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不断迭代,人们不禁感到担忧:下一个失业的人会是我吗? 对于许多人来说,数字技术正在消除不需要技巧的重复劳动。本书像一部纪录片,用直白而细致的描写展示了数字化时代下真实的劳动场景:亚马逊仓库中跟随着扫描仪的节奏工作的拣货工人,游戏行业在场景一隅苦苦挣扎的金农,分散在世界各地却通过互联网协同合作的众包工人,以及那些活生生存在却被隐藏在算法背后的社交平台审核员。 人工智能或许并不能取代人类劳动。如果说数字化改变了什么,它只不过是把全世界变成了一个大工厂。
本教材以社会工作的实务流程为框架,结合丰富的真实案例,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具体涵盖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社会工作的理论、社会工作的方法、社会工作的伦理、社会工作的通用过程等内容,每一部分都采用项目化的教学设计,设定明确的教学任务,为目前高职高专社会工作专业、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提供教材和阅读材料。
本书为 健康长三角理论与实践丛书 之一。本书主要梳理了医疗质量管理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探讨了精神专科医院管理的特点。本书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性地构建了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论证了医疗质量中结构 过程 结果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对如何运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提升精神专科医院医疗质量水平提出了建议。
本书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人与养老环境系统和谐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系统,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成功实施。研究主要包括三大部分: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核心价值、内在逻辑进行探索以及对养老生态系统要素进行理论解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实证分析;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构建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体系。本书构建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生态服务系统;紧扣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生态性,从供需双侧改革角度进行分析。
何为智库?如何推动新形势下智库的建设和发展?如何完善智库理论和治理体制?这些问题对处于转型期的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而言,尤为重要。本书集中列举和分析了大量的真实案例,讲述了智库现行和典型的一些措施,并详述了如何实施改善措施。作者重点关注如何激励员工减少流动率、聘用和组建研究团队、组织员工培训、培养团队领导者、质量控制、充分重视董事会、内部沟通与决策、制定策略激发创新、政府资助、问责制和绩效监管等。全书数据新颖、资料翔实,作者在《经营智库 成熟组织的实务指南》一书的基础上,补充*近几年的相关数据,为进一步完善智库管理提供了经验参考。本书不仅适用于智库,同时也适用于 研究与倡导型 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资助者,实属上乘之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区域经历了剧烈的政治与经济重构。对于这一新的地域空间重构现象,传统的理论视角未能进行恰当的描述与有力的解释。因此,《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 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基于尺度重组与地域重构及空间生产理论,在阐释中国城市型政区及其调整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数据统计、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梳理了改革开放 40年来中国城市行政区划改革历程,研究了其变迁及逻辑。
本书是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复旦博学 精品教材《公共管理硕士(MPA)》系列中的一本。本书选录的多为西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经典、有影响的重要文章,共30篇,分别出自伍德罗 威尔逊、佛兰克 古德诺、道格拉斯 麦克格雷戈、格拉汉姆 爱里森以及威廉 葛姆勒等西方著名学者之手。阅读这些原汁原味的英文原著,有助于国内读者比较全面、准确地理解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了解其各种流派的主要理论。本书各章前均有编者撰写的中文背景分析,每篇文章前附有该文的中文内容摘要。对于行政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阅读本书可以提高其阅读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本书适宜于作为MPA(公共管理硕士)的专业教材,亦可作为大学本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英语及行政学理论教材。
何金廖编写的《创意产业区--上海创意产业集群 的动力学网络与影响研究》从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学 视角出发探讨了上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网络 与影响。研究问题主要包括:(1)为什么一些区域 在吸引创意企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他地区则不然 。(2)本地化的创意产业集群在多大程度上嵌套于 地方 区域 国际 不同尺度的经济和社会体系中?br/ (3)创意产业区的形成对城市*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br/
......
