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礼记 ,就是关于 礼经 的 记 ,即对 经 的诠释讲解,是礼学家对礼经的解释以及他们所采择的各种意见的辑录。《大戴礼记》《小戴礼记》就是这类的书。《大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时期的礼学家戴德编纂;《小戴礼记》,相传是由西汉礼学家戴德之从兄子戴圣编纂。《小戴礼记》,也称为《礼记》,凡四十九篇。本书是对《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全文注译。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出题解,扼要概括通篇内容旨意。其次出正文,正文的分节参考了北大标点本《十三经注疏 礼记正义》及各家译注本的分节,文字也参考各种版本进行了勘校,有调整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再次出注释,注释兼及章句训诂与名物制度介绍,在引述各家说法时,为求简明,常见的郑玄注、孔颖达疏,简称 郑注 孔疏 ,其他注家或相关著作则引作者与书名,如朱彬《礼记训纂》、孙希旦
《周礼》是一部讲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向号称难读的《周礼》加以译注,化艰深为平易,注释翔实,译文畅达。
《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胡平生、张萌译注的《礼记(上下)(精)》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礼记》,通行本是《小戴礼记》,为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汉族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自西汉郑玄作注以来,《小戴礼记》的地位逐渐提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礼记》《仪礼》《周礼》)之首。《礼记》以儒家礼论为主,内容涵盖战国以后及西汉时期社会的变动,包括社会制度、礼仪制度和人们观念的继承和变化等,阐释礼经意涵,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可指引后人阅读礼经的思考方向。
《仪礼》是一部记载周代礼仪制度的经书。今作者汲取近三十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在尊重借鉴前人图谱的基础上重新绘制仪礼图,以解今人阅读之惑。 本书为《新编仪礼图之方位图:宾礼卷》,《仪礼》中专言宾礼者凡三篇,即《士相见礼》、《聘礼》、《觐礼》,详细介绍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以及士和各级贵族互相拜访、以结友好之礼仪。
《国学经典诵读本》(全16册)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典籍三十余种,采用简体、横排、大字、注音的形式,是一套专门用于诵读的经典教材。经文采用*善的底本,反复校对,标点、注音参考学者注疏,力求准确无误。适合作为少年儿童的经典诵读教材,也可以作为成年人学习经典的诵读读本。 全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德育启蒙、孝经》《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附:朱子治家格言、文昌帝君阴骘文)》《了凡四训》《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琼林、龙文鞭影》《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选》《诗经》《易经》《道德经、庄子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心经、金刚经(附:佛说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地藏菩萨本愿经》。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礼治思想的资料汇编。其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的内容及产生与变迁,记录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论述如何以礼正确处理各种人伦关系等。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生活习俗、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本书全选了《礼记》中的23篇,节选了另外26篇,并对它们做了注释和翻译。
《周礼》与《仪礼》、《礼记》合称三一礼,属儒家经书的经典之作,均代表了古代东一方文化的精魂,流传至今盖两千余年,其影响至深至巨。统治者尊奉它们为治国安邦的法宝,士大夫以通经致用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平民百姓把它们当作修身处世的懿训。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指出,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 礼 。中华礼学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然而由于去古日远,且礼经特别是仪礼部分 文古义奥,传习者少,注释者亦代不数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致三礼之学日渐式微,一度被学界称为 绝学 。礼学各种典籍逐渐散乱,且礼学文献由于散见于各种不同古籍,一直没有作过全面的辑录汇编,许多古籍处于濒危状态。正是有见于此,我国著名礼学专家沈文倬先生于2000年前后即提出 编纂整理礼学典籍,为中华礼乐传薪火,为中华后人留记忆 的礼学文献编纂倡议。沈先生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响应,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将其提为重点研究方向,先后历经近十年论证研究,于2010年底,浙江大学古籍所集全所之力完成了基础性的调研工作,编纂完成《中华礼书总目》,完成了对我国现存礼学文献的摸底调查,正
