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隆庆六年初刻版《传习录》是后世《传习录》的母本,因未经后人妄改,拥有极高的专业性和珍藏价值,被已故哲学家陈荣捷先生称为 完备而可靠 的版本,是阳明心学的先选读本。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宗师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是了解阳明心学经典的入门书。 ◆心即理:行为准则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遇到难题时与其劳神费心,不如去倾听内心原本的声音。 ◆致良知: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只不过被后天的习气和私欲所蒙蔽了;若能恢复并遵循本然的良知,就不难获得内心的安宁。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它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 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周易参同契》。东汉魏伯阳著,简称《参同契》,道教早期经典。全书托易象而论炼丹,参同「大易」、「黄老」、「炉火」三家之理而会归於一,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为道教最早的系统论述炼丹的经籍。
本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从先秦至两汉经学,直至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论述《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以及《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其文词与音韵。
国学经典。《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所可分类纳入。自然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许辉的文学作品多以淮河流域为背景,他对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体验和贴身的感受,同时,在数十年一以贯之的读书过程中,许辉对《老子》《庄子》《论语》《中庸》《大学》等中国古代典籍细细研读、悉心揣摩、思考体会、逐渐积累,这本《泗水边的 》就是作者数十年丰富独到的思考、体会和感悟的结晶。《泗水边的 》是许辉对儒家经典《论语》的个性化解读和阐释,书中的智言慧语俯拾皆是。“《老子》是天人之间的境界,《论语》是你我之间的对话”,寥寥数语,作者将儒道两家的独特和不同鲜明地展示出来。“理智地对待他人,冷静地处理事务,清醒地看待现实”,这是作者读到孔子约束自己的言论时发出的感慨。孔子针对不开化地域的言论,别出一格地说,只要君子去居住了,不开化的地方也就开化了,作者由此慨叹道:“这是典型的自
中华文化讲堂编订的《国学经典诵读本》遴选中华 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经典三十余种。全书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和注音均参考历代注疏和诸家版本,严加考证,以求 善。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诗经》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及其前五百年(前11世纪至前6世纪)周代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民间习俗、政治风貌、经济制度及其生产情况,内容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本书为中文、阿拉伯文对照的形式。
国学经典。《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本书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