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清朝政府召集许多学者集体编纂,依据明代字汇、正字通两书加以增订,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因此把书名呻康熙字典。两书错误之处,康熙字典还做过一番[辨疑订譌]的工夫。康熙字典有这样三个优点:一、收字相当丰富,共有四万七千零三十五个,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是我国字数*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华大字典出版,达四万八千余字,才超过了它)。二、它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三、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 心学 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他创立了以 良知 为本体,以 知行合一 为实践工夫,以 致良知 为实践目标,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 阳明心学 ,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 ,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这六《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也被称做 六经 ,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五经。《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四书五经(图文珍藏版)(文白对照)(套装共4册)》目,儒生学子的之书。
《传习录》是明儒王阳明的语录及论学书信集,为心学基础典籍。以《四部丛刊》本为底本。
国学百部系列(总定价2688) 我社推出的这套《国学经典》丛书,目前已有百部,所选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例上以原文、注释、白话解读的形式对经典著作进行明 白晓畅的注解,引领读者跨越文言文的隔阂,真正亲近经典、领悟传统温暖的巨大魅力,在愉快的阅读之旅中获得通透畅达的人生智慧,对于 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套书采用国际流行的16开本,版式疏朗大方,装帧印刷精美,便于携带和阅读。此套丛书共分为三辑,* 辑1048元,第二辑1100元,第三辑540元
文史学界专业联合推荐,更有中国古典文学界专业学者傅璇琮教授特别作序推荐。 精心筛选、扩充经典种类。 选字注音、注释译文详解、古板画配图图说,多样化的功能设置,清扫阅读障碍。 弥缺补遗,在原有的家藏四库版本基础上,将原精华选本增补为全本、全解。
《鲁班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一部著名的建筑营造类典籍,其对于我国南方的古代建筑,特别是民间的建筑营造具有长期深远地影响。全书目录计为六卷,目前可见仅为三卷。其成书现已不可考,至晚成书于元代的《鲁般营造正式》应为其前身之一,由于现存善本俱为明清年代刊印,且多为民间私刻,流布虽广但讹误颇多,不利研读。诸多后期版本在流传中被掺夹进各地民间艺工的口口相传的内容,辨析其末,追溯其本,殊为重要。本书校注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鲁班经》文本,基本涵盖了国内各大图书馆所收藏的《鲁班经》版本,将之汇集为一册,并加以整理,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喜欢它、珍惜它、研究它并传播它。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古建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及其从业人员、建筑工程管理者阅读,亦适于文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中国*部由皇帝写序、命名的字典。《康熙字典》共四十二卷,总收四万七千零三十五字。其内容引古代诗文以溯其字源,又注各代用法以佐证其变迁。书末附《补遗》,尽收冷僻字;再附《备考》,收有音无义或音义全无之字。这部文字巨典自成书起,影响之大,流行之广,近300年无出其右者。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丛书,共收录了三千四百多种古籍,内容涵盖了清乾隆以前的哲学、历史、文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天文地理、算学、医学等领域。这些古籍内容完备,堪称中华文化的精粹。《四库全书》有系统、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为一部大百科丛书,为研究中华文化的中外学者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宝库。被人誉为 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 《四库全书》这部中国历史上规模*的丛书是清乾隆皇帝弘历亲自组织编修的。弘历曾数次下诏,要各省访书呈送京师,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设 四库全书馆 ,开始编修工作。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综编抄录*部,历时十年。成书后,先誊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 内廷四阁 ,又称 北四阁 ):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藏于文汇阁、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注釋,屬於學術基礎建設工作,實際上是一種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學問。惟有通識,方有卓識。中国古典詩歌,衆體兼備、題材寬廣、寓意深刻、格調高雅,是世界文學發展史上的奇迹。然而,要真正準確讀懂古詩涵義,領悟古詩的意境,則必須從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創作意圖、語言風格、訓詁字詞、用典出處、前人注釋、版本考訂等等方面去綜合解讀與賞析。因此,注釋古典詩歌,至少要具備古典文學、古典文獻學、歷史學等各學科知識的基礎與積累。
王念孙校读《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墨子》、《荀子》、《淮南内篇》、汉隶拓片、《楚辞》、《后汉书》等,以校勘、训诂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相关古籍(如《史记》、《汉书》部分对勘、《淮南内篇》藉助《文子》)、类书等,订正原书中的文字讹误,考辨音义,疏通文意,撰成《读书杂志》八十二卷,余编二卷,是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参考书。王氏对古籍致误的原因也做了详细的分析,就《淮南内篇》校勘所得,总结为二十多类,为整理、研究古籍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和参考。
全书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 第一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最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 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