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以 为君亲政、贤明之道 为出发点所编写的一部巨著,其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四库存目三式汇刊1》收录《武备志》93卷所载典籍,分占和度两部分,载气象、五行、云物等术,主要应用在方舆、镇戍、海防、江防、四夷、航海等六个方面,图文并举。《四库存目三式汇刊》汇辑《武备志》所列明代古籍而成编,对于掌握古代军事战争的排兵布阵、进退之机、重负决断等决策思路,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存录的许多珍贵资料,如阵图阵法、地理形势等,为他书罕载。该书在军事史上占有较高地位,为后世所推重。本册为《大六壬总归》。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曾自嘲为“唐朝片警”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细阅读文本、坚持文史融通和现代传记文学立场的写作追求,挑选能写出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诗人,以长期研究积累和新见文献做支撑,生动再现了他们真实而坎坷的生命历程,对各家诗歌也有精彩诠解。
《诗酒桃源》一书探讨了遭遇 乌台诗案 并被远贬这一重大生命变迁的苏轼,为了安顿身心,而跨越时空、对话古人陶渊明的种种努力。这些努力包括为人、为诗以及为学三个方面。对话的途径为诵读陶诗与追和陶诗。借由对话,苏轼在为人方面进一步醇化了任真、自然与兀傲的性情,且始终保持内心的深情温暖。在为学方面,苏轼扩大了诗材,并在语言、用典、风景书写、情感表达以及结构衔接等方面努力贴近陶渊明的平淡自然之风;并在写诗自娱、著诗不朽层面,与陶渊明取得很深的默契。在为诗方面,苏轼则实现了为臣原则的新突破,归隐方式的概念性变通,以及以扎根现实为策略的对生死的超越。经此,苏轼得以在追古而即古的路径中,排遣内心的孤独,消解老境的艰难,觅得情感与智慧的光焰,以此温暖心灵,照亮当下,进而得以心舒神宁地在风雨
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别号极多。倪云林为画界天才,开中国文人画之风,与黄公望、王蒙和吴镇并称 元四家 。而倪云林的诗文是其书画研究的重要的文献支撑。倪云林先生所写诗的体例很多,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长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等。倪云林诗心机巧,才思细腻传神韵,笔触灵动赋真情,善于从万象纷纭的自然事物中,捕捉到富有生活情趣的唯美意象。《倪云林先生诗集》共六卷附录一卷,﹝元﹞倪瓒撰,﹝清﹞倪大培增订,原本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为清乾隆六年(1741)广春楼刻本,版本稀见,印制精良,内容丰富,是倪云林先生诗文版本、内容以及书画研究的重要的文献资料。今将其整理出版,传本扬学,以飨读者。
四库学研究论著。本书据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综合研究》结项成果修订而成。全书通过深入研究《四库全书》书前提要纂修过程,基本厘清了《四库全书》书前提要曾利用提要分纂稿、《四库全书初目》提要、《四库全书荟要》提要、《四库全书总目》及相关材料修订撰写的复杂过程,对于四库纂修史、文献编纂学史的许多问题有所揭示和说明。同时通过分类和比对,辨析书前提要与几种提要的异同,以及说明文渊阁、文溯阁、文津阁三阁书前提要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对相关的乾嘉时期学术思想、文学批评有一定研究与分析。本书对四库编纂史、清代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
《笑林广记》是清代一部极为重要的笑话集,按主题共分为古艳部、腐流部、术业部、形体部、殊禀部、闺风部、世讳部、僧道部、贪吝部、谬误部等十二部。全书文字简练生动,语言犀利,结构精巧,极富喜剧效果,对于常见的贪淫、鄙吝、虚伪、昏昧、失言、惧内等现象,多有嘲讽。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文字狱盛行的乾隆时期,全书仍以相当多的篇幅讽刺揭露了形形色色的贪官污吏、腐儒、道学家们的丑恶言行,展现了一幅封建社会的百丑图,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也是一部奇书。《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现存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本书在2003年广陵书社出版的文华丛书《山海经》的基础上,参校宋本《山海经》和历代优良版本,使原文更贴近原本面貌,将此书做成简体平装本,更适合大众阅读。
本书主要辑录苏州地区1949年以前编纂而成的各类志书的序、跋以及凡例,并加以标点整理。全书分为乡镇志辑和专志辑两部分,资料来源主要为苏州现存的历代旧志以及文集等。乡镇志辑按高新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吴江、太仓、常熟、张家港等行政区划及其所辖乡镇进行分类,专志辑则按山志、水利志、寺观志、园林志、人物志等进行分类,每类所收录的序、跋、凡例等则按成书时间的先后进行排序。本书体例完备,条理清晰,资料丰富,有此一书,便可略知苏州历代旧志编纂之梗概,极具价值。
《孝经》为儒家经典之一,凡十八章, 孔子向其弟子曾子讲述孝的大义。本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宣传宗法思想。 《礼记》,亦称《小戴 记》或《小戴礼记》,凡四十九篇,是西汉戴圣辑集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是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 传、三传弟子等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重要著作。
