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 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国家,历经 农业革命 城市革命 国家起源 等关键节点 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具希望的未来。
人性的进化,其实是一部心灵上的自我超越史。 原始人从树上走下来,为了不被洪水猛兽灭掉,开始思考如何抵抗自然力。这份思考,促使人类脑洞大开,奇思妙想,结出许多灿烂的智慧果实,超越其他动物,走出一条从动物性向人性和神性的进化之路。 为理清人类心灵世界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弗雷泽历时五载,从人类早期的自然崇拜、灵魂观念及巫术与禁忌入手,延展至科学的出现,分析比较,揭示出人类思维进化的共同轨迹 巫术 宗教 科学 。同时,弗雷泽在书中发问:当科学取代了巫术和宗教,它的发展前景是什么?会被未来更加圆满的假说代替吗?人类命运的归属是什么? 打开人类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园,踏入这场心灵进化的冒险之旅,欣赏精神世界的神奇与美妙,可以促使我们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 本书被称为人类
在不同文化中, 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 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 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 《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 兰西认为, 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戴维 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 在美国主流社会中, 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 小天使 但是, 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 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 调换儿 , 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 财产 。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 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 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问题; 它以其他社会的童年作为
《论人类的认识》(即《人类理解论》)是西方哲学史,尤其是近代哲学认识论传统中举足轻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国经验主义认识论传统的开创之作。 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来,洛克对此书进行了反复修改。于是《论人类的认识》早期陆续出版了七个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间,在语词上有着颇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对此书的七个版本进行了比较与考察,并参考法文、拉丁文译本等版本,编定了迄今为止《论人类的认识》的全面校勘本,中译本首次引进。它以全方位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洛克在此书的写作与之后的修改过程中的细微的思想变化与表述的差别,读者可以在阅读中对照《论人类的认识》不同版本的内容,更为详尽地了解洛克的哲学思想。对于洛克哲学思想的专业研究,此书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稻作渔猎文明 从长江文明到弥生文化》共分四个部分,包括稻作渔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旱作畜牧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日本为什么缺少农耕革命、稻作渔捞文明的人类史意义。在动物文明(旱作畜牧文明)与植物文明(稻作渔猎文明)的对比中对文明史进行再考察,分析日本为何没有农耕革命。后得出结论,稻作渔捞文明可以拯救地球与人类,稻作渔猎文明价值的再发现与保护地球环境有着重要的关联。不需要其他东西,只要世界上有美丽的大地、森林、水和生物存在,我们就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这就是构成 生命文明 之根本的思想,其源头则存在于稻作渔猎民的生活方式之中。在地球上让所有生灵都能绽放生命的辉煌,这一点正是稻作渔猎文明及其延长线上的 生命文明 所期待的。
本书为你全面介绍人类学,帮助你理解人类的多样性,将人类学的典型案例与当下其他学科的发现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人类学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研究考古发掘、遗传学和其他生物学上的发现,评述语言学的洞察、民族志材料及理论上的启示、应用人类学中有意义的实例,以及对全球热点问题的关注。本书能够结合经典论题与新鲜材料,激起你的学习兴趣,引发你批评性的反思,使你收获灵感与顿悟。本书帮助读者以直观方式覆盖整个人类学学科的知识体系,鼓励读者领会人类多样性的丰富与复杂,理解人类的过去和现在为何会存在如此多的差异与共性, 可以把这本书作为一本学习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南。
思索人类社会的命运时,我们总会借助大历史的广角镜头。可耳熟能详,甚至被默认为公理的人类发展叙事——从人人平等的狩猎采集小游群到现代民族 ,历经“农业革命”“城市革命”“ 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反映了事实吗?《人类新史》向我们揭示出,这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 两位作者追本溯源,发现上述理论其实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人做出的保守反击。随后,作者们综合考古学和人类学等领域近年来涌现的突破性成果,展示了人类实际上有过怎样多元和流动的社会组织形态,历史的道路又有过多少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重新发现人类本就拥有的其他可能性,或许也能赋予我们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 具希望的未来。
