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知名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领域的临床心理学家,作者托尼 阿特伍德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临床诊断与咨询的工作,经他诊断和治疗的各年龄段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多达几千人。他还在世界各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和家长以及专业人士举办各种讲座和学习班,帮助许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和他们的家庭。 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中,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病因、特征,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的特殊兴趣和认知、情感、运动、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能力和在社交方面存在的困难。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对这一群体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以帮助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生活的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及其家属、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 格拉瑟对心理问题的创新解读。格拉瑟提出,我们应用已久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正是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心理和情绪困境,都是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导致的。选择理论认为,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信息,我们的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一理论让我们得以转换视角,明确个人自由的边界,积极发展充分保障彼此选择自由的新型人际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格拉瑟认为,选择理论的应用可以遍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本书中,他在对基本概念做过详细定义后,具体阐释了选择理论在婚恋关系、家庭与亲子关系、教育领域、职场和社区中的应用,可以说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就有选择理论的用武之地。
本书的作者大卫 A. 乔布斯(David A. Jobes)是自杀干预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他在书里介绍了一种自杀干预的临床框架,即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本书详细描述了CAMS的基本理念和使用方法(包括所涉及量表的使用与编码)。 CAMS在《自杀状态问卷》(SS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SSF的引导下展开工作。CAMS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包括:聚焦于自杀议题(而不是心理障碍);了解引起患者自杀意念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可以让患者在门诊接受干预而不必住院;用稳定化计划取代不自杀协议;与患者的自杀倾向共情,采取协作的方式而非指导式的。已有证据表明,CAMS可以结合不同流派使用,并能成功地应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临床情境。
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简称统一方案)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焦虑及相关障碍治疗中心研发,可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障碍等多种情绪障碍,且适用于处理来访者普遍存在的多种情绪障碍共病的现象。它是一套高效、灵活、结构化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被誉为循证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 《成人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自助手册(原著第二版)》专为备受负性情绪困扰的成年来访者而著。它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地解释了本疗法的核心理念;提供了丰富的工作表,用于在治疗会谈内外练习各种治疗技术。来访者可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也可在独立阅读中,通过八个核心治疗模块,来学习关注、管理和面对痛苦情绪的技术,促进对情绪的觉察,学会与情绪共处,以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前三章讲理论,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精神分析一点也不过时,21世纪的人类需要这门学科;然后概述了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作者在 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一章的论述可圈可点,她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来说明心理治疗发生作用的原理,令人深思回味。 心理治疗技术一向是临床心理学家特别注重的内容,作者有着几十年带新手治疗师的经验,本书后面六章讲实操,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步步的明确指导,并重点论述某些关键步骤,比如治疗设置和治疗师分析性的态度、对个案的评估以及如何建构个案、治疗过程中的无意识交流、防御与阻抗、移情与反移情以及收尾。
本书是当代精神分析大师约翰 斯坦纳的一本重要著作,旨在探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与卡住的病人进行有意义的接触,二是如何处理变得重复、静态、无成效的分析。对此,斯坦纳提出了精神退缩理论。他认为,许多困住的病人会在治疗中通过创造一种称为精神退缩的心智状态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他们躲在这个避难所里,回避与分析师和现实世界的接触。但如果病人退缩的时间过长或反复,就会导致分析卡住,病人的发展受阻。 在这本书里,斯坦纳详细地阐释了精神退缩理论及其依赖的病理组织等,并用案例和故事说明了它们的运作机制与方式。为了给其原创概念提供更广泛的背景,斯坦纳汲取了许多精神分析文献中的思想,例如克莱因对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区分,并简要回顾了前人关于人格病理组织的工作。他着眼于这些组织作为抵御
本书考察了临床情况中,当病人无法避免地处于 看见 或 被看见 的情境中时,如何依靠 精神避难所 来保护自己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导致分析进展受阻,以及当他们开始从精神避难所的保护中走出来时,所面临的与 看见 和 被看见 有关的焦虑和挑战。 继第1本书《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之后,约翰?斯坦纳再次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进行钻研,并解释了其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哪些话语可以帮助绝望的病人感到被理解?斯坦纳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显著的研究贡献,从 尴尬、羞耻与屈辱 无助、权力与支配 和 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 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当代精神分析的工作成果,提出了一种
《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系统式思维指引下的家庭治疗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比如:系统治疗师的立场,如何通过观察准备会谈,如何处理搜索到的海量资料,如何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行动,以及*后如何再重新回到治疗师的立场上来等。 全书分为六章,具体为 窥探百宝箱:工具类型和用途 、 探索、观察、开始 处理、分析和视觉化信息 决策:准备合同、设定目标和计划干预 行动:干预和陪伴过程 系统治疗中的立场、价值观和角色 。
