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 乡村社会学 的讲稿,它尝试回答了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它不是对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见闻,从日常生活、规矩礼数、历史渊源等诸多方面,讲述了形成乡村人生活现状及其背后的原因,提炼出如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长老统治 等概念,让读者由此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乡土社会、乡土文化,以及这个长期影响、支配着中国乡土社会的独特运转体系。
《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是著名社会学家林耀华先生用小说体写作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通过小说中张、黄两家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变迁中的兴衰沉浮,刻画出了中国南方乡村生活的全景。面对生活中的机遇与挑战,张、黄两家的不同选择,演变出截然不同的家族命运与个人际遇。作者娓娓道来,在叙述张、黄两家生活场景的同时,对地方社会的信仰、习俗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对个人在人际关系中的调适与制衡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为读者更好的解析人物故事内涵、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机制与内在逻辑,提供了社会学领域的很好读本。本书为《金翼》1944年英文原始版首次翻译出版。
在本书中作者司马少林(萨林斯)旁征博引,梳理摩尔根之后百余年来西方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涉及涂尔干、施耐德等影响深远的学者的亲属制度理论,尤其是建构论、解构论和族性生理学等。作者在本书中主要讨论人类学亲属研究中的思想,而非具体的亲属制度研究技术或术语。他把这些思想放置到广义的西方思想脉络之中,延续他在《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的文化论。该书在国外已经引起较大范围的讨论,是我们理解近来诸多相关文本的一个关键性参照。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乡村的文化教育与文化复兴、农民的自我组织与管理、乡村合作事业与乡村工业建设等内容,是有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一整套设计方案,而非仅仅是解决乡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能够有助于反思现代化理论。 乡村建设运动也是一种内容广泛、意义深远的社会综合发展实验。《现代化视野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拟以现代化理论与发展社会学理论为依托,用分析与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本书由崔效辉著。
邻里之间可以成为雪中送炭的挚友,也可能成为冤家路窄的仇人,这要看您怎样选择。在发展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都将自己锁进了防盗门,邻里关系渐渐变得没有了关系。 本书将用鲜活的事例、一针见血的剖析告诉您,如何突破冷漠,让邻里关系和睦融洽,让心有芥蒂的邻里化干戈为玉帛,让您的生活在友好与和谐中幸福美满。
厉害的人都是擅长向上社交的,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要进步,一定要跟比自己 厉害的人交流才会进步。那么,如何去结识这些比自己 厉害的人呢?首先,让心理和生理都提前进入社交状态,准备好“谈话简历”和“备用故事”,帮你从容开场,变得机智又有魅力。 其次,寻找和 的人的相似之处,比如共同的兴趣、话题,可以令对方迅速打开心扉,拉近距离。回答对方的问题时不要只说一两个字,学会用一个故事来表达,能让对方产生 多参与感。你还可以通过询问一些对方无法拒 的问题引导对方加入你的谈话。 ,能帮助别人的感觉很好,但也要学会说“不”来保护自己的时间和领地。如果不得已发生冲突,要将情绪问题和情境问题分开处理。这有助于我们进行一场成熟的对话。
《江湖交际》由张廷兴所著,吸收和参考了包括上面所列在内的许多关于江湖社会及其交际的研究成果,按照问题分类介绍了江湖社会大部分群体的交际手段、交际语言和交际风俗,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些了解、认识江湖社会的资料和角度。为了尊重已有的研究成果,作者在引用前人的著述和观点时,尽量使用“据史料记载”、“根据有关史料”、“有些专家指出”、“据有关著作介绍”等语句专门标出,但限于本书的编写体例,无法一一列出具体出处,特在此说明,并对有关作者表示真挚的谢意。对于书中一些来源与出处不明的资料,作者尊重原作者的著作权。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央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987年,一个国际NGO组织在中国内地开展反贫困行动。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云南的禄劝县成立扶贫项目办公室。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开展的扶贫、生计和人道援助等反贫困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国际社会和当地民众的认可。 本书作者对禄劝县20年的扶贫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系统总结了禄劝的扶贫经验和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 柔性扶贫 的理念,不仅为探索扶贫战略和制度设计提供重要基础,也对巩固扶贫成果以及预防返贫具有重要意义。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走进禄劝、就事论事、就事论人、就人论事、问题与反思和基于乡村价值的扶贫策略六个部
帕梅拉·M.帕克斯顿、约翰·R.希普、桑德拉·马夸特-派亚特著,范新光译的《非递归模型--内生性互反关系与反馈环路/格致方法定量研究系列》对非递归联立模型的估计和评估作了清晰而简洁的介绍。 这本独特的册子在联立方程模型的 和识别,评判估计值的质量,以及正确地解释结果方面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本书主要特点是通过“ 、识别、估计、评估和解释”这些简洁和直接的步骤呈现复杂的内容;将计量经济学和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结合起来并纳入到一本书中;提供了众多检验方法以评价模型和工具变量的质量。
对妇女组织发展进行的制度创新研究,是制度主义在中国本土的适用性的扩展,在丰富对妇女组织研究的同时,提升了制度主义的学术价值和解释功能;以丰富的女权主义理论作学术铺垫,将父权制意识形态、社会性别主流化等内容融入到对妇女组织的分析中,深化了妇女组织的研究,同时对中国农村妇女组织化问题进行的实地调研和深入探讨,亦是本研究的一个本土化的关照。 黄粹*的《当代中国妇女组织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的主要观点及结论能够为我国的各级妇联组织及各类民间妇女组织的发展问题提供新的解释,以供组织深入剖析自身发展现状,分析问题的成因;本成果的对策建议是基于对组织的实践调研和系统的理论分析而提出的,是在充分关照了中国政治经济及组织自身制度条件基础上的学术凝炼,对完善中国各级妇联组织、各类民间妇女组织具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 农村的作品。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该书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农村的作品,初版于1947年。一共由14篇文章组成,本是其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土社会学”时的上课内容,辑录而成一书。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特别是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当时的中国农村状况。而“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描绘,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该书至今仍不失为经典之作。
《中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以劳动者均等享受公共就业服务为总目标,采用从宏观到微观,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了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并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公共就业服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公平正义、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我国实现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的思路、原则及制度建设进行了整体构思。
《山水佛心:乐山市水利休闲发展战略规划(2016-2030)》以2013—2014年度为规划基准年,对乐山市2016—2030年的水利休闲发展进行战略规划。针对乐山市水利休闲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未来发展态势,提出“一心,两区,两翼”的空间发展格局和“凌云蜀郡,嘉禾水城”的形象定位,并围绕生态休闲、养生的主题来定位,设计布局六大产业,以期创建中国全域化山水休闲目的地,实现水资源螺旋上升式的综合利用,领先推进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的新型改革进程,引导乐山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居民休闲生活新方向。 本书针对乐山市不同的水利休闲发展片区,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构想和完善的项目体系,并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交通与交通配套设施规划、休闲产品设计、“八个一工程”项目规划、水利休闲市场营销策划、水文化建设发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罗兰·巴特的《流行体系》,相当详尽地诠释了这个时装体系中的流行神话。对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话的读者,不仅可在《流行体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观念,并可借由《流行体系》的阅读进程,探索当代思想大师的独特创建,以及当前世界学术、思想的多元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