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系统阐述了11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及其对应的治疗方法。针对露丝这一虚拟案例,本书深入探讨了每种理论的基本假设,解析了每种治疗方法的目标和过程,通过多位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对话清晰地再现了每种治疗方法的细节,是一本理论性和实践性俱佳的优秀著作。
作为世界知名的阿斯伯格综合征领域的临床心理学家,作者托尼 阿特伍德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从事临床诊断与咨询的工作,经他诊断和治疗的各年龄段的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多达几千人。他还在世界各地为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和家长以及专业人士举办各种讲座和学习班,帮助许多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和他们的家庭。 在《阿斯伯格综合征完全指南》中,作者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病因、特征,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的特殊兴趣和认知、情感、运动、语言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能力和在社交方面存在的困难。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针对这一群体的治疗方案和干预措施,以帮助他们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生活的环境,更好地融入社会。 本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全世界阿斯伯格综合征人士及其家属、教师和专业人士的关注
拉康精神分析在法国乃至全球的心理学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本书作者达妮埃尔 布里约(Dani le Brillaud)曾是拉康的嫡传弟子马赛尔 切尔马克的学生。在切尔马克的建议下,布里约女士提议举办了 拉康精神分析入门研讨班 ,而这个研讨班正是本书的缘起。本书就像一门介绍性教程一样,为拉康学派的学生和初学者提供了一个清晰且详细的入门指南。 《拉康精神分析的临床概念化》从一些临床案例出发(正如本书各章标题所呈现的那样,每章都有一个或几个主要案例),然后反复穿梭于临床与理论之间,以表明二者的运作缺一不可。因为 我们需要精神分析的理论来阅读那些临床图景,但也恰恰是从这些临床图景出发,精神分析的理论才得以被制作出来 。 书里也包含了对拉康《著作集》文本的临床解读。作者遵循拉康将精神结构划分作精神病、神经症和性倒错
本书介绍了如何将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应用于7 18岁儿童和青少年来访者,从而为应对各类焦虑障碍和心境障碍日益凸显的年轻化趋势,以及多种情绪障碍普遍存在共病的现象,提供了高效、灵活的认知行为取向视角。 本书以及配套的《儿童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 自助手册》和《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 自助手册》,针对这两个年龄段来访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发了不同于成人的治疗模块,且为治疗师应该如何与家长开展工作提供了细致的指导。不但让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受益良多,更能让治疗效果延续到治疗之外的日常生活中。
青少年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是专为13 18岁备受强烈负性情绪困扰的青少年开发的一套循证心理治疗模式。因伤心沮丧、焦虑害怕、烦躁愤怒或内疚自责等情绪而难以参与或完成日常活动的青少年,都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八个核心治疗模块学习关注、管理和面对痛苦情绪的技术,来提高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学会与情绪共处,以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本书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创始人威廉 格拉瑟对心理问题的创新解读。格拉瑟提出,我们应用已久的外部控制心理学,正是导致我们的人际交往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而很多心理和情绪困境,都是令人不满意的人际关系导致的。选择理论认为,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信息,我们的情绪都是自己选择的,这一理论让我们得以转换视角,明确个人自由的边界,积极发展充分保障彼此选择自由的新型人际关系,很多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格拉瑟认为,选择理论的应用可以遍及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本书中,他在对基本概念做过详细定义后,具体阐释了选择理论在婚恋关系、家庭与亲子关系、教育领域、职场和社区中的应用,可以说只要有人际关系存在,就有选择理论的用武之地。
