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经典入门读物。书中以详实的例证介绍了训诂专书和经典注释书中的训诂内容:一、解释词义,二、分析句读,三、阐述语法,四、说明修辞手段,五、阐明表达方法,六、串讲大意,七、分析篇章结构。除此之外还讲解了容易被人忽视的保存在文献正文中的训诂内容。在训诂的方法上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和考察古代社会这四种重要的方法。*后在训诂的运用方面除介绍了运用于古代文献的注释工作等传统功能外,还将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结合作了极具启发意义的论述。
本书是一部简要的《史记》概论,分为二十个专题。主要讨论《史记》的编撰问题,考证重《史记》重要篇章的史实,以及太史公司马迁的生平、行实、事迹编年,简明扼要,严谨扎实,是一部真正意义的 大家小书 。本书篇幅仅数万字,但并非泛泛而谈,作者精到细致,长于考据,往往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所述问题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于作者生前并未刊行,此次出版,系据作者讲义稿整理而成,并参考了湖南师范大学所藏作者批注的自校本,点校体例严谨精当。
《目录学发微》,是1932至1948年间余嘉锡在北京各大学主讲目录学课程时的讲义,本书以 辨章学术 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目录学体系。对目录书的体制、目录学的源流、历代目录书的类例沿革阐述甚详,举出目录学的体制有四种类型:一为篇目,考一书之源流;二为叙录,考一人之源流;三为小序,考一家之源流;四为版本序跋,考一书之源流。 《古书通例》是余嘉锡先生另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本书论及著述体例问题,对汉魏以前古书通例详加诠释,不少认识已为出土简帛书籍所证实。
本书作者陈铁民先生乃唐诗学大家、学界耆宿,作者论述唐诗文献整理、考证的方法和门径,即从作者自己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体会和他人的有关经验出发,归纳、总结出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门径,还有若干应注意的问题,再找出众多具体、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以唐诗为主,间及唐文),予以论证和说明。本书以作者1981年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为高年级学生(七七级、七八级)和研究生、进修教师开的《唐诗整理》选修课讲稿为基础,后又作了大的增补、修订后撰成。 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考证与诗歌编年,第二章唐诗的辑佚和辨伪,第三章唐诗的校勘,第四章唐诗的注释。第一章对生平事迹考证的方法和门径进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开创的意义。第二、三、四章所谈内容,虽每见于他人的著述中,但本书所论,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一,
本书以历史为线索,以历史人物为素材,真实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以及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培育了哪些精神财富、涌现了哪些英雄模范,从而更好地体会100多年来我们党坚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在生死斗争和艰苦奋斗中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付出巨大牺牲,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既是党员干部常学常新、恪守信仰的案头书,也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培训教材。
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回鹘文献梵语借词存在是回鹘与古代印度文化在语言上存在的 化石 ,本研究不仅为语言学、语音学提供了较好材料,同时也为民族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提供新的研究路径。本研究广泛地搜集各种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尽努力作穷尽式搜集回鹘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基于梵语借词材料,作 回鹘语 梵语 语音对音研究,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此外,对梵语借词在回鹘文献中分布、存在缘由作了简要的分析。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
本书将《千顷堂书目》置于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目录学史的多维视角下,通过对《千顷堂书目》采访图书的范围与途径、著录图书的内容与数量、著录体例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客观、准确地论述《千顷堂书目》的性质、体例以及与《明史 艺文志》关系等较有争议的问题。由此入手,通过比勘明代其他书目,尤其知见性书目,同时参考明代的地方志、登科录及其他史料,对《千顷堂书目》著录的图书、作者小传等内容进行考订,以求考订史料之真实准确,并以此为基础对《千顷堂书目》与《明史.艺文志》的关系进行考订。从而辩证肯定《千顷堂书目》价值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千顷堂书目》的目录学价值、文献价值和史学价值。
清光绪时黎庶昌任驻日公使期间,和随员杨守敬将在日本搜集的中国散逸书籍二十六种二百卷选日本雕工刊刻,名为《古逸丛书》。此书历来为学人推崇。但实际上《古逸丛书》在刊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往的研究也有涉及,惜缺乏系统细致的梳理。本书作者从《古逸丛书》的编纂、刊刻流传、所用底本及刊刻过程中的校勘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调查、比对和研究,除了文字资料的大量搜集外,更是亲自实地考察了《古逸丛书》现存版片情况,目验《古逸丛书》现存于各图书馆的藏本,从而使该书对《古逸丛书》诸问题的考证有了更直接充分的证据。
本书系作者在国内外多年从事戏曲文献学教学形成的教材,是我国部公开出版的戏曲文献学概论著作。 戏曲文献学、戏曲史学、戏曲理论,构成中国戏曲学三大基本板块,代表戏曲学三个不同研究层次。戏曲文献研究是戏曲学基础的层次,是从事戏曲研究不可逾越的起步。近百年来,在戏曲史学与戏曲理论两方面各有相当的理论建树,惟独在戏曲文献学方面,忽视了学科建设,不曾系统总结、归纳戏曲文献研究的有关知识、理论、方法与规律。本书为戏曲文献学初步设立内容与理论框架,论述了戏曲文献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范畴、途径、方法等问题,阐述了戏曲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纂学诸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实践操作方法,为建立戏曲文献学提出学科构想,为国学充实相关内容,为广大戏曲工作者、学习者、研究者与教学者提供参考。
本书是按照*对文献检索课程的基本要求,在吸取国内外**研究成果和教材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从事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和信息检索实践撰写完成的科技文献检索教材。《BR》 全书内容主要涵盖: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图书、期刊等十类文献资源的检索与利用,SCI、CNKI等国内外主要综合性检索平台,工具类软件,几十个学科的资源导航,学术论文写作及相关注意事项如国内期刊遴选体系,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等实际案例解析,科技查新。
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把传统的历史文献学从偏狭的领域中解放出来,拆除了“文献学”与“史学”森严的壁垒,恢复了汉唐历史文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宏旨;他以登高一呼、学者认同的魅力,《中国文献学》带领广大学界同仁开创了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基业,把历史文献学发展到新的阶段。
为深入学习“八八战略”,溯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发展和升华,本书在浙江日报“学习之路——‘八八战略’与新思想溯源”专栏的基础上,结集20个专题,围绕“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以“理论文章+调研式通讯+专家点评”的形式,结合“数说+论理+锐评+观事”版块,配以3分钟视频,多角度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呈现“八八战略”蕴含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价值,既有实践性理论思考和生动的一线故事,也有理论高度和学术深度。
《外台秘要方》主要介绍:王焘一生为官,曾在门下省国家图书馆“弘文馆”供职二十余载,接触到晋唐以前大量医学书籍,并探其奥秘,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资料。后因故遭贬,先后出任房陵、大宁太守。其地处僻陋,地方病、流行病盛行,多赖“经方”救助而幸存,遂发奋整理诸家医方,于公元752年编成此书。 《外台秘要方》共四十卷,收录了秦至唐中期五十六位医家方论,约六千余首医方,并将其按疾病分为1104门。每门类先引《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等名家医论,医方、灸法及各种外治法附录其后。凡援引或题书名,或记作者姓名,许多唐以前失传医籍赖其得以流传至今。本书是唐以前记载疾病种类最多的著作,首先用六卷的篇幅记载了伤寒、天行、温病、黄疸等数十种流行病证治;其次用十五卷的篇幅记载数百种内科杂病的证治;妇人胎前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