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是了解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和经典佳作,著名文化学者余世存书写的属于中国人的“时间简史”。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背景和时间,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本书以宏大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介绍了节气在天文、气候、农业、养生、历史、美学、哲学观念等方面的常识。 节气也跟我们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和认知有关,蕴藏着中国人洞察天地的智慧和生存哲学,是先民立身处世的生活和安身立命的参照。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 了解节气的诸多含义,重获时间的节律和精气神,才能建立起独属于自己的生活秩序,在时间中获得安顿。 作家亲笔书写二十字节气书法,知名画家@老树绘制24幅节气插画,展现中国传统时间美学和浪漫。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源自我国古代先民对宇宙自然要素的朴素认识,被广泛应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等领域。《五行大义》为隋代萧吉所撰,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最为权威的专著,也是研究中国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书,被英国汉学家和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评价为“关于五行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的书籍”。《五行大义》对我国先秦至隋代五行学说作了全面而详细的讲解,包括五行与河洛、五行与纳音、五行与干支等各方面的知识,文章醇古难懂,本书作者对《五行大义》进行了严谨有据而又通俗易懂的白话解读,有助于现代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兜锹花臂:世界200种观赏甲虫》一书,是作者数年间对甲虫的研究与摄影成果的集中体现,为读者开启了绚丽的甲虫世界之门。
青春期是个体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特殊成长阶段,孩子处在想打破儿童的旧身份,并建立成年人的新身份的自我整合期,面临“三重压力”一一身体发育、人格独立和升学竞争。当三重压力让孩子难以适应时,他们容易出现叛逆、情绪化、厌学等问题。孩子不是在故意制造问题,他们只是被问题“困住”了,父母需要用支持型养育的方式替代单纯的说教,学会精准回应孩子的各种问题从而陪伴孩子走过这个动荡的成长阶段作者表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学校。他结合多年来辅导过上千个家庭的实践经验,辅以真实案例与应对方案,告诉家长“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从而打造出一本解决青春期关键问题的手册。
每个人都需要穿制服,但每个人又似乎必须否认这一点 人们内心深处,总会存在冲突:一是追求独一无二身份的强烈冲动;二是与之相反的一种冲动,即加入大众行列,以免遭到他人的讥讽乃至羞辱。 制服告诉我们要服从谁,害怕谁,除掉谁;制服也告诉我们要与谁说话,对谁视而不见;制服让我们知道应该向谁问路,找谁结账,甚至应请谁来做客。 身着制服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同的制服在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在这本书中,保罗 福塞尔以诙谐语调与敏锐洞察力,描述了各种制服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无论军人、护士、快递员或普通公司职员的制服,还是黄铜纽扣、蓝色牛仔裤、徽章、羽饰,无一不体现着人们所代表的阶层、性别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当有了强制的规定式样且隐含群体价值时,服饰就会散发出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图像、想象力、想象世界,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促进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对主体性的认识以及个体成长与教育方面,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它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学与艺术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克里斯托夫·武尔夫著姜丹丹主编陈红燕译的《人的图像(想象表演与文化)(精)/轻与重》中克里斯托夫·武尔夫指出:想象力和想象世界推动着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构建。想象力、想象世界与人类的身体性实践及其表演性紧密相联。基于对游戏、仪式、体态语、家庭与家庭幸福的研究,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模仿即创造性的效仿过程当中,各种社会实践与文化活动,早在孩童时期就已为个体习得、保存、 新,并 终构成个体图像和集体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这是关于打工人阿满和她的“臭脸猫”麦茶的故事。虽然养猫的日常就是热脸贴冷屁股,但这场单向奔赴的“主仆”情缘,还是为阿满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随着故事的发展,麦茶认识了许多新朋友: 娇憨的小少爷加菲猫富贵,刁蛮可爱的布偶猫花娇,还有生活在小区里的流浪猫团体……轻松、治愈的一幕幕,即将在阿满和麦茶的生活中上演。
