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夏墨迹测验:理论与技术》一书,系统讲述了罗夏墨迹测验的发展历史、施测方法、分析要领、数据统计和报告写作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并为心理咨询和精神医学临床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和精神医学的临床评估参考。书中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罗夏墨迹测验案例及与之相应的督导解析,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广受赞誉的罗夏墨迹测验在实践中的应用。
邓铸、朱晓红编著的《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是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材,也可供管理类、社会学类等其他专业参考。《心理统计学与SPSS应用》融合了心理学专业两大基础课程“心理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的精髓,突出以下三个特点:注重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假设检验基本逻辑的把握与表述,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抽样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性,以及基于*事件研究的思维方式。 注重将统计学的方法、技术与心理学研究设计紧密结合,突显统计学为心理学研究服务的意识。 注重将统计学技术的分析与SPSS软件的使用紧密结合,将SPSS软件的操作方法直接融于统计学知识的教学。
人类欲望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亦步亦趋的内在对应关系,有什么样的欲望便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正像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一样, 世上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 。人类的每一种行为都自有其内在的诱发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欲望。欲望是人类一切行为和现象的根本驱动力。本书开创性地提出了欲望动力心理学理论,用以解释人类行为动机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类欲望系统与行为系统之间所存在的整体性对称关系,揭示了欲望驱动下的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自我人格形成、人性延展、人生命运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各种作用与影响。
《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着眼于对20世纪东方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全面梳理和科学评析,既有对整个20世纪的纵向梳理,又有涵盖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等整个东方范围的横向剖析;既有立足于中国文学与东方文学关系的宏观立论,又有针对文学流派、作家作品间相互影响的微观探析。本书注重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的统一,除供东方文学研究者参考外,可作为高校东方文学交流史的教材,也可供对东方文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黄扬名著的《E-Prime 次用就上手/学术匠丛书》是一本简单明了直观易操作的工具书, 适合初、欠接触E—Prime的读者,其中文繁体版在中国台湾一经出版,便深受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欢迎。 学完这本书,你将能够: 消除编程畏惧心理,轻松写出 个程序 利用slide呈现文字、图片、声音、影片等各类刺激材料 利用鼠标、键盘或AskB。x设定反应输入 利用E—Prime安排实验结构和基本元素 利用Nested的功能让编程 具有弹性 利用Inline语法定义变量、灵活调整变量难度 利用E—Prime编写完整的心理学实验、分析实验结果 利用E—Prime编写酷炫的 、动画游戏
《珞珈语言文学学术丛书:中国诗学及汉语诗性研究散论》分为三辑:辑“传统诗学的文化心理探源”,从中国传统诗学的本文阐释观念,以及“诗言志”说、“境界”说、“气象”说、“遇合”说等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诗学观念入手,发掘中国传统诗学中隐含的深层文化心理内涵,揭示中国传统诗学在世界诗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心理根源。第二辑“现代诗学中几个理论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文化变迁带来的现代诗学建构所必须面对的重要理论课题,如“什么是艺术/文学”、“高新技术时代经典艺术的命运”、“视觉文化时代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等,侧重从西方诗学中汲取养分,为促进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提供借鉴。第三辑“汉语诗性及相关理论问题的考察”,顺应现代诗学研究语言转向、文化转向的发展趋势,深入考察了汉语、汉字的文化特性,具体
......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考察韩孟诗派作为一个文学群体在中唐至近代的接受状况,大致从效果史、阐释评论史、创作影响史等几条线索入手,分析其群体意识、文学观念、诗美特质的形成和流变过程,努力揭示深层的接受规律。
《2017年文化观察选粹》是对2017年中国文化领域热点问题所做的及时盘点和总结。其中既包括悉心遴选的该年度代表性的文化观察文章,也包括对该年度文化领域的宏观性把握。
刘强著的这本《世说三昧/有竹居古典今读》是“有竹居古典今读”系列的第三部。 作者精研《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有年,浸淫涵咏,深得其三昧。故其笔下,无论人物、典故,还是风俗、名物,无不光彩灵动,摇曳多姿。 全书出文人史,广征博引,视角独特,议论生风;又加结构整饬,收放自如,笔触细腻,描画有致,相信渎者一卷在手,自可领略魏晋名士千古风流。
《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悉心记录了作者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直至二〇〇三年这四十年间,与巴金面对面的交往过程。巴金晚年创作《随想录》,赴港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现代文学馆,对青年人的挚爱与鼓励,坚持独立思考,桩桩件件、点点滴滴的真实记录,呈现了巴金晚年四十载的经历与状态,被予以完整记录和保存的对话和书信材料则还原了巴金当年的所思、所言、所感。作者以自己的亲历亲见,向世人再现了巴金的真性情、真心灵。
新文化运动以来,人学从旧文化中脱胎而出,至今已经走过几次大的升化。“文学是人学”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与分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的写作进入身份写作、欲望写作和无名写作状态时,人是什么便成了被悬置的大问题。人学也由此进入虚无之中。对人学的重新审视和建构也是对文学价值的重新审视、批判与重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问题。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这一困境,并试图寻找解决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