实习,把别人踩在脚下,获得 正当 的差别对待,换取当下社会流通的价值证明;他们将自我开发和时间管理奉为圭臬,只为将自己不断商品化。然而,等待他们的仍然是不可撼动的 滞销 结局。 想知道韩国年轻人为何进化掉了睡眠?这本书会给你答案。
《社会学的想象力》堪称C.赖特 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 社会学想象力 的重大意义。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三十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现在这个中译本据牛津大学出版社刊行的四十周年纪念版译出。
结婚到底有什么意义? 婚姻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 婚姻幸福的秘诀到底是什么? 如果你正在被这些问题所困扰,那么这本书正适合你,因为它讲透了婚姻的全部真相! 这本《婚姻与爱情》是著名哲学家、诺奖得主罗素为年轻人所写的婚恋指导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男男女女的婚恋观。 罗素一生结过四次婚,因此能将婚姻看得无比透彻。在书中,他不仅探讨了两性观念的变迁、爱情的规律、婚姻的本质等话题,还为我们指明了收获幸福婚姻的秘诀。 读客专家伴读版,特别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万字导读 11篇章节伴读,附赠思维导图和人物小传,梳理脉络,提炼精华,引导思考,强烈建议读完本书再恋爱结婚!
究竟什么样的婚姻才是幸福的?著名哲学家罗素认为人类的婚姻与性道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内容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上,关于性的知识一直是禁忌或处于灰暗地带。罗素主张让年轻人获得健康、正面的性教育,从而使他们对婚姻与爱情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他认为幸福的婚姻应满足一些条件,比如夫妻双方都感受到完全的平等、不干涉彼此的自由、身心完美地融合、价值观相似 关于爱情、性、婚姻、家庭、试婚、离婚、人口、优生等话题,罗素用生动、流畅的文字娓娓道来。时至今日,这些睿智的言谈仍然在启发我们如何经营婚姻并收获幸福。
我就是这样一路飞奔而来的,我希望读者能够接过我的接力棒。 上野千鹤子 1970年,日本女性解放运动诞生了。二十出头的上野千鹤子接受了女性主义洗礼,前辈们活跃的身姿激励着她奔向前线,并一路奔跑至今。40年后,上野千鹤子回顾自身女性主义的生涯。从女性主义草创期的初心到2000年后为女性主义的奔走呐喊,在本书中都一一再现。 20世纪7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诞生,上野受到了女性主义的洗礼; 20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处于被抵制和不理解的成长期,上野被卷入了以 社会性别 理论展开的 生态女性主义 论战,主动参与 带孩子上班之争 的 陈美龄论战 ,又被卷入 女性抨击女性 的曾野绫子批判,这一时期的上野被贴上了 争强好胜 的标签; 20世纪90年代,日本女性主义进入顺风时代,上野参加北京妇女大会参与 慰安妇之争 ,次以女性社会研
阿伦特的《反抗 平庸之恶 》是《责任与判断》的中文修订版。收录的文章,主要是艾希曼事件之后,阿伦特对于 平庸之恶 的回应,以及对纳粹犹太屠杀的评论。在这些文章中,阿伦特深入探讨了与平庸之恶相关的政治与道德问题,如 极权统治下的个人责任 集体责任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思考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等等。 过去不再启示未来,人心在昏暗之中徘徊 ,在人心无所依傍的时代,阿伦特犀利的视角和关切,为我们思考个人处境和选择立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抓手。 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 真相 ,而是由于道德 真相 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 道德需要重建,而重建道德的前提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能够反抗道德崩溃时代平庸之恶的引诱,不放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