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尊为 六经之首 ,尊享着无比崇高的地位。而在道家经典中,《易经》也享有与其在儒家经典中相同的地位,被道家奉为 三玄之冠 。真正算得上是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于《易经》,曾给出了这样的定位: 易道广大,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数,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可算是对《易经》全面而重 要的评价,甚至无论从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讲,都是世所罕见的,也从来没有一部著作能够产生它那样的重要影响。 本书精选古本正源,并兼采众家著作,经过精心的审校,以文、白对照的形式,再现这部伟大著作的精华。本书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每卦独成一节,以原文、注释、译文三个 板块的形式,在力求保持《易经》原有意味的基础上,努力在读者和原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黄帝内经》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 阴阳五行学说 、 脉象学说 藏象学说 等。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历代学者都将研读《道德经》作为必修功课。《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为 道经 与 德经 两大部分。《道德经》五千言,篇幅不长而论述精辟,其中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现实自然、社会、国家、民生等众多方面。大致分为:论道、治国、修身、砭时、养生、议兵六大方向。 本书《道德经》原文遵照中华书局发行的通行版本,每一章以原文开头,之后有 注释 和 译文 两个板块,对字词的注释简明扼要,对原文的翻译精妙准确,同时融入通俗易懂的解读思想。另外,本书除了常有的字词注释和译文之外,还加入了 河上公 对道德经的注解,希望这位黄老学派的集大成者的见解,能为读者们抛砖引玉,以其为伴为镜,协助自我来更好地阅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的著名军事著作,被誉为 兵学圣典 。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 、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 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 ,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大学》将人的修身作为核心基础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治国平天下就应该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典籍,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庸》,《中庸》对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一本书《大学 中庸》,里面包含了很多先圣哲人的价值反思和体验,由此也向当代读者展示了他们卓越的思想表述才能,有着很好的阅读价值和 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有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解。注释简要明了,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 孝 是上天所定的规范,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女孝经》仿《孝经》分十八章,章首皆假班大家以立言,也是中国古代对女子进行教育的优秀读物。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列子》今本共有八篇,合共一百四十三章。其中,说理文字有三十五章,故事文字有一百零八章。《列子》*精彩的地方在于记录了一百多个寓言故事,很多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确保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作的一部家庭教育教科书。全书一共分成二十篇,涵盖了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颜之推的家教理念,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成书于淳熙元年(1174年)。原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该书18卷,分为180门,收方1050余首。书中首论脉诊、习医步骤及致病三因,次以三因为据载列临床各科病证的方药治疗。陈氏“三因学说”将病因归为3类,把六淫致病归于外因,七情致病归于内因,不能归入内外病因的一律归于不内外因,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成为后世论说病因的规范。全书论述精审,多有心得发明,所列方药乃由作者精选而成,非一般杂收并蓄、汇聚成方者可比,故此书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张蕾编的《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第2版)》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的第二版。《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启蒙读物,乃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该书以四言韵语文体,介绍了392味常用中药的功效和应用,全书言简意赅,便于记诵,数百年来广泛流传,深受初学者的欢迎。但由于该书年代久远,有些文字比较深奥,又因四言韵文所限,不便于读者理解。为了满足初学者学习中医的需要,我们编著了本书,以龚氏之原文为基础,对原文作了注释和解说。本书语言简洁、明了,内容丰富、实用,适合于中医药院校学生阅读、研习。
秦老业医50余年,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多方面,颇多见解,尤其对《内经》进行了深入研究。临床方面,对温热病、肝病、血液病、心脏疾患、溃疡病等的治疗,颇多见解。为当代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些著作既继承前人余绪,又发掘古义,昭示后人;既有独出之理论见解,又有实践心得,为丰富中医学术宝库作出了贡献。
本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六因学说,完善了虚劳的病因理论,认为虚劳是由先天之因、后天之因、痘诊及病后失理之因、外感之因、境遇之因、医药之因六个方面产生的;认为虚劳的发病机制都与火关系密切,或为虚火,或为伏火。虚火指的是动于气而未着于形之火,即浮越于外的虚阳,属于阳虚病变,总是由于少火衰微,元阳不足所致。伏火指的是先动于气,久而渐着于形之火,即阳亢,属于阴虚病变,多由阴虚火动、火盛生风所致;作者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要清金保肺,无犯中州之土。治脾要陪土调中,不损至高之气。治肾要金行清化,不觉水自流长,金水才能归于一致。肺主气化,象征天道乾卦,脾主运载生化,象征地道坤卦,乾中得坤,故为离卦,坤中得乾,故为坎卦,坎离交媾,水火既济。作者认为肺脾为至尊之位,提出
《龙文鞭影》是中国古代非常有名的儿童启蒙读物,*初由明人萧良有编撰,后来杨臣诤进行了增补修订。《龙文鞭影》主要是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和逸事传说,四字一句,两句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它问世后,影响极大,成为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本书是《鬼谷子》的注释本,由许富宏译注。 本书每篇均包括题解、注释、译文三部分。题解以简要的语言概括本篇的主旨和内容。注释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难认的字在字后加注汉语拼音,难以理解的字词或文化常识等出注,他人有价值的注释亦择善而从,以供读者选择。译文力求直译,直译不顺畅之处采用意译,以便于读者迅速理解文意。
《广瘟疫论》为清初名医戴天章所著,约成书于1722年。全书共分4卷,另附方1卷。卷一以辨气、色、舌、神、脉为纲,论时行疫疠与风寒异气、风寒异受的区别,阐述兼证及夹证的辨治;卷二对时疫与风寒引起的表证,如发热、恶寒等症状详加鉴别、对比;卷三对时疫与风寒引起的烦躁、呕等里证进行对比;卷四介绍汗、下、清、和、补等治法,以及病后不表不里证、妇人、小儿等病证的辨治;卷末附有温热病常用方80余首,颇为实用。全书内容短小精练,条理清晰,便于理解,在温病的许多理论方面有精辟的发挥,是一部研究温病的佳作。本次点评以乾隆四十八年校刻扫描本为底本,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年9月版《重订广温热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版《广瘟疫论》,为读者呈现佳的古籍读本。同时新增了点评,对古籍中重点、难点加以评述,体现了点评
《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所作笔记文字的结集,是他一生学问最精华部分的结晶,包括制度史、财政史、音乐学、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地理地图学、考古学、诗学及书画学、音韵学、文献考证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些逸闻轶事、杂记琐谈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资料,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沈括则被称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很好的人物”。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均为金代成无己所著,成书于1142年。《伤寒明理论》三卷,精辟地分析了《伤寒论》所涉50个主要症状的表现形式、发病机理、病位病性以及鉴别要点,是伤寒研究领域最早的一部“症状鉴别诊断”专书。《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选取《伤寒论》常用方剂20首进行制方之法的分析,提出了“十剂”“七方”等概念,对方剂学的研究影响深远。另外,成氏于书中多处引用《内经》《难经》《黄帝针经》等经典著作以阐发仲景之论,以经注论,以论证经,经论结合,说理透彻,使学者读其论而知其理,胸中了然而无惑,严器之谓其“真得长沙公之旨趣也”。本次点校以清《四库全书》本为底本,以明代《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为主校本,以书中所涉书籍的通行本为他校本进行整理。《伤寒医鉴》又名《刘河间伤寒医鉴》,元代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