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是一部举世闻名的大字典,收字多达47000余个。但由于实纂有欠严谨,存在引文讹谬等诸多缺陷。今特首次影印新发现的王引之校改本《康熙字典》,以补其缺失。清道光间,知名学者王引之等94人奉命校订、重刊《康熙字典》,校改引文、字头、释义以及例证与义项等错误共2588条,并记校改情况为《字典考证》。
全书分一、二、三编,分别为古文字、合体文字与未识徽号文字。 第一编通分四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商周时代的金文;商周时代的陶器、石刻、竹简、帛书、盟书、玺印、泉货文字以及少量的秦文字;最后一栏为《说文》所录篆书、古籀文等。每栏所收文字都按时代先后为序,以便考察每字的形体演变。为便于识读,眉端标注通用繁体楷书。 第二编为合体文字。合体文字出现于商周时代的甲骨、金文与战国时代的其它文书,延至秦篆即基本被淘汰,故此编分三栏。 第三编为未识徽号文字,字形均较古老,一般是由一至数字组成的族徽或名号,此种文字仅见于商周时代的甲骨和金文,故只分二栏。
《旧日笺:民国文人书信考》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书信内容考证。作者选了诸如徐志摩、叶圣陶、丁玲、梁实秋、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等等文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共三十四篇,选择的角度是在以往的出版物中没有出现过的,或者是被编入文集但是对书信的内容、时间、人物解释有误的,作者对做了重新的考证,并且写信当时的时代背景做了介绍,读来非常有意思。
《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老子把它叫做“道”,佛祖把它叫做“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自己的,也是整个宇宙的,人人都可以认识。佛者,觉也。佛性即是人的“能够觉悟之性”,它不是迷信,而是真理。人有佛性,即能觉悟生命之本来,宇宙之真相;即能洞悉万物之幻相,三世之因果。一切一切,了然于胸。一句话,《禅解道德经》即是要告诉你宇宙中有大道,而人是能够悟得大道的精灵。 作者认为禅与道有相通之处,用禅宗的公案和禅门经典来与道德经融会贯通,其中穿插许多故事,对《道德经》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读来很有启发。
常建,盛唐诗人,与王昌龄相友善,开元十五年进士。一生名位不显,字号爵里不详,沉抑下僚,做过盱眙尉,诗家多称之为“常尉”。常建虽然只担任过县尉这样的卑职,但在唐人的心目中,他的诗歌地位却很好高。
清代学术最为昌盛。清儒提出来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成为学术近代化的标志。郭庆藩编著的《庄子集释(精)》是中华国学文库之一,《庄子集释(精)》是清代关于《庄子》的注疏、训诂的集大成之作。中华书局将之编入《新编诸子集成》辑,多年以来一直为学界所重视。
《老子 庄子(图文精释版)》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之一。《老子》一书共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又称《道德经》。 《庄子》,亦称《南华经》,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逍遥游》等内篇7篇是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共26篇,是庄子门徒或后学所著。内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老子》和《庄子》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禅解道德经》的目的只是告诉人们一个真相:就是宇宙中存在一个东西,一个亘古存在、永不变化的存有。它无变化,无生灭,无颜色,无来去,但万物又都离不开它。老子把它叫做“道”,佛祖把它叫做“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是自己的,也是整个宇宙的,人人都可以认识。佛者,觉也。佛性即是人的“能够觉悟之性”,它不是迷信,而是真理。人有佛性,即能觉悟生命之本来,宇宙之真相;即能洞悉万物之幻相,三世之因果。一切一切,了然于胸。一句话,《禅解道德经》即是要告诉你宇宙中有大道,而人是能够悟得大道的精灵。 作者认为禅与道有相通之处,用禅宗的公案和禅门经典来与道德经融会贯通,其中穿插许多故事,对《道德经》进行了全面解读。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读来很有启发。
本书是华东师大已故教授史存直先生(1904-1994)的遗著,是作者晚年对汉语文言语法的思考和总结。全书共十五章:一,绪论;二,句法概说;三,词法概说;四,主语、谓语;五,宾语、补语;六,定语、状语;七,名词及其附类;八,表词和表词结构;九,副词;十,数量词;十一,代词;十二,介系词;十三,助词、感叹词;十四,复句;十五,省略。作者建立的文言语法体系严密,阐述简明扼要;对传统的和通行的各种语法理论,明确表示反对什么,主张什么,并辅以大量文言例句,使初学者可以很容易地掌握文言特有的语法规律,对古汉语语法研究者也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边塞诗是诗人创作的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起源于先秦时代,《诗经》中已有完整的边塞诗篇。汉魏六朝,边塞诗初步发展,唐朝进入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是唐诗中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其中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军人魂魄;更有舍生取义“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即使老去,也常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男儿气概。书中精选历代边塞诗一百余首,精加注释,详细解读。
本书系王立群先生所著的与CCTV百家讲坛《文景之治》栏目相配套的图书作品,比讲座更深刻、更详实,是王先生在对《史记》《汉书》等经典史料精心研读基础上新力作。全书详尽展现了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两代明君在大汉从衰弱向兴盛的过渡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作为,描绘了文景之治下的国家繁荣人民和乐的景象。全书语言轻松明快、通俗幽默、可读性强。
本书是一部着重实用的训诂学著作。除了对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起因、功能和基本概念作一般的论述外,更对训诂方法进行比较详细的介绍。本书特别介绍了训诂实践所必需的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又闢专章论述训诂学在古书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写等方面的应用。在讲述训诂学知识时,注意吸收前人和同时代人的研究成果,大量证引训诂学上典型的实例,供学者参比。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编撰。全书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了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具体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尤其是士族阶层的生活状况、文化习尚乃至他们的精神世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多方面的史料,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和沿用至今的成语典故。张万起、刘尚慈二位先生研究《世说新语》多年,以研究者的底蕴奉献出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译注本:对三十六个门类分别进行了分析,对故事主人公生平的介绍,尤其是对语言词汇的训释及晋宋口语的讲解,及与故事相关的典章制度、魏晋风习等的疏通均晓畅明了,译文准确通畅,在语言风格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