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论语》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文化等学 说的很重要的资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古至今,《论语》都是一部不能 忽视的经典。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典,《论语》的主张思想已浸透到到中国两千多年的政 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里去。
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国人。《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此次出版我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逐段翻译。注释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近期新研究成果。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闱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
论语是这样一部书,它记载着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着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闱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说:“论语,记孔子与弟子所语之言也。论,伦也,有伦理也。语,叙也,叙己所欲说也。”那么,“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
论语(经折装) ,线装书局 【新华书店正版图书】 作者 (春秋)孔子 著 原价 ¥468.00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出版时间 2013-01-01
国学经典。《论语》为儒家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所可分类纳入。自然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人修养的意义引人入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系儒家之经典,在中国思想 占有重要地位。钱穆先生所著《四书释义(大字本)》分为《论语要略》《孟子要略》《大学中庸释义》三个部分,对“四书”做阐释与发挥。其中《论》《孟》两书裁为要略,分门别类,有助于学者把握两书要领;《学》《庸》则为其释义,备列全文,使学者体悟篇中宏旨。
国学经典。《孟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种,共七篇,历来版本较多,各章节分合和注解各家也有不同,东汉赵岐分此七篇各为上下、共十四卷,长于问答辩论,从体裁和章法上为先秦散文走向成熟的典范。《孟子》中的政论、对于人的修养和行为的言说,继承了孔子。对 天 、 命 的说法,又稍有不同,并在人性善恶方面的论述上更有所进。自汉朝置《孟子》为五经博士之一,后成为普遍的 四书 之一,早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本书增加了孟子传记、小相、圣迹图。
国学经典。《论语》为儒家很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
“四书”是儒家的四部经典,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孟子》是后人编撰的关于孔子、孟子言行的记录,《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四书集注》对后世影响 颇为深远,为其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南宋宁宗时《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被列入学官。元、明、清三朝 是以其为学官的教科书,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这套《四书章句》由南宋理学家朱熹编著,以竖排印刷方式,为你呈现原版内容。
《民国双语译丛》包括由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大学 中庸》两种,辜鸿铭的儒学英译语言精练,词意精达,并纵贯中西,援引歌德、卡莱尔、阿诺德、莎士比亚等西方作家和思想家的话来注释某些经文,将注释中将书中出现的中国人物、中国朝代与西方历史上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物和时间段作横向比较,帮助那些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经典的内容。辜鸿铭对儒学的翻译较之以前西方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儒经译本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是近代讲解儒学的经典。这个版本也成为欧美、通行世界的儒学英译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