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哲学家王畿(号龙溪)推崇“自然”、“真狂”、“无欲”、“自悟”,创立了“龙溪心学”。嘉靖、万历年间,龙溪心学在广泛传播,并远播到日本等国,这使得《西游记》的作者接受王畿哲学思想,并在以往“西游”故事基础上以龙溪心学为哲学起点进行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再创造,《西游记》由此诞生。本书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以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展开龙溪心学的传播与《西游记》研究。在厘清龙溪心学学术个性基础上,分析《西游记》主旨和人物形象的哲学意蕴,揭示了《西游记》高扬主体人格、崇尚真性自由、追求狂狷率性、否定世俗乡愿,并主张主体以自省的方式展开心性修持、顿悟彻悟,而达到自然无欲,回复本体至善的主题思想。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飞鸟与诗学:中国古代诗歌鸟类意象系列的主题学研究》是对中国古代诗歌中鸟类意象系列所作的主题学研究。主要研究古代诗歌中部分鸟类意象系列的形成、流变过程,并考察不同时代的文化变迁对鸟类意象系列的影响,以期揭示某些母题性的鸟类意象系列的文化蕴涵及历时演变的深层动因。 《人民日报学术文库·飞鸟与诗学:中国古代诗歌鸟类意象系列的主题学研究》分别从“飞鸟诗”创作的历史变迁、“飞鸟诗”的母题和主题、“飞鸟诗”的创作典型等方面,着重研究鸟类意象及其主题的生成和发展、诗人对鸟类意象的接受和创作,以及其所蕴含的诗性思维和诗性表达等问题。
《吴趼人研究资料汇编》收录了古今中外研究吴趼人的论文及著作。本书从吴趼人的生平、小说作品研究等方面,选取言之有物的作品收录,其他未收录作品也列入索引,以供参考。本书所收录文章,大体分为三辑:辑为吴趼人的生平研究,第二辑为综合研究、小说理论研究及作品研究,第三辑为著作系年、资料索引和作品索引。这些文章或取其史料扎实,或取其观点鲜明,或取其方法新颖,一善即取,而不求全;对于人云亦云、空话连篇或哗众取宠之作,仅入索引,不收本书。
《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唐弢研究资料》由唐弢编写。唐弢,本名唐端毅,作家、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唐弢研究资料: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分生平与文学活动资料,创作自述,研究评论文章选辑,资料目录索引等四部分,全面收集了关于唐弢的研究资料。
本书主要研究美华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空间视域下的美国地理形象,如古墓与围城意象、天堂与地狱的幻象、美国家园形象等;二是族群社会学视野下的美国各族裔形象,如华人移民形象、白人“拯救者”形象、犹太人形象及黑人形象。借助比较文学中形象学的研究方法,本书对美华文学中复杂多变的美国形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n n n
《诗人黄瀛与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日本学研究前沿丛书》是“日本学研究前沿”丛书之一,全书以中日混血诗人黄瀛为研究对象,收录了黄瀛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在日本各大现代主义诗歌杂志上的诗作、黄瀛对中国新诗的评述文章,以及黄瀛与日本诗人之间的书信和相互评论的文章。《诗人黄瀛与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研究/日本学研究前沿丛书》不助于我们重新评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现代主义诗坛上的中国元素,也有助于揭示越境体验与艺术生成机制的有机关系这一现代文艺美学问题,也对挖掘重庆独特的人文资源起到重大的作用。
作家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都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这里丽既包含作家辛勤劳动的汗水,又包含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才情智慧,也包含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甚至包含作家的烦恼、痛苦和不安,当然也包含作家对读者的引导和期望。任何文学创作既是作家与社会、历史、生活这些外在的现实发生碰撞、对抗、融合、交流的过程,也是作家与自身内在的精神、情感、思想进行搏斗的过程,更是作家与技巧、方法、才能相融合的过程,最终在作家身上都会形成一种既带有规律性、普遍性,又带有个性化、独特性的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作家创作的全过程,也体现了作家的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在任何文学作品中,作家都是一种隐秘的存在。 《隐秘的存在: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作家形象》主要探讨了作家的形象、作家与灵感、作家创作时的情感
本书是“隐匿的汉语之光 中国当代诗人研究集”丛书第四卷,收录了关于诗人张枣的重要、研究成果。这些被成果被精选、编排为专论、读扎、述往、访谈等部分,系统深入地梳理和探讨了诗人作品的概貌、对诗人及其作品研究视角的变迁,藉此捕捉到了诗人对汉语写作进而言之对汉语本身做出的贡献。张枣作为新诗话语谱系中重要的诗人,对其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丰厚的积累,本书弥补了张枣研究有成果而无总结之缺憾,为大学文艺批评专业教学活动提供了范本,为诗歌教学者、相关专业学生,及诗歌爱好者提供了优质且必要的资料。 张枣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著有诗集《春秋来信》,代表作包括《镜中》《边缘》等。他而感性的诗艺,融合和发明中西诗意的妙手,将不同的语言融合在自己的诗歌中,一直无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文化在现代文化中所具有的地位日益凸显,它对中国文学所施加的影响也逐渐加深。基于此,本书选择从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综合运用文化研究与小说叙事美学相结合的理论、方法,对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当代小说进行全面剖析与深入考察,并侧重对小说创作理论的探讨,发掘小说写作的历史局限和现实问题。该研究具有文学生态与文学进化的探究价值,也具有现代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意义。
结果评价的脑机制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复杂认知活动中结果评价的脑机制》作者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考察了三种相对复杂的认知任务,即欺骗、赌博,以及猜谜,并且选择了将纵向深入的递进式研究和横向展开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试图揭示复杂认知活动中结果评价过程的神经机制。《复杂认知活动中结果评价的脑机制》呈现了从研究背景、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数据分析、结果到最后讨论这一完整的研究过程,能令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复杂认知活动中结果评价的脑机制及相关的研究过程。 《复杂认知活动中结果评价的脑机制》对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和研究者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以翻译美学理论为视角,融合翻译美学、描述翻译学和操控理论等多个理论,对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进行分析。作者自行创建了民国散文张培基译本、徐英才译本和卜立德译本的语料库,以及英美现代散文语料库。首先,通过不同英译本的比较分析,从形式系统与非形式系统等层面深入研究民国散文的英译风格。其次,从词语、句子和语篇等层面比较张译本、徐译本和卜译本,通过定量分析描写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此外,将三个英译本与原创散文的风格进行比较,分析英译散文与原创散文在风格上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本书从操控理论的角度揭示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对民国散文译者风格产生的作用。最后,对民国散文英译的翻译标准进行思考,分析民国散文译者风格的个性化特征,探索散文译者风格研究的有效模式。
教育的很终目的是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完人",外语教育也不例外。外语教育既要培养有良好外语语言能力的人,也要培养具有相关外语人文素质的人。在朝鲜语教育中,进行人文学视域下的韩国现代诗教育便是培养学生相关人文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本书通过对韩国现代译的梳理,并结合我国教育实际,构建出了一套具体的教学方案,创新了朝鲜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富实用性和参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