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蕞省钱到蕞奇幻的食谱,应有尽有。书中收录的食谱包括:中世纪千层面、红烧麻雀吐司、糖皮兔子、北极果冻、叫花刺猬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感受到人类在过去吃的那些东西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奇怪、有趣或是恶心,或仅仅只是单纯地让人好奇。 这些食谱皆出自从中世纪到 二战 时期的英国,让读者看到以前的英国人都烹饪些什么神奇的东西。每道食谱都配有迷人的插图及菜肴与食谱作者的时代背景,还可以让我们一窥英国不同时代的社会及经济状况。
李嘉编*的《国外中国研究*作选目提要(2013)》承接《国外中国研究*作选目提要 2012》,搜集整理了2013年出版的国外中国研究*作目录,并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作撰写提要。 本书收录的*作依然以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术研究*作为主,共收录提要149篇,包括英、日、法三个语种的*作;书目1170条,涵盖英、日、法、韩、俄、意六个语种。
这本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的《知识网络研究的进展与创新》共收录31篇文章,涉及科研合作的网络分析、共词分析、主题演化分析、学科知识结构探测、研究热点聚类、科研合作网络等,体现了学界业界对这些领域的*探索和应用性研究成果。为科研提供深度的前沿热点揭示和发现服务,对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图书馆(特别是大学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需要加大这一领域的研究、研发和应用的投入,加快图书馆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拥书权拜小诸侯——图书馆馆长访谈录》通过对6个知名图书馆馆长的访谈,了解了知名图书馆的办馆理念,服务宗旨等,同时对图书馆这个行业现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有一个展望,同时也对图书馆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分析了一些可行的办法,以期许图书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公共图书馆系列:公共图书馆管理实务》从实务的角度,向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介绍公共图书馆管理的基本知识、内容、思路和技巧,内容包括概述、战略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等。
业务工作规范是对业务工作的操作内容、组织规则和质量控制的规范化要求,是履行业务职能的具体操作规范和实施标准。图书馆业务工作规范是图书馆业务建设的基础,是图书馆业务与服务质量的保证,对推进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图书馆业务建设中,应坚持规范先行的原则。 《国家图书馆业务规范》围绕图书馆采、编、阅、藏、参的全业务流程,按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分别编写,包括文献采选工作、文献编目工作、读者服务工作、文献库房管理工作、参考咨询工作、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文献缩微复制工作、信息化工作、文献保护与修复工作以及其他工作共十个部分。特别针对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数字图书馆建设蓬勃开展的图书馆业务发展新特点,制定了数字资源建设、电子出版物采选等业务工作规范,覆盖当前
唐弢先生藏有许多新文学作家的重要作品,鲁迅、郭沫若、矛盾、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胡适、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几乎全有,而同一部作品的各种版本也多有收藏。唐弢先生的藏书可谓“精、足、早”。他是当之无愧的新文学版本收藏家。唐弢先生藏书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本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他所藏本近600种,涉及巴金、茅盾、戈宝权、施蛰存、黄瓽、钱锺书、楼适夷、郑振铎、夏衍、张天翼、叶圣陶、曹禺、丁玲、赵家璧、骆宾基、傅雷、阿英、姚雪根、柯灵、辛笛等上百位知名作家。 本书选择贴近藏书家以书传情与审美心境的新视角,于其有特色有题字的封面、扉页或页,据原书版样彩色印刷,使读者能够走进历史风貌的原生态情境,感悟收藏所带来的美丽和温馨。
本书作者从事多年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理论扎实,经验丰富。基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院系资料室的书目数据,作者对供应商以及专业核心出版社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分析。本书具体内容包括:核心出版社的探讨;图书保障;供应商评价;外文图书保障;中文电子图书供应形势;纸电配合的准备;特藏建设与图书采访;特藏收集与使用调查;等等。本书的研究对于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书乡放谈·“书骨精”王波系列:图书馆学及其左邻右舍》从专业领域看,不仅涉足了出版学,还步入了阅读学;从文化层面看,不仅涉足了中国文化范畴,还步入了外国文化领域;从使用手段上看,不仅通过常规渠道发表和出版个人论著,还利用网络平台全新形式持久发声、反映心得。经由王波的别样视角及其条分缕析的深入演绎,一个全新的思想观念开始在学人脑海中实实在在地落地生根。
