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的实验心理学著作中,有两本堪称20世纪美国实验心理学教材的代表之作:一本是伍德沃斯与施罗斯伯格合著的《实验心理学》,而另一本就是坎特威茨等人合著的《实验心理学》。两本书都以其集时代之大成而在实验心理学界享有盛誉,更由于实验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科中的特殊地位而影响巨大。如果说伍德沃斯的书是集行为主义之大成,像一本实验心理学的大百科全书,虽已布满历史的尘埃,仍不失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里程碑的耀眼光环,那么,坎特威茨的书则代表了当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像一套精心编撰的讲义,将知识和方法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读者,使其能把握实验心理学的时代脉搏。 本书作者致力呈现一种兼容并蓄的实验心理学,尽力实现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本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前5章构成了*部分 研究的基本问题 ,向学习者介绍需
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安娜·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领域开山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之女,她继承和发扬了其父后期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系统总结和扩展了自我防御机制,开创了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本书为她的生平著作提供了全面的概览,每一章侧重一个主题,介绍她在特定领域的重要论文和著作,对主要观点进行清晰的总结,并结合史实呈现其个人生平,也讨论她思想的影响和当代意义。写作手法上,它融合了精神分析名家的传记与其学术作品,对于精神分析领域的学习者鲜活地理解精神分析 的先驱者十分有益。
本书涉及多元化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与研究领域,其中质性研究方法对于产生新的心理学研究思路、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独特的方法学优势。本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视点、心理传记、生命叙事、心理咨询案例,包括黄希庭关于“实事求是是质性研究的根基”的研究文章,也包含对于苏轼自我实现的心理传记研究、文坛硬汉海明威等人物的心理传记研究。另外,本书还关注到博士生、留守儿童、父母离异家庭环境下的当事人的心理分析,同时也涉及心理咨询案例的具体心理分析。 本书对于发现和培养心理学人才、凝聚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产生具有中国化的心理学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40项心理学研究以及由其所开拓的新领域,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心理学这一学科从诞生到当今快速发展这一神奇的演化过程。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可作为各高等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参考教材
本书是对《玉台新咏校正》一书的整理与研究。研究部分对《玉台新咏校正》的校订之功、批评理念及版本系统进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以《校正》稿本为底本,校以属早期批本系统的朱墨批抄本及残稿本、《考异》之四库刊本(包括文渊阁、文津阁两种版本)、梁章钜之“定本”等不同类型的版本,融合通校与参校,“校记”详录异文,意在客观呈现纪昀多次批校的情形,见出纪氏精益求精的批校过程,以及批点文字的摇曳变化,以窥乾嘉学者整理总集的经典性之所在。 整理工作将考校与眉批合成完璧,使纪氏考证批评之功萃于一编。版本研究本着搜求务尽、校勘务精的原则,对各本特点、得失进行了深入探究。文本研究系统论说纪昀《玉台新咏》研究的特色与价值,细读眉批与夹注,提炼纪氏校勘学思想、文学史观、批评理念。联系纪昀的其他著述,使研究
心理对照是目标设定阶段的自我调节策略,执行意向是目标执行阶段的自我调节策略,两者相结合能有效帮助人们将梦想变为现实。《BR》 本书首先介绍了心理对照与执行意向的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其次,通过实证研究考察了自发形成及诱导形成的心理对照与执行意向及其特征对不同类型目标追寻的影响,研究结果对进一步优化心理对照与执行意向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有效地完善了现有相关理论; ,在总结及反思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指导人们 好地追逐梦想、管理生活目标。
《程正民著作集:俄罗斯文学批评史研究》是“程正民著作集”之一。本集收入作者研究俄苏文学批评史的成果:部分《在历史和形式之间——考察19-20世纪俄罗斯文论的一个视角》选自作者不同专著的一些章节和刊物发表的论文,但总的构思是新的,服从于新的构想,也新写了《总论》和五个新的章节,并附了五篇相关的论文;第二部分《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选自《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一书中作者撰写的《总论:20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和特点》,各个年代的概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崛起、20-30年代的确立和内部对话、50-60年代的反思和拓展、70-80年代的新趋势),并选了两篇相关的论文;第三部分《苏联当代文艺学的新进展》选自《20世纪俄苏文论》。
《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研究》是本对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以及小城镇文学进行专题研究的论著。著者本着回到历史现场的研究精神,通过对初刊本、初版本的文本细读及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故居的现场调研,将江南小城镇文化和江南小城镇文学结合起来研究,界定了以上海为中心的现代意义上的“江南”,阐明了现代都市、小城、市镇与乡村的层级关系,分析了在东西文化碰撞中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群的形成,以及现代江南小城镇文学中的传统意象和“陌生人”意象、人物群像、特有品格、母题变奏,同时研究了当下对现代江南小城镇作家、作品的二度开发问题。
本书是我国一部关于东方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史的研究著作,采用历史文献学与比较文学的方法,将翻译文学史、学术研究史结合起来,系统地梳理了20世百年间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传播的历史,对东方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重要成果做了评述总结,并在书后附录《20世纪中国的东方文学研究论文编目》作为正文的补充与延伸,从而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这一领域的知识系统。本书对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建设,对于促进中国文学与东方文学、世界文学的交流,对于指导读者阅读东方文学译本,都有的参考价值。
《张尔耆集》收录张尔耆著作三种:《夬斋日记》《夬斋诗集》《夬斋杂著》。《夬斋日记》稿本一册,藏于上海图书馆,包括《寄生录》与《课儿日记》两种。《寄生录》记同治元 年事,其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松江,日记讲述了张尔耆及其亲友在战乱时期的亲身遭遇,作为重要历史事件下的私人记录,具有的史料价值。《课儿日记》为张尔耆同治二年至六 年的课儿记录,该日记是清人家庭启蒙教育的鲜活实录,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礼学家张锡恭的幼年成长经历。《夬斋诗集》《夬斋杂著》为张尔耆存世诗文集,对于全面了解张尔耆生平 经历、交游关系、学术趣味、心境变迁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部分内容可与《日记》对读,深化对《日记》的理解。
生活节奏和心脏病有何关系?影响课程评价的因素有哪些?父母早逝如何影响儿童敏感性?……本书利用大量真实的行为研究数据,让读者在对行为科学议题的分析中,理解统计学概念以及数据分析逻辑,而不是死记硬背地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