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然而,我们的现代文明正在吞噬着不同的声音,世界变得越来越平。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边缘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 玻 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一千年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亚马 孙 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的文明的后代相遇;在安第斯山脉,我们发现大地充满着律动;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澳洲原住民这群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的精妙哲学;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智者不期而遇,她已经过了四十五年的隐居生活;*终我们来到婆罗洲,看到这个*后的雨林游牧民族在为他们的生活挣扎。 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下一个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作者土居健郎提出,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日语里的“依赖”(amae,也译为“娇宠”)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格外重要,并为日本社会所认可。“依赖”是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乃至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包括殉身以谏(如三岛由纪夫)、固守天皇制度等,其中 本质的东西都可以从依赖心理的观点做考察分析。 土居的“依赖”理论与本尼迪克特的“耻感文化”理论以及中根千枝的“纵式”社会理论,并列当代几种 的“日本人理论”。
......
人类发展符合进化这一事实,让 保守派痛心疾首;人类不是天然的一夫一妻制,让社会保守派深感失望。可即便这样,为什么人类还是无法过上一种人皆可妻、人皆可夫的生活?这同样让某些自由派抱怨连连。 基于生物学、人类学、解剖学和社会学的研究结果,进化生物学家戴维·巴拉什大声疾呼:人类是一种多偶制动物!他发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这一惊人事实的影响,人类既无法纯情,也无法滥情。 进化, 不意味着堕落;它代表着自然本真,丰富多彩。
向轼著的《族群性的承变——苗疆边缘秀山苗族的生活》是西南大学人类学民族学跨学科研究团队“流域与族群互动”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随着 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不同族群间的交往和接触也 加频繁,形成一种多元文化格局。被自身视为或被他人视为某一群体特征的族群性有与生俱来的原生性特征,也有因外在时政的变化而改变的工具性特征,呈现出既稳定又可变的轨迹。本书采用民族志方法,考察了苗疆边缘的一个苗族村(重庆秀山半沟村),从历史时空维度,关注其族群性发展的过程,在族群记忆、地缘和血缘、通婚圈、苗语使用、传统文化和象征符号、 意识与族群心理六个方面剖析其族群性变迁的规律及动因。通过对这个苗族村寨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苗族族群性的维系有其内在的机制和纽带,也因住地迁徙、政治经济环境变迁、族群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套书是由欧洲质性研究 学者伍威·弗里克(Uwe Flick)主编的一套质性研究方法丛书,全套共10种,将由SAGE陆续出版,至2018年9月全部出齐,目前只出了1种。单册篇幅与《SAGE商科研究方法丛书》类似,约160~170页,全套10种共1 750页左右。计划单种首印量3 000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在自然情境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强调倾听、文化情境和同理心。质性研究是有浓厚人文关怀的研究范式,也是对数据至上的量化风潮的重要补充。质性研究近年来发展迅猛,在社会学、管理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 了风潮。许多从业人员、研究者和学生希望进行质性研究,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实际操作。这套书的目的就在于手把手地教读者如何做质性研究。写作风格继承了SAGE研究方法的优良传统, 简单实用,全是干货。每本书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研究方法的傻瓜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