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的这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辅导读本》主要包括:《“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文;名词解释和指标解释;为编制《纲要》,开展的一系列课题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系列解读文章;《纲要》的支撑数据等。这些都是全面解读《纲要》的性资料。 本书的出版,是国家卫生计生委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扩大《纲要》的社会影响,便于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学习贯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应激和应对是同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现象。本书整合了关于应激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观点,全面深入地揭示了心理应激(精神压力)这个当代人最为突出的心理卫生问题,论证了心理应激和应对策略同心身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心理生理机制,探讨了心理应激条件下人的心理调适问题。
《中国民约精义》内容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觳梁传、国语、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尔雅、荀子、老子、庄子、杨子、墨子、吕氏春秋、管子、商君书、鹖冠子、许行、顾炎武、黄宗羲等。 本书共分为三卷,“起上古、讫近世,凡五万余言”。著者以深远的古文素养,“搜国籍得前圣曩哲言民约者若干篇”,结合传人中国的社会契约理论,并发挥己意,批驳竺旧顽老“以为吾国圣贤从未有倡斯义”的观点。
佛教与文学的交叉感应在中国传统学术上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近年来成为学术热点。历来囿于诗文的正统地位,研究者多把目光放在佛教与诗文的关系上。对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的探讨,则相对较少,而从母题的角度对佛教与六朝小说关系的系统研究,则更不多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其选题是颇有创新价值的。
《水浒白看》是王路在经典史学和文学功底的一次集中展现,全书分“山林”“市井”“渔樵”三部分,对《水浒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当时的人情世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王路的分析看出了林冲的愚、李忠的厚、鲁智深的孤独……给读者以别开生面的感觉,有助于广大读者理解名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诗史的一个高峰。这一高峰何以形成,是千百年来学者们着力探讨,但仍然沿有解决的问题。当代众多的学者学在极大的热情从事研讨,以表现唐诗的特有风神,并力求尽量还原唐诗本来的历史面貌。我们撰写这部书稿,并定名为《唐诗研究》,就是想把我们多年来思考唐诗过程中的一些心得表现出来。 就唐诗研究来说,发展演变仍然是最重的课题。我们从诗人与诗作本身,诗人与诗人之间,诗作与诗作之间,寻找问题的切入点,通过各问题之间的人在联系,以探讨唐诗发展的流程。有关唐诗的分期,我们仍采用“四唐说”,尽管这一说法 尚有的缺陷,但想在目前诸多说法中找出一种优于“四唐”分期的说法仍然很难,我们也努力试图提出一种更为切合实际的说法,结果仍不尽如人意。由此我们体会到,在学术研究中,前人
《香浸红楼:诗词赏析》对《红楼梦》中的每一首诗词进行了说明和鉴赏。
《曹雪芹家世新考(套装上下册)》是冯其庸先生对曹雪芹家世的专题性考论。作者将文物资料与实物对证,并资以实地考察,对曹雪芹的祖籍谱系追踪蹑迹,梳理出完整科学的谱系表。并对每世每房的主要人物作了细密的考论。同时为了说明曹家的兴衰变迁,还对李煦等与曹家有紧密关系的人物作了条分缕析式的梳理,并借助大量的历史资料如奏折、族谱和文物图版等,作了详尽的考证。
《中国文学名家新评:创意阅读》作者提倡深度阅读,还是信息化环境下的阅读对策。信息化给人类的认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力带来了巨大变化,然而,人类社会同时也面临着泛信息化的危险。个性有被消弭的痛苦,思维有被弱化的困惑,思想有被简化的尴尬,人文精神接受着信息变化多端的挑战,深度阅读正在被媒体信息阅读所取代。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的书》,对此有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该书作者是美国人大卫·丹比,《纽约》杂志一位影评家。他痛感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对于人们生活的负面影响。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个读者,而变成了一个只读新闻、时事书籍以及各种各样的杂文的读者。更可怕的是,“我拥有信息,但没有知识;我拥有观点,却没有原则;我有本能,却没有信念”。1991年,大卫·丹比四十八岁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与十
《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主要从原有鉴赏系列中选取名家名作及鉴赏文,在此基础上再酌情作适量增补,然后配以该名家生平著作年表等,编成名家名作鉴赏集,以使读者能在专家精彩的赏析文的引导下,较全面、深入地欣赏历代名家的名篇佳作,并对其生平有所了解。 陆游是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声名煊赫,于诗、词、小品文、古文领域都卓然成家,名篇众多,《中国文学名家名作鉴赏辞典系列:陆游诗文鉴赏辞典》收录了其最有代表性的名篇和诸多专家的精彩鉴赏文。所收名篇涵盖诗、词、文几大类,较全面地反映了陆游在文学上所取得的成就,而鉴赏文则出自钱仲联、叶嘉莹、周汝昌等当代名家之手,深入浅出,流畅生动。既能深入剖析陆游名作之佳处,又能使普通读者领略名作的音韵美、情感
李静,法学博士,曾是法官队伍的一员,也常以律师身份出庭,现任教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长期致力于诉讼法、证据法方面的研究。曾在《求是学刊》、《政法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证据裁判原则初论》。
《刘克庄诗歌研究》分为“诗学篇”、“诗歌篇”和“版本篇”部分。“诗学篇”详尽论述了刘克庄“性情说”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诗歌篇”则分析刘克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并指出其不足之处与造成的原因。“版本篇”对刘克庄诗文集的各种版本源流进行了考证。全书旁证博引,条分缕析,并于纵横比较中立论,时有新见,对刘克庄至宋诗的研究,不乏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