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是一本以范仲淹为主角的历史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北宋名臣范仲淹的一生。人物、事件基于历史事实,细节想象合情合理。作者笔力晓畅,善于从宏大背景引入,层层渲染,筋骨分明。描绘了北宋初年错综复杂的政治风云,刻画了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形象。从寒门孤贫少年一步步成长为政坛 ,出将入相,成为宋代大批士大夫的精神楷模,范仲 淹的成长经历给每个人以启示,展现出别样的英雄主义。作为黄庭坚、朱熹口中的“ ”人物,在 的重担下、历史的节点上,他能否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改变世道人心?本 书将为读者揭晓答案。
《中国近丛刊(第2辑):翁同爵家书系年考》辑录国家图书馆藏《常熟翁氏家书》中的翁同爵家书,并加以系年考证。书中所列诸通家书,原稿并没有自然分别每通家书的起止,多数家书是根据其上下文连续内容,或笺纸间的骑缝印鉴而置为一通;或据其整体内容、时间而归为一通;或分列两处,另加按语考证。故书中所列诸通家书,与实际数量或有出入。
《李白传》是 文学史家李长之的《 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和《李白》两书的合集,是李长之在不同时期写的关于李白生平的两本书。前者是以德国古典文艺美学为利器对李白的分析,其中不乏尼采超人哲学的影响,所以重李白精神人格的分析。后者从一个 为开阔的视野去勾画李白的画像。从总体上说,李长之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的精神为纬,深入体察诗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有 气质的诗句和语言风格的形成。李长之用锐利的观察,设身处地的理解,刻画出了鲜活灵动的李白形象。从某种意义上,两本书互为补充、相为表里,从不同的方面 准确丰富地勾画出李白面影的作用。
经学是中国古代社会学术及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与中枢,两千年来各种著作汗牛充栋,但一直缺乏严整、系统的通论性、总结性著作,直到晚清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才对两千余年经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论述。《经学通论》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出发,对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缺陷,内容较为驳杂,多用专门术语,不易理解。笺注者以原段落分章笺注其中人名、书名、经学概念及典故等,使原书可以 易理解与普及。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 诗人,杜甫还未出名、李白还在蜀中,他便早已名噪京华。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禅喻之。吟他的诗,可以入画,可以悟禅,可以追寻着他的足迹,去看一看那千百年前倚风自笑,如秋水芙蓉一般的人。作者用清越明快的语言,诗意的笔法和翔实的资料,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醉心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初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形式上说,全书是他对三国时代成书而不知作者的《水经》的注释。但是在内容上,它不仅比《水经》大20多倍,而且丰富生动,所以成为一部脍灸人口的不朽名著。历来对此书有许多崇高的评价,明末清初的学者张岱曾经评论:“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跋寓山注二则》,《娜嬛文集》卷五),《水经注》在描写风景方面的声誉可见一斑。《水经注》共四十卷,原是朝廷藏书,直到宋初,尚未缺佚,如《太平寰宇记》《太平御览》等所引,有许多都不见于今本,可以为证。到北宋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8年),朝廷编修《崇文总目》,发现已缺佚五卷,所以宋初引及的河流滹沱水、泾水、(北)洛水等,都不见于今本,当在缺佚的五卷之内。而今书仍作四十卷,则是后人整理时分
原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为陈寅恪 一部著作,也是陈先生所有著述中在体量、写作时间、体例完备程度、影响力上的登峰造极之作。全书写作历时十年,先生在目盲体弱的情况下口述,由助手黄萱笔录成书。 本书以史证史,探究了秦淮名妓柳如是传奇的一生,特别是其与大学者钱谦益之间的姻缘纠葛,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料、诗笔、议论于一炉,考察了存亡之时士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选择,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之变迁,充满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
本书按照《中国家庭基本藏书》编撰要求,选诗5首,词56首。依照词作内容,按春景([瑞龙吟]至[一落索])、夏景([满庭芳]至[诉衷情])、秋景([风流子]至[夜游宫])、冬景([红林檎近]二首)、单题([解语花]至[菩萨蛮])、杂赋([绮寮怨]至[虞美人])、补遗([关河令]至[烛影摇红])为序编排。每首诗词除“题解”外,分别予以“新解”、“新评”。“题解”除介绍有关词牌外,对词的写作时问、地点、时代背景尽量予以交代;对于难以索解的只好阙如。对于误解的词牌如[过秦楼](“水浴清蟾”),径改作[选冠子];对词牌的异名、别称加以详细辨析。在“新评”、“新解”中,我们参阅了数百种有关著作、论述,对原词中的异文择善而从。“新解”主要注释字词,分段释义,辨析疑难,纠正误解。“新评”主要对该词流传情况、历代评论加以梳理,对溢美之
傅山(1606—1684),字青主,初名鼎臣,一字仁仲,别号甚多,有公之它、石道人、丹崖子、青羊庵主、侨黄老人、朱衣道人、酒道人等,受道法于龙池还阳真人时又更名真山。山西阳曲西村(今山西太原北郊)人。傅山生活的年代,是明清两大王朝政权更迭、社会大动荡的时代。明朝末年,朝廷内部明争暗斗,结党营私,政治腐败,导致民不聊生,统治阶级与农民百姓之间矛盾日益尖锐,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甲申之变,泱泱大国沦于异族的铁蹄之下,江山易主,满目疮痍。此时,已近不惑之年的傅山思想已日渐成熟,一方面,他痛感明季政治的腐败,面对内忧外患却束手无策、以迂腐的理学愚弄黔首;另一方面他深恶痛绝清朝的异族统治,坚决抵抗,坚持民族气节,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操。这种思想贯穿其一生,深刻影响了他的
本书精选唐伯虎诗歌170首、词作9首、文6篇加以解评。作品底本及编次主要以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周道振、张月尊辑校的《唐伯虎全集》为依据,并参校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陈伉、曹惠民编注的《唐伯虎诗文书画全集》等书,评注主要参考了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刘洪仁选注的《唐伯虎文集》,及岳麓书社出版,陈书良主编的《吴中四子》中唐伯虎部分,获益匪浅,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末附“唐伯虎年谱简编”、“唐伯虎著作主要版本”、“唐伯虎研究主要著述”及“《唐伯虎集》名言警句”(正文中用着重号标注)等助读资料。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2辑 翁斌孙日记》由翁斌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