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撰,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记载自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公元907年)间近三百年的历史。与《旧唐书》相比,《新唐书》对表、志更为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并重新排列传记次序,强调对忠奸顺逆的褒贬,又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未载的史料,增加了不少晚唐人物的列传。 中华书局点校本《新唐书》以百衲本为点校工作本,同时参校了北宋闽刻十六行本、南宋闽刻十行影印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和浙江书局本,择善而从,是目前*为通行的《新唐书》
明代宋濂等修《元史》共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元史》成书于明朝初年,以元代各朝实录、《经世大典》等为基础,并收入典章制度、文集碑传、杂史杂著等,史料价值较高。《元史》体例整齐,叙事明白,文字浅显,便于阅读。 中华书局点校本《元史》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洪武本等版本,吸收了前人对《元史》的校勘成果,是目前*好的通行本。
本书由《大美联邦志略》、哈佛所藏《亚墨理格洲合省国志略》残卷、《美理格合省国志略》三部分组成。初版成书于鸦片战争前,于1837年写成,1838年在新加坡刊刻,带入广州,是中文世界的*本美国史著作,曾受到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重视。
本书由明代内阁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亲自编撰,是供明神宗(万历皇帝)幼时阅读的教科书。由一个个小的故事构成,每个故事配以形象的插图。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 圣哲芳规 讲述了历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举,下篇 狂愚覆辙 剖析了历代帝王的倒行逆施之祸。书中的插图是明代的木刻版画,线条简单,轮廓清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的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史书。全书共一百三十篇。1959年,在毛主席、周总理的指示下,顾颉刚先生等著名学者以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对《史记》进行分段标点,并以方圆括弧来表明字句的删补,形成新中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史记》点校本。2007年,中华书局组织点校本“二十四史”的修订工程,将《史记》作为重中之重,在原点校本的基础上,不仅对底本、通校本、参校本作了复核和补充,还改变了方圆括弧的校勘形式,增加了上千条校勘记;对原标点一一复核,进行修改和统一,以期达到新时代古籍整理的优选水准。
古代官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和和封建社会时代国家机器结构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当时政权的性质和施行的统治的具体手段。研究历代官制,在史学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意义。阅读古籍,研究古史,往往不易掌握古代职官的名称、建置、品级、职掌等,从而存在学习、研究的困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五年编辑出版的《历代职官表》,以清代黄本骥节编本为底本,加以整理,附以瞿蜕园编撰的《历代职官概述》和《历代职官简释》两种。古代职官大部分的主要情况,都可以从此得到了解。书后还附有索引,以便读者较易查到所需的资料,可供文史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文科师生以及文史爱好者参考。
《魏书》130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8卷,志20卷,记载了自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的兴亡史,是现存记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的和较完备的史书。此点校本以百衲本为底本,并参以明代南北监本、汲古阁本以及清代的殿本、局本等,同时还对比了其他一些史籍的有关部分。
本书是唐五代传奇作品之总集。所收作品上限为唐初,下限为五代十国。得传奇作品六百九十一篇,编为五编,分一百卷,其中作者可考者九十八人,另有阙名作者近三十人。编次以作者或作品时代为序,同一作者作品排列一起而次其先后。时代不可确考者大致确定其上下限,编在相应位置。每篇作品,以作者介绍、正文、校勘记、按语排列。正文之末注明所据版本或出处,其余重要版本或出处,亦酌情注明。校勘用详校之法,各种校勘资料力求齐备。异文较重要者皆出校,诗歌异文则全部出校。校记于歧异文字多有辨证。按语考证说明该篇或原集之著录、版本、题署、篇目等及其他相关问题。
《通鉴纪事本末》42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书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本社於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陸續编輯印行《中國歷代食貨典》、《中國歷代經籍典》、《中國歷代文學典》、《中國歷代禮儀典》、《中國歷代考工典》、《中國歷代藝術典》、《中國歷代醫學典》、《中國歷代神异典》、《中國歷代氏族典》、《中國歷代邊裔典》諸書,由於按類彙编,资料翔實,給研究者帶來一定便利。今仍依其例,新编《中國歷代選舉典》,以饗讀者。
《新唐书》225卷,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比之《旧唐书》,一方面对志、表两部分十分重视,增加了以往史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等,另一方面,在传的设置和编排中,强调“忠奸顺逆”的褒贬,同时收进了一些新的史料。本书的点校,以百衲本为工作本,参校了北宋闽刻本、南宋闽刻本、汲古阁本、殿本等。
《左传纪事本末》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 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山海经》内容涵盖上古地理、天文、历史、神话、气象、动物、植物、矿藏、医药、宗教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上古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它是我国古代早期极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富含神话传说,书中随处可见的山名和水名,常常能与古代的地名相印证,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上古文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资治通鉴(共20册)(精)》涵盖了中国1362年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物性格的缩影,是一部足以了解中国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 史书。如此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浓缩于三百万言之中,能清晰明了已属大为不易,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对这段历史有深入了解。编年体能将复杂之史实条分缕晰,读之能追根溯源,对其源头、发展、高潮、结局方能一清二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因此在选材上,能够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作用的政治史就毫无疑问地占据了 重要的位置。《资治通鉴》极重视政治腐败,对于政治清明和黑暗时期都用功很深,也重视战争。举凡权力 迭、施政得失、制度沿替、人才进退都有详尽深入地记载,这些内容也是《资治通鉴》一书的精华所在,记述中尤
刘珍的《东观汉记校注(上下)》是“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系列之一。《东观汉记》是东汉几代史学家相继撰修而成的记载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终于灵帝。该书早期流传阶段,为世所重,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合称为“三史”。比它晚出的东汉诸史都取材于《东观》。 吴树平先生在前人基础上,重新翻检了大量古类书、史书和古注,辑得遗文数百条,又利用各种资料比勘互校,使一些鲁鱼亥豕歧异舛误的文字得到了厘订。同时,对人物事迹的编次 加合理,每条遗文都注明了出处,从而使《东观》一书的辑佚工作臻于完善。为便于阅读,又作了较为详细的校注。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 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文徵明是明代 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他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 与沈周、仇英、唐寅合称“吴门四家”。 文徵明的后裔、门生,也将文徵明书法、绘画艺术发扬光大,对明代的书画艺术影响深远。本书是目前 一部文徵明的年谱著作。作者周道振、张月尊研究文氏多年,有《文徵明全集》整理本,本年谱为其研究文氏生平、著作、书画、交游等的成果结晶。本书搜集了大量与文徵明及其家族、交游、门生有关的传记、诗文和书画作品信息,内容极为丰富,是了解和研究文徵明其人及其文学、艺术成就的 书。
《魏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共8册)(精)》是一部记录北魏一朝的断代纪传体史书,作者魏收。全书分本纪十二篇。凡十四卷,列传九十二篇,凡九十八卷,志诗篇,凡二十卷。其中包含一些子卷,总数为一百三十卷,不计子卷为一百一十四卷。全书完成于北齐天保初年,搜罗史料翔实丰富,是研究北朝史的基本史料。《魏书》成书后,渐有散佚,至北宋时期,全阙者二十六卷,不全者三卷。魏收之后,学者利用《北史》和《高氏小史》补残缺卷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唐长孺先生点校《魏书》,以现存各种不同版本进行对校,同时广泛利用《太平御览》、《册府元龟》、《资治通鉴》、《金石萃编》、《八琼室金石补正》等书,旁征博引,考定是非。引书之富、校勘之细、考证之精和标点之准,首屈一指,广受推崇。
《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包括:《宋史纪事本末1》、《宋史纪事本末2》、《宋史纪事本末3》共3册。《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