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活在工作 生活怪圈中的一代人。 ◎ 为什么心理问题是个政治问题? ◎ 想象世界末日比想象资本主义末日更容易? ◎ 21世纪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有限感和疲惫感所压迫。 - 费舍作品首次引进国内。 英国当代思想家、互联网思辨妙手、21世纪头五年英国 社交媒体的中心 ,马克 费舍代表作。 2008年左右,费舍离开伦敦,回到满溢童年假日记忆的萨福克郡,他对妻子说: 它能卖出500本我就很满足了。 此时,他不需要再时刻警惕抑郁症,一切似乎都向好发展:小书触动了无数个体的内心,销量爆发性增长,也 激励了近二十年来第一次大规模重新政治化的年轻人 。但2017年,费舍决绝地离开了我们。 这是一本 令人不安 的小书。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犀利剖析身处
既然要选择写作视角,我希望只保留与斗争相关的物品。 法国历史学家玛蒂尔德 拉雷尔在继《去他的父权制》之后,决定从小小的日常物品出发,以更加具体、更加鲜明的方式来讲述女性的斗争史。 本书用20个具象的物品,邀您见证200年来女性争取权利平等、经济独立、身体自由的历史!卫生巾、节育环、长裤、衣服口袋、银行卡、小家电 透过这些与女性斗争相关的物品,我们一起用女本位的观察视角,更加细致地贴近女性处境,看女性主义者如何利用物品来表达愤怒、争夺空间、交流观点、发起行动! 准备好了吗?您将看到一场喧闹昂扬的女性主义物品大游行! 翻开本书,掌控自己的身体、财产和权利!
传统学术史多为思想史、发展史或者编年史。当我们借助“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回望一个学科的学术历程时,我们已经做了许多常规预设,比如:学术发展是在传统继承基础上的学术创新,学术发展是沿着一条从低往高、后出转精的道路不断前进的,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他的学术贡献大致成正比,等等。在这些预设之下,成王败寇,能够进入学术史大门的永远只是极少数知名学者,而 大多数普通学者都被排斥在了学术史的大门之外。可是,只要我们换一种眼光,参照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思想方式,把学术研究看作一种特殊的行业类别,就会发现,作为“学术工匠”的普通学者,他们的行业习俗以及他们所处的学术生态,一样应该得到我们的讨论。在学术行业,一样有祖师崇拜、学术赶集、资辈亲疏、派系与行规、控制与反抗、顺从与革命,有主流与边缘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作为哲学禁忌和女性主义的盲点,女性顺从在经验层面上的复杂性从来没有被抽丝剥茧、细细分析。追随西蒙娜 德 波伏瓦的脚步,本书作者玛侬 加西亚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性别等级是如何深刻影响女性的生存体验,因为理解女性为何顺从是走向一切解放的必由之路。如果这个世界希望女性 成为自己 ,那么女性首先要找到 自己 之所是。
当代社会,无止境的买卖游戏,你选择如何参与? 故事总是静悄悄地在无人注意时施展它的魔力。 加拿大新锐作者F.S.迈克尔斯获奖之作,清晰晓畅,振聋发聩! 一本小册子,10场关于 当人遭遇经济浪潮 的演讲,她冷静审视:用经济尺度来衡量一切时,我们会失去什么? 她围绕工作、人与人的关联感、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医疗产业、教育行业、创意(艺术)领域6大面向畅谈 人与经济浪潮 的纠葛与博弈。 她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知识,犀利地剖析了当下社会困境,探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以经济语言取代一切,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后借用关于食物、建筑和人际沟通的三个事例来尝试找寻替代方案 参与当代社会游戏的另一种 平行之道 。 效绩主导的竞争型社会,正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而此时,我们需要更人性、更复杂的故事,以
这是一部关于规则的全景历史。规则几乎左右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则决定我们的开工和收工时间、开学和放假的日子,引导路上车辆的往来,规定了结婚的对象和方式,关系到足球比赛里怎么得分,定义了哪些是能带上飞机的行李,决定句子的语法,在咖啡厅宠物是不是受欢迎。除了这些写在标志牌、手册和法律中的明确规则,还有许多没有明言的潜在规则。规则之网编织得如此紧密,几乎没有哪种人类行为能逃脱得了规则 我们可能会对现有的规则感到恼火,并渴望那些我们没有的规则,但无论如何,任何社会、文化都离不开规则。 在《规则》一书中,历史学家洛林 达斯顿追溯了规则在西方传统中的发展,并展示了规则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通过法律论文、烹饪书、军事手册、交通规则和游戏手册等大量案例,达斯顿证明,尽管规则的多样化内容令