本书以《数智时代的人类学》为题,在国家倡导 “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展示文学与人类学的交叉互渗,并借助“人类世”的长时段视角,回应数能革命引发的诸多挑战关注人类学的宏观发展。 全书从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前沿出发,以人类学的整体观为基点,阐述数智时代的文明演变。 对推动当下文理结合的跨学科发展而言,本书以中国实践为基础提出的许多突破性观点——如神话与科幻相互映照、虚拟与现实双线并置以及人类学的五重田野等,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于突破以往的“数码时代”、“数字化生存”等习惯认知,提出“数智文明”为核心的表述构架。 在篇章布局上,全书做到了实证个案与宏观学理相结合、东西方背景相贯通,夹叙夹议,深入浅出,既坚守学术论著的严谨精细,又兼顾阅读接受
本书讲述了中国新一代科学女性工作、生活、成长中的故事,以及她们内心的所思所想,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女科学家,欣赏她们的独特、独立、自信、快乐,感受“她”力量的坚韧、顽强、执着、从容,发掘“她”思想中的闪光点、启发点,体味女科学家的魅力、热爱、淡然、优雅,如春风化雨般让每位读者更加乐观、积极、自信地走自己的路,成为你自己。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无法与他人直接分享的主观意识世界。我们的物理大脑究竟是如何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意识的?国际著名神经科学家苏珊·格林菲尔德通过追踪大脑一天的活动,讲述了科学界关于意识的新发现,向读者揭示了“意识”的科学奥秘。 从早上醒来,外出遛狗,到办公室工作,夜里做梦,作者探索了我们的日常经验是如何被转化为细胞、分子和化学信号的,并由此探究了大脑如何塑造我们的独特自我这一永恒的谜题。
有一个人,他发明了使用至今的“巴氏消毒法”,他发明了狂犬疫苗,他证明了微生物不能从无生命物质中产生,他开创了一整套对付传染病的方法,他筹建的巴斯德研究所如今遍布全球,为世界公共卫生做出了不朽贡献,他还为我们提供了那句名言:“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是的,他就是路易·巴斯德,他让人类的预期寿命差不多翻了一倍,他几乎享誉全球,却奇怪地在中国知者寥寥……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沿着巴斯德一生的轨迹,了解到这位富有个性的科学巨人曾面临的一项又一项挑战,看他在人类还不相信周围有微生物存在的时代、在不断受到质疑和攻击的情况下,甚至半身不遂的20年中,怎么凭坚定的意志、天才的智慧、严谨的思考和实验攻破一个个难题,保护了一个国家的多种工业、推进了医学的大步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美好
《周易》源于古人“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开创了古天文时空模式和历律模式,对我国古代天文历法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徐坤编著的《周易历法通书(2000-2035年阴阳五行与八卦历)》主要介绍《周易》的起源和基本内容、《周易》与古代天象、《周易》八卦与古代历法、《周易》哲学智慧,附有2000-2018年阴阳五行干支历和2019-2035年周易八卦历,历表中除了常规的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等项目之外,还特别编排有月八卦及日八卦和爻数,更有针对性,是《周易》研究和应用的常备图书。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展广泛的社会改革,促进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平等权利。本书主要探讨了平等改革与法治变迁的互动关系,从分合、新旧、土洋、虚实及官民五个角度,为中国平等就业法的研究提供引论。 本书帮助读者打破平权问题上的许多“天经地义”:平权法治的进退利钝,看似万国通法的艰难落地,实则源于不同平等观念的冲突消长;平权规范的异军突起,看似舶来理念的国家承认,实则根植于劳动体制改革的本土逻辑;平权运动的变法议程,看似公民社会的民主诉求,实则关涉国家政治与法治的矛盾平衡;平权观念的地位上升,看似普世价值的举国体认,实则有赖于“平等”意涵的空洞属性;平权制度的移植受挫,看似后发国家的拒斥先进,实则反映了制度存活的复杂条件。总之,以平权导向的法律改革,并非抽象价值的纸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