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含《明史纪事本末(一)》《明史纪事本末(二)》《明史纪事本末(三)》《明史纪事本末(四)》,共四册。《明史纪事本末(套装共4册)》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元璋起兵,终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朱由检自杀。编者把这近三百年间他们所认为的重要史事,选编成八十个专题,每题为一卷,叙述了这些事件的始末。各卷后面几乎都附有“谷应泰曰”的史论。
《通鉴纪事本末》42卷,是将《资治通鉴》中所记载的1360余年间的重大史事,归纳为239个题目,从“三家分晋”开始,至“周世宗征淮南”结束,全书脉络清楚,每事首尾明晰,可以省去不少翻检之劳。此书开创了纪事本末的体裁,对于史料的整辑、排比之功值得肯定。本书以宋宝祐五年的大字本为底本,加以校点分段,以便阅读。
《左传纪事本末》是以章冲所做《春秋左传是类始末》为基础,加以补充 扩展而成的。他以春秋时期各国诸侯为中心,在每个国家之内,把重大事件标目成篇,一篇也就是一卷。计有:周四卷,鲁十一卷,齐七卷,晋十一卷,宋三卷,卫四卷,郑四卷,楚四卷,吴三卷,秦二卷和列国一卷。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 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 部史学史, 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 的一座丰碑。 这次白云译注的《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中国史籍范围之广、种类之多、内容之富、材料之详、史料价值之高,都是世界上罕见的。从《尚书》、《春秋》出现算起,有近三千年史书编纂的历史,而且绵延不断,历代王朝,无不有史。然而,关于史学自身的自觉的理论反思和系统总结,却直到唐代才真正出现。唐代刘知畿所撰《史通》是我国 部史学理论著作,也是我国历 部史学史, 对初唐以前史学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总结和批评,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 的一座丰碑。 这次白云译注的《史通》,采用浦起龙《史通通释》求放心斋刻本为底本,此本刻于乾隆十七年(1752),浦起龙将明清各种版本疏而汇之,博采众长,予以互正,对《史通》订讹补遗。
《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包括:《宋史纪事本末1》、《宋史纪事本末2》、《宋史纪事本末3》共3册。《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从而为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宋史纪事本末(套装共3册)》在保留原来版本面貌的前提下,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目前来讲,可谓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