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以陈寅恪执教期间备课讲义及其它零散史学原稿结集出版,为海内首次付印。遵作者生前愿望,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人名、地名、书名均不加符号注明,一般采用通行字,保留少数异体字。这本书中纠正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中王遵功业之说。列举史实,证述遵在东晋初年,团结江东境内诸政治社会力量,共同抵御北方盛强胡族之侵略。当时中国之文化,因而得以保存,故其功实不可没。文中又分析南来北人之社会階層及居住地域,并论其与后来南朝史事之关系。篇末附载近年广州出土晋墓磗铭,亦可供治史者之参证。
《史通通释》是《史通》的 的注本,本书是《史通通释》的整理本。《史通》是由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作,是我国 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该书分内外篇,共20卷,此书尽显刘知几提出的史学家必须兼具的“史学三长”。可以说《史通》的成书对于后世史学理论的发展意义深远,乃至逐渐形成一门显学——史通学。 后世学者注释《史通》者尤多,而以清人浦起龙的《史通通释(繁体竖排版)》较晚出,而能 好吸取前人的校释成果。难能可贵的是,浦起龙在校释《史通》时加入了自己的见解——每篇都有按语,其后再注明《史通》所引典故出处,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利用价值。此外,本次出版的《史通通释(繁体竖排版)》后面还附有陈汉章的《史通补释》、彭仲铎的《史通增释》, 能让治学者在兼采众家之长中有所获。
本书收录两部中国中古史的传世杰作,均撰写于抗战之时。亦为忧患之书。前书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诸方面阐说隋唐二代制度之全体因革要点与局部发展历程。后书是前书的姊妹篇,讨论了统治阶级、党派分野、内政外交诸专题,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纲要,悉在此三篇之中。
《帝鉴图说》全称《历代帝鉴图说》,取唐太宗以古为鉴之意,故名“帝鉴”。 是明代万历年间的帝师宰相张居正,为万历帝少年时代编选讲解的政治启蒙课讲义。内容主要讲述历代一些皇帝的故事,节选简练的纪传和笔记。然后,加以深入浅出的讲评解说,而且每篇都由明代画师专配一图,有如连环画一般。因为此书是专为年方十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编写的,得让他能看得懂。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嘉靖年间,张居正以翰林院编修,领国子监司业,进裕王邸讲官。他进入仕途后,曾亲眼目睹朝廷腐败的种种黑暗,因而一旦身为内阁首辅大臣时,便一面主持政务,一面担负起了教导幼年皇帝朱翊钧的重任。就在朱翊钧即位的当年,张居正便指导讲官马自强等人,“采摭前代君人治迹”,编撰了一部书,用作指导朱翊钧学习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