回想一下,你喜欢的音乐如何改变你的心情,绘画如何将你带到另一个世界,舞蹈如何激活你的身体,好的影视作品如何让你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不同于任何其他艺术,它几乎占用了我们所有的时间和空间,而不是在你注意到这一点时才发生。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情感,深刻地塑造我们告诉自己的对自身的解释,并构建了我们日常的生活。本书从社会学、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学出发,结合技术、美学等跨学科知识和见解,深刻揭示了建成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感情、记忆和幸福,并认为我们必须利用这些知识来构建一个更适合人类经验的世界。
他们直面死亡冷酷无情,对待尸体一视同仁。他们插科打诨脏话连篇,率真诚实嫉恶如仇。他们被街头百姓白眼嫌弃,遭警局高层出卖牺牲。他们与疑犯斗法、跟证人周旋、同律师角力,他们是践行正义的巴尔的摩警探,是一群不够坚定但足够可爱的理想主义者。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优选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他用纪实手法,根据自己1988年以实习警察身份深入警局一整年的调查报道写就《凶年》一书,对于美国的社会犯罪现象以及警察的执法行为做了真实披露。作品一经推出即广受好评,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凶案组:街头生活》等,并被誉为美剧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本书系NHK电视台资深采访记者作品合集。采访主题是“现代人的孤独老死”。高龄、少子、失业、不婚、城市化,造就了这样一批人,他们活着,没有人和他们联系,他们没有工作,没有配偶,没有儿女,也不回家乡;他们死了,没有人知道,即使被发现,也没有人认领他们的尸体,甚至无法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为寥寥几个字的遗骨认领布告,他们被称为"无缘死者",他们所在的社会也会渐渐从"有缘社会"变成"无缘社会"。日本每年3万2千人走上"无缘死"的道路。他们中间,有在公司20年没有迟到请假,可是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个人旅行的旅者,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空巢老人,有从来只在网络上交友的年轻人,社会联系日益脆弱,连一般家庭的30-40岁的人也感受到了孤独死去的阴云笼罩。日本NHK电视台特别节目
《安乐死现场》正是一部直面死亡的纪实作品。宫下洋一前往瑞士、荷兰、比利时、美国部分州等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和地区,亲临安乐死的现场,通过对选择安乐死的患者、他们的医生和亲人进行采访,详细介绍了包括患者和家属的心里状态、安乐死分类、实施细节等安乐死合法化后的现状。西方注重个人的自由意志,日本更注重家族观念,这种东西方的思维差异在安乐死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作者在此基础上思考安乐死的道德界限,在试图理解安乐死存在意义和方式的同时,也保持着对安乐死是不是人的基本权利、合法化是否具有正当性的疑惑。
《女性贫困》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为什么昨天还很亲密的朋友, 就突然不理自己了?为什么有人会躲在背后说坏话,抱团排挤人,甚至霸凌别人?比起男生间的“用拳头解决问题”,女生间的攻击似乎 为隐秘和复杂。然而从家长到老师,大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女孩的天性,而非亟待解决的严肃问题。 在本书中,蕾切尔采访了曾是霸凌对象和霸凌者的女孩们,直面给无数女性带来困扰乃至创伤的畸形社交文化。相比男孩,女孩往往承载了 多社会要求:受人喜欢比表达真实想法 重要,成为“ 女孩”比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重要。对冲突和愤怒的回避令女孩们惯于采取“另类攻击”的方式处理争端,也令她们频频陷入人际战争的泥淖之中。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希望能够重构社会对于女性霸凌问题的认知,并为家长和学校提供实际的解决策略。让每一个女孩都能学会尊重和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说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
2008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后,一个护士、一个汽车经销商和一个保险诈骗专家,原本同为次级房贷危机后被迫流离失所的美国公民,却意外地掀开了美国历史上优选的消费者欺诈案!这个天大的丑闻来自于华尔街,当中牵连出数十家企业,是为一宗联合弊案。数百万的家庭被迫离开他们自己的家,只因这家放贷的银行伪造证据,使他们不得不签字放弃抵押品赎回权…
......
