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叶圣陶、邹韬奋、巴金、周振甫、叶至善、戴文葆等21位 编辑家。难能可贵的是,为本书提供怀念文章的18位作者中,多数是高龄老人,其中90岁、86岁、81岁各1人,71~78岁11人,61~68岁3人。这些作者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有多位同志曾分别担任过人民、人民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青年、上海人民等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是 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在出版社、杂志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他们之中有的是跟随 编辑家多年的秘书,多数是和 编辑家共事多年,或对他们的编辑工作情况十分熟悉而素有研究的人。因此,在他们所写的怀念文章中,具有叙事真实、文字生动,并善于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的特色。
......
本书介绍了叶圣陶、邹韬奋、巴金、周振甫、叶至善、戴文葆等21位 编辑家。难能可贵的是,为本书提供怀念文章的18位作者中,多数是高龄老人,其中90岁、86岁、81岁各1人,71~78岁11人,61~68岁3人。 这些作者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有多位同志曾分别担任过人民、人民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青年、上海人民等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是 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在出版社、杂志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他们之中有的是跟随 编辑家多年的秘书,多数是和 编辑家共事多年,或对他们的编辑工作情况十分熟悉而素有研究的人。因此,在他们所写的怀念文章中,具有叙事真实、文字生动,并善于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的特色。
本书介绍了叶圣陶、邹韬奋、巴金、周振甫、叶至善、戴文葆等21位 编辑家。难能可贵的是,为本书提供怀念文章的18位作者中,多数是高龄老人,其中90岁、86岁、81岁各1人,71~78岁11人,61~68岁3人。 这些作者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有多位同志曾分别担任过人民、人民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青年、上海人民等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是 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在出版社、杂志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他们之中有的是跟随 编辑家多年的秘书,多数是和 编辑家共事多年,或对他们的编辑工作情况十分熟悉而素有研究的人。因此,在他们所写的怀念文章中,具有叙事真实、文字生动,并善于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的特色。
本书介绍了叶圣陶、邹韬奋、巴金、周振甫、叶至善、戴文葆等21位**编辑家。难能可贵的是,为本书提供怀念文章的18位作者中,多数是高龄老人,其中90岁、86岁、81岁各1人,71~78岁11人,61~68岁3人。这些作者都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有多位同志曾分别担任过人民、人民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中国青年、上海人民等出版社的总编辑、副总编辑,或是**杂志的主编、副主编,以及在出版社、杂志社工作多年的老编辑。他们之中有的是跟随**编辑家多年的秘书,多数是和**编辑家共事多年,或对他们的编辑工作情况十分熟悉而素有研究的人。因此,在他们所写的怀念文章中,具有叙事真实、文字生动,并善于总结编辑工作经验的特色。
本教材以新媒体编辑团队——智奇团队为原型,从应聘新媒体编辑岗位入手,展示智奇团队半年的新媒体编辑工作,包括新媒体信息采集、新媒体文案编辑、新媒体美工编辑、新媒体音频编辑、新媒体短视频编辑、新媒体H5海报编辑,以及对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号和头条号等案例的复盘分析。 全书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为编写原则,突出“以应用为主线,以技能为核心”的编写特点,从新媒体编辑的实际需要出发,带领读者一步步成长为新媒体编辑能手,全力为读者的新媒体信息采集与编辑工作赋能。 本教材编写团队为省级电子商务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团队,丰富的教学资源已上传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官网(http://www.crup.com.cn)和湖南省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https://www.icve.com.cn/hndzdsj),学习者可以免费在线学习。
......
本书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维度和“双向传播、用户创造内容”的传播维度两个指标,将新媒体分解为“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两大类型,首先探讨新媒体的稿件判断与选择、增添改写等基础编
......
......
......
......
本书是《编辑忆旧》的续集。作者在本书中继续追忆了与蔡元培、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胡愈之、夏衍、葛琴、罗洪、徐梵澄等师友的交往,尤其是以大量笔墨细致地讲述了与老舍、靳以、郁达夫这三位现代作家之间的情谊,勾绘出《四世同堂》、《闲书》、《总退却》、《尼采自传》、《新中国版画集》、《美国文学丛书》、《中国新文学大系》日译本等图书出版背后的种种细节。
......
林骧华著的《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复旦大学出版专业教材系列》是为出版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亦可作为图书编辑的工具书。作者从编辑的定义、编辑工作概说、审读书稿的一般方法与技巧、处理政治性差错的方法、学术审稿要
新闻编辑正呈现一种液态化趋势,我们必须熟知这一内容生产过程。本教材通过国内外近期新案例关注不同媒体形态的新闻编辑操作,力求启发读者:传统媒体、新媒体及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编辑如何突破?走向何处?前沿在哪
作者在财经杂志社十年、在财新周刊社十年,这两个十年是中国经济领域急剧变化、企业迅速成长的时期,也是新闻媒体面临转型的时期。作者紧跟时代的脚步,策划、采写、编辑的重磅报道,每一次都引发业界震荡。 在本书中,作者结合赴美访学期间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结合多年采写和参与的重要报道案例,从新闻学、政治学,甚至心理学等多个视角,回答了财经记者要面对的几乎所有问题——从在社会和行业中的重要位置到应该具备的眼界与实力,从职业道德和原则到独特的采访技巧、细致的背景调查以及准确而专业的写作,从传统财经新闻的特点到互联网时代财经新闻的特征。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有志于新闻事业,特别是财经新闻事业的年轻学生与从业者,有志于上市公司、金融、证券、投资的研究者,有志于管理、公关等职业的从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