本书的作者大卫 A. 乔布斯(David A. Jobes)是自杀干预领域的权威和专家。他在书里介绍了一种自杀干预的临床框架,即自杀的合作式评估与管理(CAMS)。本书详细描述了CAMS的基本理念和使用方法(包括所涉及量表的使用与编码)。 CAMS在《自杀状态问卷》(SSF)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并在SSF的引导下展开工作。CAMS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包括:聚焦于自杀议题(而不是心理障碍);了解引起患者自杀意念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治疗;可以让患者在门诊接受干预而不必住院;用稳定化计划取代不自杀协议;与患者的自杀倾向共情,采取协作的方式而非指导式的。已有证据表明,CAMS可以结合不同流派使用,并能成功地应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临床情境。
《克莱因学派思想新辞典》分为 主要条目 和 一般条目 两个部分。主要条目共12条,尽可能按时间顺序排列,涵盖了克莱因学派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最终源自弗洛伊德,而由克莱因进一步发展,并由她的继任者加以阐述,包括:无意识幻想、儿童分析、内部客体、偏执-分裂心位、抑郁心位、俄狄浦斯情结、投射性认同、超我、嫉毁、象征形成和病理性组织,以及最后的技术。一般条目共154条,按字母顺序排列,涵盖了为精神分析思维提供基石的无数概念。它们都与概念矩阵交叉引用,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
移情、反移情、阻抗、见诸行动、领悟、修通 这些术语构成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的基本框架。在本书中,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每个重要概念的提出和含义,向我们展示了用这些术语透视人类精神现象的精妙功用,让我们去更好地理解精神分析的精髓。 本书堪称精神分析领域的经典之作,对精神分析师们非常有指导意义,可作为案头用书。
《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实践导论》前三章讲理论,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精神分析一点也不过时,21世纪的人类需要这门学科;然后概述了精神分析各流派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患者的心理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作者在 心理变化的过程 这一章的论述可圈可点,她引用了大量神经科学以及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新研究发现,来说明心理治疗发生作用的原理,令人深思回味。 心理治疗技术一向是临床心理学家特别注重的内容,作者有着几十年带新手治疗师的经验,本书后面六章讲实操,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从业人员提供了一步步的明确指导,并重点论述某些关键步骤,比如治疗设置和治疗师分析性的态度、对个案的评估以及如何建构个案、治疗过程中的无意识交流、防御与阻抗、移情与反移情以及收尾。
《后现代关系督导案例解析:创造性疗愈行动与生活实践》分为三大部分,共九个案例。 第1部分是婚姻伴侣关系案例督导,包含五个案例,包括在婚姻关系中经历丈夫 殴打 的妻子、难以正式进入亲密关系的青年男性、因丈夫不做家务而陷入关系痛苦的妻子、婚姻中与妻子争吵不断的丈夫,以及因不满家庭关系而酗酒的丈夫。 第二部分是亲子关系案例督导,包含两个案例,包括因儿子沉迷玩手机而寻求咨询的母亲,以及因青春期儿子的教育和陪伴问题而寻求咨询的母亲。 第三部分是其他人际关系案例督导,包含两个案例,包括曾从事过十几份工作,因家庭压力需要重返工作岗位的男性来访者,以及一个针对政府部门的组织咨询案例。 《后现代关系督导案例解析:创造性疗愈行动与生活实践》适合不同水平的心理咨询师,也适合对后现代取向感兴趣的心理咨询师
本书是当代精神分析大师约翰 斯坦纳的一本重要著作,旨在探讨临床心理治疗中的两个难题:一是如何与卡住的病人进行有意义的接触,二是如何处理变得重复、静态、无成效的分析。对此,斯坦纳提出了精神退缩理论。他认为,许多困住的病人会在治疗中通过创造一种称为精神退缩的心智状态来保护自己免受痛苦,他们躲在这个避难所里,回避与分析师和现实世界的接触。但如果病人退缩的时间过长或反复,就会导致分析卡住,病人的发展受阻。 在这本书里,斯坦纳详细地阐释了精神退缩理论及其依赖的病理组织等,并用案例和故事说明了它们的运作机制与方式。为了给其原创概念提供更广泛的背景,斯坦纳汲取了许多精神分析文献中的思想,例如克莱因对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的区分,并简要回顾了前人关于人格病理组织的工作。他着眼于这些组织作为抵御
本书*章关注了新手治疗师经常遇到的苦恼,例如在临床工作中建立自信。第二章到第六章依照治疗的常规时间顺序 从与来访者的初次接触,到全面的评估,再到治疗计划和干预。第七章到第十章探讨了与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夫妻以及受困于严重精神疾病的家庭相关的主要问题和工作方法。后续几章则讨论了治疗师可能会遇到的部分阻碍以及治疗结束时要注意的问题,非常适合新手家庭治疗师阅读。