创伤会愈合吗?经历了变故,人们如何积极地面对创伤应激?如何适应创伤后的生活? 基于40年的研究,心理学先驱学者、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乔治 A. 博南诺指出,我们对创伤的理解大多是错的。在书中,他梳理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历史,人们关于创伤的认识之变化。同时,借助战争亲历者、 9 11 事件幸存者以及遭遇意外事故之人的经历,他讨论了是什么让人有复原力,为何人有时会失去复原力,以及人如何更好地处理创伤。
儿童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是专为7 13岁备受强烈负性情绪困扰的儿童及其父母开发的一套循证心理治疗模式。因伤心沮丧、焦虑害怕、烦躁愤怒或内疚自责等情绪而难以参与或完成日常活动的儿童,都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本书中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实验来学习专为儿童设计的情绪侦探技术,从而提高自己对情绪的觉察,学会与情绪共处,以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忧心忡忡的父母们也可以参与孩子的心理治疗过程,通过本书学习如何改变不恰当的情绪性养育行为,代之以相反的养育行为,来有效地管理和缓解孩子的强烈情绪困扰。
胜任力模型是美国心理学会官方推行的督导模型,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个模型旨在帮助督导师和受督者有系统、有计划地审视和评估受督者的专业胜任力发展水平,帮助双方澄清彼此的权责和期待,明确督导的关注点和重点,指导督导过程,使督导更加有效。本书不仅面向希望学习胜任力模型的督导师,也面向希望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胜任力的咨询师以及正在接受临床督导的受督者。
中医心理学是传统中医学和现代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跨学科的探索。中医心理学注重躯体症状和心理的联结,注重情绪和脏器之间的关系。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的身体,了解了身心相互作用的规律,就能够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达到内在和谐。在本书中,作者结合中医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阐述了心理疾病如何通过身体显现出来,身体又如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心理问题所在。本书对身心之间的关系作了详细阐述,并配有丰富且生动的案例、插图,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中医心理学科普读物。
我们在一个被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世界中生活。如今,人们对心理健康的焦虑日益蔓延,个体越来越追寻意义感和真实自我,人们呼吁反思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历史、持续探索精神生活的本质。而弗洛伊德主义与后弗洛伊德主义的观点不仅在心理治疗中反复出现,还在与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中共同影响着21世纪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因此,我们有理由回顾弗洛伊德的一生,讲述他和精神分析起源的故事。 作者马特 菲奇教授在本书中结合了学术界对弗洛伊德生平经历、作品产出,以及历史背景的最新研究,证明弗洛伊德在探索人类精神生活,解决现代社会广泛焦虑等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跟随菲奇教授的脚步,我们将来到弗洛伊德的时代,了解在反犹太主义、性别冲突尖锐化、世界大战等复杂社会背景下,他是如何开启精神分析研究,又是如何得出超越
《心理动力学治疗督导精要》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 临床督导精要丛书 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著名督导师琼 E. 萨奈特开创的督导方法 心理动力学督导的关系模型。一如其名,该方法立足于主体间模型,将督导关系置于首要位置,而督导联盟则是督导取得效果的基石。作为拥有多年临床经验的督导师,萨奈特提出,督导师应该创造一种人际环境、一种工作氛围 在这种氛围中,督导双方能对督导关系中此时此地发生的事进行体验性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仅能够加深受督者对个案的理解,更能够促进受督者整体上的专业成长。
《心灵之药:身心疾病的系统排列个案集》收录63则身心疾病的案例,揭露许多重症疾病的家庭动力,同时海灵格在此书中亲自示范系统排列简明辅导法,帮助重症患者及其家属,解决或修复过去对他人的被中断的联结,协助当事人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解答。
《心理咨询与辅导基础理论》共分为三个部分,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服务相关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什么是科学心理学,帮助读者科学地认识心理和心理学。其中:第一部分系统性地梳理了心理学重要的基础概念、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包括注意、感知觉、记忆、倩绪、动机、能力等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从认知、情绪、人格、道德、同伴关系等方面介绍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第三部分介绍了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态度、利他、群体影响等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群体中的自己和 个体与他人 个体与群体 之间的关系。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首先回顾了依恋的文献,着重强调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心理健康和关系的影响。Wallin(威廉)将依恋的关键原则与神经科学、创伤研究、关系(取向)的心理治疗以及有关觉察的心理学整合起来,进一步发展出一个通过关系促进转化的治疗模型。他说明了如何对干预进行“量体裁衣”,以贴合患者的依恋需求,帮助他们建立早期关系未曾提供的内化的安全基地。生动的临床材料帮助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并治疗一系列被带入治疗中的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关系问题以及自杀等。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从养育到治愈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展现聚焦于非言语互动的临床应用,描述了针对患者的情绪反应以及身体体验而工作的强有力的技术。同时本书还探索了治疗师如何利用自己的主观性体验、对活现的觉知以及对身体的关注,来
《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所讲述的是有关人类关系的一些秩序,书中挑选了一些治疗课程,不加任何修改地记录了下来,示范了家庭治疗的重要治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督导的系统方法:临床督导精要》是美国心理学会组织编写的 临床督导精要丛书 中的一本,介绍了美国著名临床督导师伊丽莎白 L. 霍洛韦开创的督导模型 督导的系统方法(systems approach to supervision, SAS)的原理和应用。该模型聚焦于直接影响督导效果和功能的七大关键要素(督导关系、受督者、督导师、来访者、学习任务、督导师功能、组织),帮助督导师理解诸要素在实践中如何相互影响、发挥作用,并为督导师的工作提供临床指引。该模型跨越治疗流派,适用于各类情境下的督导工作。无论是何种理论取向、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督导师,都能受益于这一系统、实用、灵活的理论视角和操作地图。
本书是一部服务于危机学生的学校咨询师、学校心理学家、学校社会工作者、特殊教育顾问和教师、心理健康专家,以及其他专业人士的日常用书。详细描述了40多个特定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社会干预技术。选编入书中的这些技术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既有实证依据,又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书中介绍的干预技术既包括个体干预技术,也包括团体干预技术,可用于不同目的的心理干预。本书内容完整丰富,共11章,较系统地介绍与分析了战胜抑郁和焦虑的干预技术,系统性强,组织架构新颖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