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首先对德育概念进行辨析。*章着重探讨把政治、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等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一概纳入德育范畴的合理性及问题之所在。第二章从教育的特性、教育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透视德育概念的内涵,描述德育从 教育目的 沦为 教育工作 的历史演变,分析德育 工作化 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误导;第三章针对各种反对和怀疑学校德育的主张,为学校德育的必要性辩护;第四章讨论道德是否可教,从伦理学、教学论和语言学上澄清讨论中出现的各种分歧,努力为道德可教的信念构建理性基础;第五章分类、分层、分方面考察学校德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一种系统观察和研究学校德育内容的分析框架;第六章着重考察语言、榜样、情境教材等德育手段,第七章进一步考察德育手段的使用方法及其教育意义,第八章探索学校德育的实施途径,尝试揭示
我们是如何学习的?记忆、动机、愿望和情绪在学习中占据着怎样的地位?我们对于人脑惊人的能力又知道多少?为什么有些孩子和成人在学习时困难重重?作为曾经的差生,本书作者安德烈 焦尔当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他让我们看到学习是一个复杂过程,常常充满冲突,需要打破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 安德烈 焦尔当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学习的实际建议,并重新定义了学校的角色和地位。他认为在一个日新月异、不得不时刻创新的社会中,我们必须发展一种 质疑文化 。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学讲授纲要》是西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作者另一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补充与具体化。内容主要包括三编:论教育学的基础、普通教育学纲要、论教育学的特殊分支。 在《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学讲授纲要》中,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管理的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学与教育的秩序,为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得到积极的发展。
本书精选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教育者和为人父母者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陶行知是一位集大众诗人、大众教育家和社会学家于一身的行动理论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躬亲实践,终生不渝,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又顺应世界现代化潮流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育过程》一书是布鲁纳的成名作,布鲁纳于伍兹霍尔教改会议结束后,以自己的结构论思想为 ,综合学者专家们在会上发表的不同意见撰写了这本书。它主要“按照结构主义表达知识观”,“按照直觉主义表达研究认识过程”,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学习任何学科,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同时也要掌握研究这一学科的基本态度或方法;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过去在教学中只注意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今后应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学习的 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过程》《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学论探讨》《外国教育名著丛书教育的适合性》是美国 学者J.S.布鲁纳的代表作。这三本书的内容曾以《外国教育名
"本教材共分为六个章节:章 特殊教育概述;第二章 特殊儿童韵律体操基本动作;第三章 特殊儿童韵律体操音乐与编排;第四章 特殊儿童韵律体操教与学;第五章 特殊儿童韵律体操课种介绍;第六章 特殊儿童韵律体操的场地、设施要求及辅助器械。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等。本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如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堆集和智识的训练,而是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科研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成为研究者”已从写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进入到课题研究的阶段。《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从课题研究的价值、如何选择课题、如何进行课题设计、如何成功申报课题、如何做好开题论证、如何实施课题研究、如何面对中期检查、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如何推广课题成果等方面入手,条分缕析地做出实战指导与疑难解析。力图帮助因为教学工作繁忙,面对课题不知入手的教师理清思路,顺利走上课题研究之路。
从1996年开始,劳动保障部在部分城市开展劳动预备制度的试点,并于1997年印发了《劳动预备制培训基本要求(试行)》,根据该要求以及2000年劳动保障部办公厅制定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实施办法》,为配合部里的相关工作,我社从1997年至2001年,陆续推出了一套全国劳动预备制培训教材,包括公共课教材+专业基础课教材+专业技能课教材。其中,公共课教材共10种。该图书是劳动预备制公共课10种教材种的一种,目前全套系已更新到第三版,为维护既定客户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两后生培训,围绕的政策要求,调整完整了有关内容。目前图书主要内容包括自我介绍或介绍他人、欢迎、住宾馆、问路、问时间、谈天气、谈合作、电子邮件等的日常用语。区分情境,内容以对话或小短文为主。
本书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一部能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相提并论的教育巨著。作者详述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结合民主的理念剖析教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书中不仅探讨了教育的性质、作用及目的等抽象的内容,同时也涵盖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例如不同学科价值的定位、教材的性质以及劳动、休闲与教育的关系等。作者被人熟知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无目的,成长才是目的;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
本书是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下达 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项目。适用专业为教育管理、课程与教学论。 1.总体框架:以反思借鉴国内外综合高中研究成果为基础,依据试点综合高中的课程现状调查,联系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中等教育发展现状及质量提升的趋势,在确立综合高中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拟定综合高中课程标准及教材改革方案,并以综合评议的方式完成其内容的审核与修订。 2. 基本内容:整个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涉及如下几个方面:(1)国内外综合高中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含综合高中的历史演进综述、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研究综述、西欧美国亚洲综合中学研究综述、中外综合中学的比较研究) (2)综合高中的发展模式的理论研究(含综合中学内涵、定位与办学特点等方面的研究)(3)我国
余文森教授提出,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指标。与此对应,有效教学有三大策略:为提高学习效率,要让学生学得多、学得快;为增进学习效果,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为提升学习体验,要让学生爱学、乐学。全书深入一线教学实际,沿引典型案例,分析透彻,可操作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