《向病人学习》关注如何使精神分析思考的能力得到自我保持和延续。帕特里克 凯斯门特探索了助人关系的动力 学会识别病人是如何提供线索的,这些线索显示了病人无意识搜寻的治疗体验。作者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使用尝试认同,学会从病人的视角观察他自己对治疗的贡献。他借助内部督导,展示了许多*初未能恰当进行的回应是如何得到补救,甚至给治疗工作带来帮助的。旨在理解他人无意识的分析师们,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更好地区分治疗中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找到方法来避免出现先入为主的循环。通过对临床关键因素的积极检查,作者将精神分析治疗看作是为每个病人重建理论、发展治疗技术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动力,尤其是互动沟通和涵容的过程,出现在所有的助人关系中,适用于所有的助人职业。帕特里克 凯斯门特用清晰易懂的
《阅读安娜 弗洛伊德》是 精神分析阅读译丛 中的一本,秉承该系列的写作风格,本书贯穿着对安娜 弗洛伊德这一精神分析届的重量级元老的个人生平和思想发展的叙事,以及她在相应时代发表的关键论文和著作的一些概览、摘录与品评。可以说,它宛如一本加载了更丰厚学术史料的传记,或者包裹着个人鲜活历史的文献导览,虽然它并不将自身定位于两者中的任一。 书中的每一章各重点介绍某一主题相关的关键论文及历史背景,整体的章节顺序大致按照作品和安娜生平的时间顺序组织,以便读者了解她的思想发展。这些主题既包括她在精神分析师的位置上对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如 自我与防御机制 (第四章)、 成人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第七章)等,也包括她作为精神分析界第1代儿童专家的突出贡献,如介绍诊断廓图的 儿童期心理紊乱的评估与诊断 (第八章
本书考察了临床情况中,当病人无法避免地处于 看见 或 被看见 的情境中时,如何依靠 精神避难所 来保护自己免受难以忍受的折磨,导致分析进展受阻,以及当他们开始从精神避难所的保护中走出来时,所面临的与 看见 和 被看见 有关的焦虑和挑战。 继第1本书《精神避难所》(Psychic Retreats)之后,约翰?斯坦纳再次深入探究了这一领域,他对那些建立和维持精神稳定的防御机制进行钻研,并解释了其背后复杂的动机网络。成为他人注视的对象时感觉是怎样的?被羞辱的感觉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力量感和目标感? 哪些话语可以帮助绝望的病人感到被理解?斯坦纳基于弗洛伊德、梅兰妮?克莱因、罗森菲尔德等人显著的研究贡献,从 尴尬、羞耻与屈辱 无助、权力与支配 和 哀悼、抑郁症与强迫性重复 三个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当代精神分析的工作成果,提出了一种
《系统式心理治疗工作手册》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系统式思维指引下的家庭治疗的整个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工具。比如:系统治疗师的立场,如何通过观察准备会谈,如何处理搜索到的海量资料,如何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如何在治疗中有效地行动,以及*后如何再重新回到治疗师的立场上来等。 全书分为六章,具体为 窥探百宝箱:工具类型和用途 、 探索、观察、开始 处理、分析和视觉化信息 决策:准备合同、设定目标和计划干预 行动:干预和陪伴过程 系统治疗中的立场、价值观和角色 。
客体关系理论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当今为重要的发展,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 圣* 。 本书详细阐述了客体关系理论在伴侣治疗中的应用,融理论、案例于一体,非常适合此领域的治疗师们阅读。
《精神分析治疗基础:理论与实践》认为,治疗师必须同时捕捉非言语的情感和非符号化的体验,提出了结构化(structuralized)和行动化(actualized)情感之间的区别,并涵盖了移情、反移情和活现等关键议题。本书强调了此时此地的无意识意义以及对肯定化(affi rmation)的需要,对那些更具经典精神分析风格的干预起到了支持作用。本书整合了客体关系和结构性治疗的观点,从理论层面来说,即 关系导向的性格分析(relational-oriented character analysis) 。本书认为患者的存在方式构建了关系性策略,这些策略携带着隐藏的信息 一种 潜台词 ,并提供了如何捕捉这种潜在对话的详细案例。
儿童情绪障碍跨诊断治疗的统一方案是专为7 13岁备受强烈负性情绪困扰的儿童及其父母开发的一套循证心理治疗模式。因伤心沮丧、焦虑害怕、烦躁愤怒或内疚自责等情绪而难以参与或完成日常活动的儿童,都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通过本书中丰富的游戏、活动和实验来学习专为儿童设计的情绪侦探技术,从而提高自己对情绪的觉察,学会与情绪共处,以及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忧心忡忡的父母们也可以参与孩子的心理治疗过程,通过本书学习如何改变不恰当的情绪性养育行为,代之以相反的养育行为,来有效地管理和缓解孩子的强烈情绪困扰。
胜任力模型是美国心理学会官方推行的督导模型,在国际上得到了普遍认可。这个模型旨在帮助督导师和受督者有系统、有计划地审视和评估受督者的专业胜任力发展水平,帮助双方澄清彼此的权责和期待,明确督导的关注点和重点,指导督导过程,使督导更加有效。本书不仅面向希望学习胜任力模型的督导师,也面向希望全面提升自身专业胜任力的咨询师以及正在接受临床督导的受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