古籍整理。《三家诗补遗》考证《韩诗》《鲁诗》《齐诗》中的内容,利用王应麟的《诗考》,严分家法,补其未备,纠其讹误而成书。 《仪礼石经校勘记》四卷,校勘《清石经 仪礼》,卷一至卷三为《仪礼》十七篇经文的校勘记,卷四《校勘字体》专记通用及俗讹字。 《曾子注释》四卷,阮元从《大戴礼记》中抽出《曾子十篇》为底本,主要吸取北周卢仆射注《大戴礼记》的成果,辅以魏征《群书治要》中的《曾子》、马总《意林》中所引《曾子》等书,参照对比诸家之说。同者,择善而从,不同者,即下己意。
本书是由《中馈录》《浪迹丛谈》四种等合编而成。一、《中馈录》是清代一本介绍食品加工方法的书。作者曾懿,女。除著有《中馈录》外,还著有《女学篇》九章、《医学篇》两卷、《古欢室诗集》三卷、《词集》一卷。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其子袁励淮将五种合集为《古欢室全集》刊印行世。现在这个本子就是根据该版本标点、注释、译文的。本书注译稿曾经曾纵野、成桂春同志审校。二、《浪迹丛谈》四种.作者梁章钜(公元1775一1849年),清代文学家。著作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称谓录》《藤花吟馆诗钞》《浪迹丛谈》《归田琐记》等75种。《浪迹丛谈》四种是从其四部笔记《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归田琐记》中选出与饮食烹饪有关的内容,加以标点、注释辑成。梁氏一生宦游经历甚广,交际亦多,饮宴是社交应酬上不可
黄庭坚是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巨大而又存争议的传奇人物。以叙述其生平始末为主线,让这个历史人物一生的悲欢哀荣得以真实展开,是《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北宋星空下》精心撷取的独特视角。
《颜氏家训》是中国经典的家庭教育宝典。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是我国历史上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全书阐述立身治家之法,内容涉及教育、儒学、佛学、历史、社会、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本书在继承前辈和当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对每个句子进行解读的注解方式,除了对典故和词语的解释努力做到清晰明了之外,必要时也讲解文言的句法和语法,以帮助读者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书中 译文 部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阐释每一章的内容,篇尾的 评析 ,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对篇章内容进行解析,问题意识强,现实价值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颜氏家训》中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有意义的营养。
毕自严是晚明时期的朝中重臣,曾于天启、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对于财政、经济颇有见地,为稳定晚明财政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主要经济思想散落在众多的尺牍和奏稿之中,因而对这部分史料的整理就显得尤为必要。至于毕自严所创作的诗文作品,亦可以作为理解其经济思想的互证与参考。《毕自严集》点校整理了毕自严的著作七种,分别是《石隐园藏稿》《白阳毕公自严遗迹》《毕自严遗稿》《石隐园诗草》《毕伯阳奏稿残本》《石隐园题咏》以及《石隐园集咏》。前言部分介绍了毕自严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整理过程,核心部分呈现了毕自严的多种著作,书后附有经过增补的《毕自严年谱》,大略考证了毕自严的生平及著述情况。
《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庯思想和佛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远,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书前有乾隆五十九年遂初堂主人识。 《幽梦影》,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书锺 品 字,涉氏涉猎广泛,行文酣畅明快、人生见解独特,是明清小品文中最值得后代文人学士称道的作品。现选用世楷堂刻本为底本,书前有余怀等序,书后有杨复吉等跋。 《围炉夜话》,成书于清咸丰年间。是-本短小精辟、富于哲理的劝世之作。以 安身立业 为总话题,分别从道德修身、读书、安贫乐道、教子、忠孝、勤俭等方面,提示了 立德立功、立言 。本书皆以 立业 为本的含义,它与《菜根谭》《小窗幽纪》一起被后世并称为 处世三大奇书 。书前
本书共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前人多认为本书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本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对了解孔子及孔们]弟子的生平及传承关系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