这本由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编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现状与未来》就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服务质量控制流程设计、用户体验及用户认知结构做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基于QFD的移动图书馆对用户需求做了评估研究;以及列举了美国图书馆移动服务应用研究的案例。
吴涛和王关锁编著的《图书馆科学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对什么是和谐图书馆,如何区别图书馆的发展与科学发展,如何在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引申、变通和构造图书馆科学发展观,如何将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科学发展牢固奠定在价值理念、体制机制、社会需求、先进技术的坚实基础上,如何从理论层面发掘图书馆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从实践层面探索和实现图书馆的可持续和和谐发展等,这些目前我国图书馆界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有益的尝试。
面对新的技术环境和技术发展趋势,图书馆必须充分掌握和运用技术以不断促进服务创新。《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探讨近年来图书馆基于新技术应用的理论思辩与实践,重点阐述新技术驱动的图书馆变革,图书馆空间服务,图书馆泛在化、智慧型、个性化、智能化、自助式、体验式服务和图书馆营销。《新型图书情报人员能力培训丛书:新技术、图书馆空间与服务》的阅读对象是图书馆管理、工作及教学人员。
张晓林教授作为数字图书馆技术研究和建设的重要组织者,长期从事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建设和管理。本文集收录作者自2000年以来就数字图书馆的体系架构、核心技术、标准规范、建设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所撰写的主要文章,理论联系实际,技术融合服务,当前贯通未来,反映了数字图书馆实务界和图书馆领导层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思考,对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文献情报服务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由陈进、顾萍、郭晶主编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案例精编》所收录的一个个特色鲜明、活色生香的案例,是全国多个高校图书馆根据各馆的实际馆情和用户需求,将所思、所想、所悟的创新灵感运用到具体服务工作中,从而取得显著成效的创新智慧凝练。 它们不仅仅是一个个案例,还是全国高校图书馆员集体智慧的呈现,更是图书馆界创新思想的重大突破。
《天禄论丛: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第3卷·2013年3月)》刊登第二代华裔学者图书馆员、哈佛燕京图书馆前任馆长吴文津先生所撰、前任中国研究馆员胡嘉阳女士所译的介绍任馆长裘开明先生的文章,其含义不言自明。
俞国琴主编的《上海图书馆藏书发展研究》探讨国外图书馆关于藏书发展政策的一般规律,总结其对上海图书馆可资借鉴的经验。本书分析当前上海图书馆藏书现状和面临的形势,以及新现实的趋势给上海图书馆藏书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建议实行上海图书馆藏书发展战略的转型。本研究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图书馆藏书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图书选择、经费和管理等在藏书中的地位、功能及各自量化的表现,并以此为基础对藏书提出要求,使藏书发展政策研究*有现实基础。本书用科学、有效的量化方法,分析和改进业务流程中的关键因素,减少缺陷,缩短运营周期,降低成本,从而提高读者满意度和实现*大收益。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从馆藏的资料中,精选出古籍40部、老期刊24种、老教材17种,汇成一册,以图录的形式对外展示该馆的珍藏。其中不乏善本、孤本、精品,以古籍为例,所选40部古籍中,有9种收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而民国老教材、老期刊,存世者少,所以是极为难得的研究教育史、社会史等多方面的手资料。
本书就网上文化馆服务和文化馆实体空间的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两个维度展开内容。网络平台部分,主要是结合国内网上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实践,分析总结网上文化馆的基本功能、基本形态和主要实现方式,目的是逐步厘清网上文化馆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把该做的功能做好,怎样体现网上文化馆服务的特点。实体空间部分引进和介绍了国外与我国文化馆类似机构打造实体数字空间的做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