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教育》被誉为二十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想著作。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
1899年,杜威对 杜威学校 的 家长及其他有兴趣的人士 做了三场讲座。讲座的主题是,需要从社会范围内更大的变化的视角看 新教育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向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这一讲座空前成功,讲稿《学校与社会》在一年内再版数次,成为教育领域畅销不衰的经典著作。
《明天的学校》是对当时正在实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新型学校进行的革新所作的详细记录,主要包括约翰逊夫人的 有机学校 ,梅里亚姆教授领导下的密歇根大学初等学校等。这样一部著作,仅仅作为记录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资料已经很有意义,杜威在书中还运用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福禄培尔、蒙台梭利以及他自己的教育理论来论证了这场发生在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使本书更具研究价值。
本书是语言学家吕叔湘教授自己选定的文集,共49篇,内容涉及汉语语法研究、汉语词汇研究、古籍校勘、语文教学、社会语文生活等,均为吕叔湘先生学术研究的名篇,反映了吕叔湘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想。
《作为经验的艺术》是杜威美学理论的代表著作之一,被现代诸多学者视为20世纪的美学经典著作。书中主要阐述了作为艺术的经验与普通经验的来源 日常生活 之间的连续性。杜威采用了一条与分析美学相反的思路,不苛求理论的精确性,而更关注艺术对生活及社会起的作用。此美学思想较前人有新的创建,在今日也有深刻的影响。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五四运动前夕,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等单位的邀请来中国讲学。1919 年 5 月自日本抵上海,1921 年 7 月离北京回国。 《杜威在华学谱》以时间为序,搜集整理了杜威在华两年间的日程安排、重要事件文字记录,包括杜威对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和运动的理解、评论等。
余八十生辰,即撰述八十忆双亲一文,嗣又续撰师友杂忆一书,毕生往事常在心头者,几若无遗。八十三、四岁,双目忽病,不能见字,不能读书,不能阅报,惟赖早晚听电视新闻,略知世局。又以不能辨认人之面貌,稠人广坐,酬应为难,遂谢绝人事,长日杜门。幸肖能握笔写字,偶有思索,随兴抒写。一则不能引据古典书文;二则写下一字即不识上一字,遇有误笔,不能改正。每撰一文,或嘱内人搜寻旧籍,引述成语。稿成,则由内人诵读,余从旁听,逐字逐句加以增修。如是乃获定稿。费日费时。大率初下笔,一小时得千字已甚多;及改定,一小时改千字亦不易;内人为此稿所费精力亦几相等。余九十一生辰屡犯病,大惧此稿不得终迄。内人告余:「未读稿已无多」,心乃大定。直迄于余九十二生辰后又百日,而全书稿乃定。
在纪念季羡林先生逝世三周年之际,我们把这部《季羡林精选文集》展现给广大读者。全书总共七集,即《问学论道》《人生感悟》《故人情深》《新纪新语》《学人箴言》《燕园偶寄》《病房客话》。书中所选文章均为季先生坦荡心怀、直抒胸臆、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其中,有怀旧文稿、四海游记以及与新朋旧友交往的美好回忆;有文采斐然的散文名篇和耄耋之年黄钟大吕式的文化随笔;有对学术研究的真知灼见和经验之谈。 这是季先生逝世后国内出版的一部较大规模的典藏版季羡林作品精选集,特点是全方面收录季羡林先生的重要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及治学精粹,所有文章均为季羡林先生对百载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和深刻体验。本套文集同时还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及其收藏的300多幅珍贵历史照片。 “君子
“三言”描绘的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故事里的人物,追求富贵,向往爱情,维护社会正义,讲究知恩图报……这些故事里,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熊太行说“三言”,选的是和当下人们生活、情感、心理有某些共通之处的经典篇目,讨论人心、世道、家庭、职场、生活、人际关系、熟人社会等复杂而微妙的话题,注入强烈的现实感。从古人的世界里,看到当代人的影子,熊太行的解读,能让人们在内心产生共鸣。
本书以清初史家群体为对象,以史学史结合社会史、文化史,探讨巨变时代的史权博弈、史家对史学和文化秩序的追求,思考史家与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本。依据史家的政治立场与文化立场,本书将清初史家群体分为遗民史家、仕清史家和贰臣史家三种基本类型,探讨了他们在兴亡、忠义、正统、君臣等明史书写主题上的异同,分析了遗民史家修史经世而续命、仕清史家修史表忠求名山、贰臣史家修史明志兼自赎的书写取向,梳理了他们的分化与整合,反思了易代之际史家群体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阐释了史家群体与史学在清初文化秩序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书注重两个视角:一是群体视角,以史家群体展现了明清之际中国史学的宽度与厚度,可更深入地认识其全貌;二是主体视角,从史家的主体意识审视其在史学发展与社会变迁中的诉求,可弥补把史家视为 他
读图时代的便利,让人们好奇西方130年前如何在晚清民间构建形象。《点石斋画报》这部近代中国早、影响的新闻画报,给出的答案未必圆满,但或许可以满足你我的求知欲。 形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向,是讨论关于他者的主要 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又是怎样生存的 。法国学者莫哈曾经说过,形象学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找到 想象他者 时所特有的规律、原则和惯例。本书共分7章,以平民的视野关注社会总体想象,以奇闻、新知、女性为帆,借乘《点石斋画报》之船驶向异域,探寻中国文化在想象他者时所遵循的规律、法则和模式。
本书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 胡适文选 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第二卷)。本书*次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 胡适文选 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苏格拉底》首先介绍了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以让我们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成因,然后则讨论了苏格拉底在其受审时的申辩以及“苏格拉底方法”即“诘问式”,以让我们深入了解苏格拉底的思想。
稷下文库 文学类从第一辑入选的孙郁《鲁迅遗风录》,主要探讨关于鲁迅 遗产 的继承和传播。鲁迅生前亲友、弟子与此后学院派学者、政治人物,构成对其精神遗存传播、解读的主要群落。该书稿包括私人语境中的鲁迅、公共话语中的鲁迅,以及许寿裳、老舍、聂绀弩、唐弢、孙犁、木山英雄、周扬等中外作家、学者对鲁迅精神的解读与传播,所受鲁迅的影响等方面。该书稿探究鲁迅的 多色调 ,展现了一个更立体、更全面的鲁迅。 该书稿内容源自作者二十多年前所写鲁迅与同代人的一组文章,写出鲁迅传播史上的人和事,本次修订版部分吸收了专家学者对初版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了作者自己思路的延伸,其间也有对旧文谬误的纠正。
胡适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名字在整个二十世纪都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领域*争议的焦点,赞者捧入云霓,批者贬若草芥。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名声鹊起之后,一个世纪以来,在每次学术界的风云变幻之中,他都成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绕不开的话题。在20世纪中国的政治、思想、学术、文化等诸方面,胡适都曾发挥巨大作用。但尤为难得的是,其始终保持“建设者”的姿态。但胡适的大起大落,更富有戏剧性;其成就和影响力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或者回避,这种忽视或者回避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胡适解读的含糊和混乱:胡适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和学术研究究竟价值几何?为什么他会引出这么多截然对立的评价?在胡适去世50周年后的今天,对这些疑问的合理解答应当是今天我们重新认识胡
《梁启超经典》内容包括:民国是一个风云动荡的年代,政治体制的变革,新旧思想的斗争,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文化繁荣的盛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