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语录体著作,用言谈的原态方式记录了孔子的思想,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及儒学理论*基本也是*可靠的文献。《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中*系统性的两种理论著作。《大学》是 内圣 与 外王 高度统一的政治理论,也就是以 德治 为指导思想的政治哲学;而《中庸》则是协调各种关系以创建和谐社会的人生学说,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这三部书再加上《孟子》,合称为 四书 ,是元、明、清时期科举命题的经典和士人*重要的之书,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 。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 仁 ,提倡 仁 义 礼 智 信 ,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精)》此次整理,即以朱熹的《论语集注》、《大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集注》为底本。
《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南宋朱熹将其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论语》一书是集章成篇的体例,各章间的关系性较小。 《论语》的核心思想为“仁”,提倡“仁”“义”“礼”“智”“信”,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其内容广泛深邃,其风格隽永含蓄,对后世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周易》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周易》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论语》又是浅近生动的。亲切的交谈口吻,具体的对话环境,还时有人物音容笑貌的记叙,这使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绘声绘影地跃现于文字中。在《论语》中,孔子的思想与他的形象直接联系在一起,我们不仅能读到孔子的理论,也读到了孔子的个性和孔子的人格。孔子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昂的用世热情,执着的理想追求,组合成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留给后人的是生命的无限活力,是人生的厚重意义,是效力于社会的价值追求。性格鲜明的孔子形象,使孔子理论产生出直观的效果。可以这么说,阅读《论语》,是思想的启悟,但也会获得文学的享受;阅读《论语》需要思索,但也会受到情志的感动和激励。《论语大学中庸》由陈晓芬和徐儒宗译注。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总称。本书采用的是“注、译、读”三段式的体例,注释语言准确简洁,注而不考,译文多为直译,“今读”是本书的主体,是作者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对四书的理解。四书中虽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先人的思想的局限,作者抱着去莠存良、古为今用的科学态度去学习、加以适当的理解,将前人的智慧在现在的社会闪光。
李春尧译注的《阅读无障碍本:*学 中庸》是 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 系列丛书之一。该书通过对《*学》和《中庸》的解读、注音、翻译等,让广*的一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减少一些学*《*学》和《中庸》的障碍,让其在较短的时间里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古人的心灵相接、相励!
《论语译注》撰者充分把握《论语》成书的历史背景与前人注疏的流变,并广泛吸取现代学者对原著的研究和论述,按章节以原文、注释、译文、段意四个部分进行综合阐述,层层深入,帮助读者*程度地读懂并理解原著。
“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这四部经典,纷纷对其进行注释讲解,其中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为著名。朱熹此书去取诸家之说,推敲注释文字,倾注了其大半生的心血。宋代以后,《四书章句集注》被列为钦定的教科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读本,与“五经”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便于读者阅读,我们此次出版《四书章句集注》,不仅原文经过精心校理,堪称“善本”,而且对版式作了重新设计,使之更加醒目、美观。同时,我们还将著名学者金良年先生对“四书”原文所作的翻译,用
《大学》和《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经宋儒二程和朱熹等人推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虽然篇幅不大却是儒家文化核心经典。《大学》以人的修养为核心,指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修养路径,包括了穷究万物事理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自我人格等方面。《中庸》同《 》一样,是儒家的哲学理论渊薮,不过《 》涵盖面广,《中庸》则集中强调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生活相关的道德哲学,自宋代以后《中庸》成为儒者研读的重点,理学的很多概念命题都出自《中庸》,“中庸”的思维方式成为很多学者的生活信条,对宋代以后中华文明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中庸》是一部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道德哲学专著,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终和《论语》《孟子》并称 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的 太平和合 境界。《大学》提出的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0),正在漳州任上的朱熹刊行了他编注的《四子书》,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四书章句集注》,也就是现在由王华宝、王玉德、朱志先、钱宗武、钱忠弼等共同整理的《四书五经(大儒注本共4册)(精)》一书的初识原本,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大概连朱熹本人也始料未及的是,这部文字浅近、篇帙并不浩繁的*作面世之后,势头甚至盖过了《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成为此后七百多年中*具影响力的文献。 本次整理力求文字正确,标点准确,篇章条理清晰,板式疏朗醒目,便于阅读了解。
记录“亚圣”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 直接、 可靠的资料。 记录“亚圣”孟子思想的经典著作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此次出版我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注释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胡奇光、方环海撰写的《尔雅译注》是我国*部按义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也是*一部由晚唐政府升列为 经书 的上古汉语词典。他比《孟子》升格早,因此在《十三经》里的排次,也在《孟子》之前。百科名词含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两方面。自然万物名词又可分为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类;社会生活名词则可分为人的家族关系和人的日常生活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