东北之为“北方”的历史,同时是它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工业基地、文化工业基地和另类现代性前沿的历史。本书是文化研究学者刘岩教授的全新论著,以小说、评书、二人转、影视剧、喊麦、春晚小品、先锋艺术、城市改建等当代文化生产为主要媒介,结合长时段视野,探究“北方”历史经验的同时代性。在这一探究中,东北既是区域辩证的对象,也是尝试以经验克服景观、由记忆解放想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作者尝试反思近年流行的“东北文艺复兴”话语和被遮蔽的社群真实经验,力图面向未来发掘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历史遗产。
“出去”,农民工用这个简单的词定义他们的流动生活。“在家没事做,所以我出去了”,出去打工的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如今,中国有一亿五千万农民工。在南部工厂林立的城市,农民工在拉动国家出口经济的流水线上全力以赴。他们代表了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是一百年来欧洲移民到美国总人数的三倍。 新一代农民工出现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认为,迁徙是一条追求更好生活的路。他们比上一辈更年轻,受过更好的教育,外出的动机也更多是因为对城市机会的追求,而不是受农村贫困所迫。 是自尊,而不是恐惧,让他们留在城市。走出家乡并留在外面——出去,就是改变你的命运。 当我想写本关于中国的书时,这个国家的农民工吸引了我——几百万人,离开村庄,去城市工作。直到后来,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我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日常人文课”系列共有五本,分别是《哲学有什么用?》《政治学有什么用?》《女性主义有什么用?》《经济学有什么用?》《心理分析有什么用?》。这套书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
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在21世纪,这样的“传统男性”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内容简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提出,在地质学上,地球已经进入了被称为“人类世”的新纪元,即人类活动的痕迹 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年代。 物种灭 、生态污染、二氧化碳超标……现代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曾许诺我们富裕生活,实际上却不断透支当下乃至未来世代的生存资源。超富裕阶层或许还能维持眼下的 生活,我们 大多数平民却不得不拼命寻找活下去的方法。 要在资本主义的尽头找到突破,我们需要回到马克思。尤其是在与生产力至上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诀别的马克思晚年思想中,重新发现“可持续性”和“社会平等”实现的可能性。在环境危机刻不容缓的当下,“去增长 ”这 可行的选项终于浮出水面。 想避免“人类世”的硬着陆,就不能把危机都交给政治家、专家去处理。“托付他人”只会让1%的超富裕阶层得到优待。这也必
\"【内容简介】: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技术奇迹的时代,电脑打败了人类 象棋大师,AI写出了流行歌曲,机器正在学习阅读我们的思想……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中工作将会越来越自动化,算法将以惊人的速度处理大量的讯息,将带我们进入轻松工作的新世界,一个人人得以发展各式各样休闲活动的美好时代即将到来。然而,这些闪闪发光的表象,却是由数以百万计的工人 原始的人工劳动和低廉薪水所支撑。 而这些来自大量低薪劳工处理的数据被应用在各种方面,从无人驾驶汽车,到Google图像搜索等各种数据处理,尽管这已经是新数字经济中越来越强大的一部分,但却很少人知道隐蔽在这背后的真相——处理大量数据的都不是AI,而是通过网络远程接单的贫困人口。当大公司发现原始人工的成本低于AI,且识别 度远高于AI,这样奇特又讽刺的新工作模式诞生了: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