《黄金、香料与殖民地》 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00多人从西班牙起航,寻找一条通往香料群岛(Spice Islands)的海上航线。一路上,他们饱受饥饿、疾病、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后,他们终于发现了一条海上通道,这条通道如今被称为 麦哲伦海峡 (Strait of Megellan)。这是一场历时三年的艰苦旅程,获奖无数的畅销书作家(传记作家兼记者)劳伦斯 贝尔格林借助*手资料客观还原了这项人类壮举,栩栩如生地讲述了一个宏大的探险故事。 在书中,贝尔格林以*人称讲述故事,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其中有些资料首度在此公开。这次探险不但改变了后世探险家的航海方式,也改变了历史本身。 《亚马孙深处的奇幻蘑菇》 探寻一种濒临灭绝的现代语言与文化 发现语言、思想与生命的真正本质 丹尼尔 L. 埃弗里
在不同文化中,儿童是如何被养育成人的?儿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又给家庭和社区的结构带来何种改变?《童年人类学》一书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本书作者戴维·兰西认为,我们那些关于儿童的习以为常的认识都是狭隘的、受文化局限的。 戴维·兰西通过收集来自多个研究领域的证据证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婴儿被认为是珍贵的、天真的、非常可爱的“小天使”;但是,也有其他的一些社会认为,婴儿是不受欢迎的、给人添麻烦的“调换儿”,或者是被需要的、实际上却被商品化的“财产”。人类世界存在着各种不同形态的童年,每一种童年都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本书研究了家庭结构与生殖现象、家庭或社区中的儿童照顾者的概况、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待遇、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工作、儿童的学校教育,以及儿童向成年过渡等方面的
《思想的年代:对话维也纳的艺术、思想与科学(1900年至今)》是一本探究思维奥秘的文化心理学著作,融合了认知心理学、思维科学、神经科学与大脑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作者基于奥地利维也纳自20世纪初在科学、医学、思想及艺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们掀起的一场承前启后的革新运动,探究科学、艺术与心理的相互影响,向我们揭示了应如何思考人的内心 我们的意识、潜意识、情感以及心理和大脑是如何产生与艺术的联系。当时的维也纳是欧洲的文化之都,科学家和艺术家在这里的沙龙中展开思想碰撞,从而引发了心理学、脑科学、文学以及艺术领域的持续而影响深远的变革突破。作者带领读者追溯 维也纳1900 时代留下的种种印迹,认识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剖析我们应该怎样去看、怎样去想、怎样去感知、怎样去体会和创造艺术作品,乃至触发我们的创造力。
古文字学家许进雄教授解读古文字的入门书,用文字的演变和考古学上的证据来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轨迹、动态的演化过程。
蔡曙山主编的《人类的心智与认知--当代认知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 终成果。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本书涵盖了人类认知的所有五个层级:神经、心理、语言、思维和逻辑、文化和社会;从学科发展的角度说,本书涉及认知科学六大学科:哲学(语言哲学和心智哲学)、语言学(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思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类学(文化、进化与认知)、计算机科学(神经与计算、语言与计算)、神经科学(认知神经科学)。 本书反映了三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认知科学国际前沿的理论创造和学术进展,体现了近五年来本研究团队在认知科学的重大理论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这些理论和方法包括视知觉的神经基础;中国人自我意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理性如何同古老的信仰体系争夺关于世界的解释权,而基督教又如何跟随大众心智的启蒙,完成了自身的现代化。
《老年学百科全书:年龄、老龄化和老年人》涵盖广泛、涉及老年学的方方面面,对于专业领域外的人而言,是初步认识老年学的重要工具,对传播老年学知识和促进大众普及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专业研究者和学生来说,本书有助于其系统地了解多学科老年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书中各词条并非局限于某一领域的综述,而是反映了老年学跨学科、 交叉学科的属性和知识体系发展的过程。本书从整体上系统深入地介绍了经典理论概念和前沿研究视角,既包括诸如社会学、心理学、社会政策与实践、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 又涵盖了生物学、医学与健康科学等自然科学以及它们的交叉发展。每篇词条均由来自全球的资深研究者、实践者等撰写,每篇词条都包含概述、主题内容、术语表和建议阅读的参考书目,具有代表性、专业性和权威性 。
本书是以仪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专著。人类历史和文明离不开仪式。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可资为证。仪式交织着神话原型、英雄祖先、民族认同、民俗节日、时序庆典,甚至日常生活等复杂内容,并被视为历史的“集装箱”,容纳着特定人群、族群乃至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仪式是传续性的活态遗产,是必须被正视、被传承的丰硕遗产。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素有传统,己成为人类学知识谱系中的有机部分。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 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是人类学研究领域的一大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