《禮記》鄭注版本以南宋撫州本爲善,有《古逸叢書三編》影印本。越刊八行本之經注文本可與此媲美,而遠勝於余仁仲本、岳本以下諸本。《禮記正義》版本以南宋刊單疏本屬珍貴,收錄於《四部叢刊三編》,而僅存八卷。越刊八行本之版本價值僅次於單疏,且具備全書七十卷。可見如今學者欲研習《禮記》鄭注,閱讀《禮記正義》,當以越刊八行本爲善本。潘明訓舊藏越刊八行本,上世紀二十年代有影印本及影刻本,影刻本至九十年代又有重印,但如今已不易購。日本足利學校數百年來一直典藏一部越刊八行本,雖缺八卷,印製時間頗早,較之潘明訓舊藏本,補版甚少,價值更高。本書對照影印潘氏本與足利本,極便校對。通過比對,讀者可以直接觀察、理解宋版經過補修,增加挖改、換版,文本逐漸失真的過程。毋庸爭議,本書就是《禮記》鄭注、《禮
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他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的典籍全部译出,引起西方世界轰动。他于1876年荣获法兰西学院儒莲汉籍 翻译奖,是牛津大学首任汉学教授。1948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促成成员国文化经典的翻译工作,《东方圣书》作为代表文集推出。理雅各是《东方圣书》系列之《中国圣书》的主要译者。 理雅各英译本至今虽逾百年,但仍被认为是中国经典的标准译本,是欧美文化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本和凭借。 “英汉双语国学经典”丛书将中文古文、中文白话译文、英语译文,逐段对应编排,读者可以同时看到三种版本。而双页排汉语、单页排英语,又便于读者通畅无碍地对照阅读。 《礼记(理雅各 英译本)》就是这套丛书之一,由戴圣著。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孟子》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孟子》也是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孟子》是古典散文从章到篇的划时代的代表,它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门人所著。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其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本书呈现该著作的原文,且对文章要义进行了解说,还有译文,方便读者阅读理解。
《礼记译注》(上下):《礼记》共49篇,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篡辑,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或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其中有许多关于学习、教育、生活、修养身心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精辟深刻,对今人仍有教益。由于《礼记》内容驳杂,除少数篇外,大部分很少有突出的中心内容,而且缺乏逻辑联系,因此殊为难读。
《仪礼》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时代有关社会习俗和礼制的资料总汇,对研究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生活极具价值。历代为之作注解者很多。唐代编《五经正义》,将郑玄注和贾公彦疏作为钦定的《仪礼》注释,编成《仪礼注疏》,成为后世权威的《仪礼》读本,与其他唐代钦定儒家经典注疏统称为《十三经注疏》。唐以后多次重刻,但质量良莠不齐,版本多有异同,错讹亦难以避免。有鉴于此,王辉先生潜心数载,将此书重新校勘整理,比较异同,择善而从,并吸收了历代学者研究《仪礼》的成果。各卷后附有校勘记。本书将成为《仪礼》好的版本。
《礼记》是一部先秦至秦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是研究中国古代礼制与研究儒家学术思想史的书籍,内容驳杂,殊为难读。本书对之作精心注释和今译,为阅读这部典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周礼》是一部讲建国与设官的著作,保存了大量的先秦史料。本书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向号称难读的《周礼》加以译注,化艰深为平易,注释翔实,译文畅达。
周礼一书,旧题周官,始出于西汉景、武之际。全书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冬官原阙,时人以考工记补之》,分掌治、教、礼、政、刑、事六典,经邦治国,燮理阴阳,堪称文繁事富,体大思精,洽术、学术无所不包。但是,此书在先秦典籍中不见征引,所记制度也每每有与文献抵梧之处,因而,关于它的真伪及其成书年代,成为西汉以来聚讼不决的著名学术公案,或誉为周公之典,或指为战国遣则,或断为秦汉之制,或贬为新莽伪作,纷纷之论,莫衷一是。然而,论辨的诸家都不否认周礼的学术价值,因为它迟也是汉代的作口叩,材料之珍贵,自不待言,问题在于从什么角度来使用它而已。
《礼记选译(修订版)》四十九篇,又称《小戴礼记》、《小戴礼》、《小戴记》,西汉戴圣撰集。戴圣,字次君,梁国(今河南睢阳)人,生、卒年已不可考,据《汉书?儒林传》所载,他与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同时,是著名的经学家。戴圣和他的叔父戴德都是礼学大师后仓的学生,世称为小戴、大戴。戴圣曾以博士的身份参加过甘露三年(前51)汉宣帝主持的在长安皇宫里的石渠阁举行的五经同异讨论会,并担任会议记录的整理工作。其后,官至九江郡太守。他的著述,留传至今的就是这部《礼记》;此外尚有《石渠礼论》四卷(见《隋书?经籍志》),即石渠会议的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