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公益基金会作为国内较为领先的基金会,在推动中国公益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人才等多个维度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基金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南都基金会的理事会在方向选择、战略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理事会会议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理事会秘书处全员投入、围绕事业直面争论,一直为业界与学界好奇而又不得。本书叙述了南都基金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基金会理事会的角色、作用、治理的过程,在从事公益事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与问题, 同时总结了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反思。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本书从社会保护的研究视域出发,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探讨保护社会成员的各种国家干预政策和理论思潮,梳理出 再商品化 互构论和 去商品化 权利论两条理论线索,尝试探讨社会保护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提出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的平衡是社会保护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本书尝试从市场原则与权利原则相互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社会团结经济理论是 再商品化 互构论与 去商品化 权利论的整合,社会团结经济以集体福祉、合作互惠、共建共享的逻辑代替生产性、市场化的逻辑,形成组织基础和整合力量,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较为充分且均衡的保护,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将抽象的公共利益具象化为社会成员的具体利益,为解决中国社会保护体系的多重非均衡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私力救济长期以来被视为一种落后和不文明的现象,但实践中它依然盛行,是人们面对冲突的典型反应,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认真对待私力救济,发挥其积极功能,限制并疏导其消极倾向,建构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社会型救济良性互动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私力救济为传统理论研究所忽视,本书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作者立足本土经验、运用跨学科方法,挑战了私力救济的流行观念,从全新视角论及公力救济、司法和法治问题,试图打通程序法与实体法、法学与社会科学的隔阂,探索一种迈向社会实践的法学。
本书采用“横断面”式,分六篇记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六个时段社会保障发展的概貌,鲜明地体现了各历史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社会背景。作者以“讲故事”的叙事风格、史实与史论相结合的方法,记录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沿革、政策演变、机构变更以及学术发展;不仅反映法律规制和行政举措,也反映社会现象;不仅展现宏观样貌,也列举了一些地方案例和典型事件;不仅叙说我国的前行脚步,也穿插了相关国际动向,藉此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保障发展丰富、生动的多维度全景图。该书的编写为后来者把握社会保障历史脉络,探寻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规律,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
《养老服务管理》拟主要面向管理学和社会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作为专业选修课程的教材。教材以管理的要素为框架,同时对国内外养老服务管理的实践进行描述,并展望发展趋势。主要内容有绪论、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政策和法律规范、养老服务管理计划、养老服务组织管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养老服务质量管理、我国养老服务管理实践、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管理实践和养老服务管理展望:走向智慧等共计10章。 教材的主要创新在于为国内《养老服务管理》的教材,尽管国内已经出版较多的养老服务相关教材,但这些教材主要是面向高职、中专学生,以技术服务内容为主。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国家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大幅度激增,养老服务管理的人才短缺,已经在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结回顾改革进程和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本书共
善会及善堂是明清社会的新现象,由地方士绅商人等集资、管理慈善机构。这些慈善组织兴于16世纪末期的明代,盛行于清代,甚至民初仍有不少传统善堂仍在运作,本书研究重点则在19世纪中期以前的历史。它们遍布全国,是清代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重要性及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其中渗透了复杂而具体的文化因素。本书既从客观的社会经济角度去探索善堂的成因,也从施善者的主观角度去分析善堂的功能与性质,从而深入解读了明清时代的社会文化。作者透过慈善组织发展的历史,看社会经济改变与价值观改变的关系,并与海外汉学对话,回应了中国有无“福利国家”传统之问,为明清社会描绘出一幅活泼的历史场景,丰富了世人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知。
\"北医三院重症医学科专家、生命守护者薄世宁医生重磅新作,一部生命关怀之书。 20多年ICU一线亲历,19个生死徘徊的真实故事。被丈夫放弃的妻子、唤醒孩子的母亲、想要回家的老人……他们经历病痛,却未曾放弃好好活着。这些故事中有面对疾病的逃避与抗争,有亲人的不舍和愧疚,还有危难时人性的幽暗与光辉。 作者以医学科普和人文叙事双重视角,还原ICU真实紧急的救治过程,科普危重症医学常识,探讨当我们面临疾病冲击时,如何做好生死攸关的关键决策:省钱还是保命、放弃还是坚守、如何做 决策、如何建立医患信任等。这本书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人文思考和人生体悟, 是让大家重新认识事关生死的困境与危机,并从中寻求 好的应对方式。\"
福利院常被视为国家、社会和保育人员施予孤残儿童无私关爱的场所。基于对东南某省永江福利院长期的田野调查,本书意在倡导用一种辩证的视角看待中国儿童福利机构的运作机制。主书名为《爱的悖论》,即希望这样的视角能够提醒读者注意围绕机构运作所呈现的 爱 的复杂性,它兼有光明与晦暗: 国 家关爱 兼有救济与治理的两面, 社会关爱 兼有扶弱与排斥的两面, 保育员妈妈的爱 亦兼有付出与自利的两面。在福利院这一由 爱 构筑而成的结构中,孤残儿童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经历着社会化、形成自我认知,并最终实践了自身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