我们说社会是一个有机体,而社区就是这个有机体社会的细胞。我们的意思是说,社区就像一只小麻雀那样,“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它是一个由服务形式或管理过程构成的复合体,其中每个服务形式或管理过程都在与其他的服务形式或管理过程的互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对于社区管理层面来讲,扮演其主体角色的是三大方阵,即政府、社会力量和广大居民;而对于社区居民层面来说,他们所要追求的安居和归属感,则与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形式及其过程紧密关联。也就是说,社区管理和服务意味着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物体的细胞,而是在为整个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起到有机整合的核心作用。本书在前言部分就提出:正因为“社区管理与服务”具有事关构建和谐社会乃至于达成世界共同目标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当然要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
上海作为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和完善基础建设的海洋城市,作为 一带一路 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交汇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既顺应世界潮流,也符合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宏伟目标。 《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对策研究报告》立足于《全国海洋经济发展 十三五 规划》提出的推进上海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依据《上海市海洋 十三五 规划》关于积极探索建设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的具体规划,设置6个专题: 全球海洋资源配置及经济引领 全球海洋科技创新 海洋生态治理与示范 海洋文化交流和教育 海洋事务治理 服务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一体化 每个专题报告在介绍对应领域的全球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先进经验后,结合上海市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建
交通是经济行稳致远的压舱石,也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新一代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交通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有哪些创新突破?可以给 提供怎样的“中国方案”?作者基于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十年的投入,以及在无人驾驶及智能交通领域九年的探索,体系化阐述了智能交通的社会价值,综合对比了 外智能交通发展情况,系统梳理了智能交通运营商、车路协同、智能信控、自动驾驶、MaaS、地图等技术应用。同时,作者在书中全面展望未来十年如何实现人机共生,以及在碳达峰背景下交通、基建等产业如何转型,助力城市治理。全书通过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展现了智能交通的发展图景。
广泛存在于我国城乡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犹如路边的小草,毫不起眼。然而,正因为它的草根性,决定了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十年来,当我们发现它、走近它、品味它、研究它,其独特的内涵和无穷的奥妙让我们惊奇不已。由汪国新、余锦霞主编的《社区学习共同体的四大支柱》揭示的“本质意志、共同学习、守望相助、生命成长”四大本质特征,让我们坚信,它正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的活性存在,是满足高度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下普通民众人生价值诉求的“草根之家”,是城乡居民从温饱走向幸福的新路径。 社会科学研究更适合质的研究方法,本书是社区教育领域第一本完整意义上的“质的研究”著作。研究团队历时三年,共同完成了18个案例的质的研究报告,并对每篇报告进行了评点。相信读者能随“故事”感受到社区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成长之美。
本书结合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发展现状,借助DPSIR分析框架,选取涉及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25个指标,采用由上至下的方法构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在数据可得的前提下,选取我国101个地级以上资源型城市,运用基于熵权改进的TOPSIS方法,计算得出2002-2016每年的绿色转型指数,分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时间演变特征。同时,借助计算所得的转型指数,考虑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空间溢出会显著影响到相邻资源城市,本书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建立考虑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消费、教育水平、科技发展的我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空间模型,从驱动因素和时空演化两个层次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机制进行分析,提出城市治理的政策建议。
专业工作者当前遭遇着怎样的信心危机?资深实践者在现实情境中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我们学校的专业教育该如何培养胜任的实践者呢?《反映的实践者》一书讲述了作为一名先锋的麻省理工学院的社会学家和咨询顾问,舍恩描述并检验了五种专业领域——工程、建筑设计、管理、心理治疗和城镇规划——的专业工作者是如何真实地解决问题。舍恩认为,很优秀的专业工作者内在的所知远甚于其可以言说的。在面对真实实践中独特、不确定的情境时,他们更依赖于在实践中所学会的一种即兴的方法,而不是用其在研究生院所学的公式去解决问题。这种自然、大都不可检验、隐晦的过程就是这本极富挑战性著作的主题。舍恩努力准确地表述了“行动中反映”是如何实现的,以及这种重要的创造性应该如何在未来的专业发展中得到提升。
《中国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研究》内容包括八章,*章节主要介绍了绿色发展的理论体系,以及我国的绿色发展行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状况、框架以及路径;第三至五章主要介绍了农业、林业和草畜业的绿色发展状况及绿色发展模式;第六章主要介绍了西部地区的农村生活特点及具体模式;第七章主要介绍了省市区域以及GEF活动层面的绿色发展模式案例;第八章为GEF项目典型示范村的绿色发展调研分析报告。本书可为从事绿色发展研究和具体实践的相关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或借鉴。
亨利·列斐伏尔的《都市革命》(1970)是与大卫·哈维的《社会正义与城市》(1973)以及曼纽·卡斯特的《都市问题》(1972)齐名的三大城市马克思主义经典之一。《都市革命》初版于1970年,它是一部超出了时代与专业、预言了都市社会的到来的哲学著作,它凭借1968年“五月风暴”的余火曾经风靡一时,在英美世界掀起了一场新的社会理论研究的革命,列斐伏尔因此也被卡斯特称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在时隔40年之后,面对2008年美国的房地产危机,哈维重新赋予了《城市革命》以新的时代价值与意义,而中国当下的都市化运动也迫切需要我们建构起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理论。 该书共计十章。第一章《从城市到都市社会》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都市社会的形成过程。第二章《盲域》探讨了都市问题这一个难以捉摸的未知领域。第三章《都市现象
本书内容上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历史、理论和典型案例,总结了中国乡村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作者多年来的设计实践及相关理论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
《治村》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探讨了当下中国诸多重大而迫切的乡村治理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方案。 当前中国乡村,乡村政治规范、基本社会秩序、土地利益分配、村社集体功能、乡村共同体塑造、财政资源使用、自给自足经济与互联网下乡等方面都在遭受挑战。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出现空心化和萧条化的同时,也发生着剧烈的经济分化。乡村治理中滋生出贿选、富人治村、刁民化和社会排斥等等问题。 作者贺雪峰强调,在乡村政治、资源下乡、土地权利、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要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展开多元探索。探索的核心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农民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治村》涉及治理乡村的诸多问题,依据大量一手资料,集作者近年研究之大成,是该领域研究的一部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