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以笔记的体裁,记录、考订了当时和前代的典章制度、掌故轶事、文物考古、物产民俗等,成为后代文史研究的可靠依据,北宋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记载而得以传世。《梦溪笔谈》成书后影响深远,不仅在国内受到重视,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十九世纪中期,日本用活字版排印了这部名着;二十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都有学者对此书进行了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
本书共十卷,四十四篇,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过去因为疑古派的非难,前人多认为本书是伪书。随着近代简帛文献的出土证明,确信为先秦旧籍。本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对研究儒家学派,主要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对了解孔子及孔们]弟子的生平及传承关系有重要价值。
《黄帝内经素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本书的成书年代,据多人考证,认为是春秋战国时代。 本书共二十四卷,分八十一篇(原缺“刺热论”、“本病论”两篇,今据别本补入,附于书后)。本书内容丰富,包括有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与自然、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和运气学说等多方面内容。该书系统地反映了秦汉以前我国的医学成就,综括了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是学习中医者的古典医书。 本书可供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者阅读参考,也可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书分上下二卷,系统讲述了诊脉方法、寸关尺定位、寸关尺各部所候脏腑等寸口脉诊的基本内容。“太素脉法”起于唐末,兴于北宋。其法在传统脉诊基础上,兼及预后、情志等内容,在中医诊断目前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宋以后出现了一些冠以“太素脉”的著作,其中以《太素脉秘诀》最为完整雅驯,然亦讹舛满纸,文词艰涩。今以现存最早的明代周文炜梓行的大业堂本为底本,广稽相关传本及其他有关“太素脉”文献,揭示异文,校理是非,并对其中一些重要术语和论断酌加阐发。希望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一中医文献,并有助于此冷门绝学的传承与传播,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借鉴。 本书可供中医和中西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本书共收录古代名医所治肾病及相关病证医案700余则,涉及水肿、癃闭、遗尿/小便失禁、小便异常、淋证、白浊、阳痿、阳强、阳缩/阴茎缩小、阴茎挺长、阴茎肿、阴茎疼痛、阴茎内痒、阴囊肿痛、阴囊瘙痒、阴囊燥裂、囊痈、睾丸肿胀、睾丸疼痛、睾丸缩小、遗精、滑精、男性不育症等23种病证,可为中医治疗肾病、泌尿系统疾病、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病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是华夏之瑰宝,对中华文明产生深刻影响。儒家思想不单对于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巨大意义,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也提供重要精神资源。本套书稿通过研读儒家经典文献,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解,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了解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书稿由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撰写,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对于读者研习儒家经典著作、了解儒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河南程氏遗书》又称《二程遗书》,共二十五卷,该书稿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弟子记载二程平时的言行,后来由朱熹加以综合编定,其中言论居多。本书稿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二程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此次导读对著述中的重要文字作简单的注疏通讲,以利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通读儒家经典
本书是一部研究《伤寒论》理论体系的著作,它从《周易》原理入手,破释《伤寒论》三阴三阳的命名,创建《伤寒论》三阴三阳图,并溯其学术渊源,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着墨尤多,其第二章第三节“伤寒论与汤液经比较”是目前所见对比仲景诸书与《辅行诀》一书理法关系很为深入细致的作品。同时,与所涉古训相关篇章分别比较,论证其异同,明析仲景继承、发扬、革新中医学术的内涵,为研究《伤寒论》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精选刘渡舟教授经方治验207例,并附其门人姜元安治案19例;下篇精选刘渡舟教授医论12篇。全书所选之医案及医论,紧扣临床治疗这一主题,从辨证思路、病机认识及方药特点各个方面阐述了经方的临床运用,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对于深入理解仲景学说以及掌握经方临床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不但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有很高的指导临床实践的价值,是现代临床运用经方的专著。因此,本书是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及中医院校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的推荐之书。
本书主要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简要地论述了《神农本草经》的产生与发展史、经方的形成与发展、经方用药思路启示及本书之指要。各论将仲景书之用药164味适当归类,分为16章。内容旨在对文字古奥的《神农本草经》原文探微索隐、探索仲景书之252首经方运用164味药物的方法与规律、对经方与祖药(专指《神农本草经》之药)的“血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经典,勤于临证,学用结合,深思领悟,缜密构思,精心通释之结晶,另有附录“论用好经方的十九大关系及案例”。本书适合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与学的人员学习,更适合研究《神农本草经》经方及二者关系的学者参考。
《 伤寒论 临证实践录》总结了崔章信五十余年运用《伤寒论》之心得与经验,务使伤寒理论与临证经验融会于一,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的施于临床,崔老将数十年学习仲景的学术思想与自己的临床思路进行归纳与演绎写成此书,可供中医药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经方爱好者、中医药科研人员以及更广大的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钟以泽,男,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大学本科学历,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63年9月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即留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外科(现皮肤科)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过中医外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皮肤科主任。现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国家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曾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乳腺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外治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外科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成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钟老自1963至毕业至今,已从事教学、医疗、科研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在治疗疾病中强调以和气血、调脏腑而达阴平阳秘。钟老著有《中医
《算经十书》系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十部数学典籍,这十部典籍分别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邱建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数》《辑古算经》《缀术》《夏侯阳算经》。这十部算经包含汉初到唐末一千年中的数学名著,是中国隋唐时代的官定算学教科书,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数学必不可少的文献。然而《缀术》北宋时已经亡佚,南宋重刻时,为了补足十书的数目,便把《数术记遗》放进去,形成了现今的《算经十书》。上世纪六十年代,书局出版了由钱宝琮先生点校整理的《算经十书》,是《算经十书》的第一个学术整理本,长久以来被视作科技类古籍整理的典范。 这次重版《算经十书》,得到了钱宝琮先生后人钱永红老师的大力支持。钱老师慷慨提供了钱先生的手校本,以供此次再版时修订之用。在编辑过程中,我们不仅
《本草备要》为清·汪昂撰于1683年,增订于1694年。书名"本草备要",意即所载药物学内容既完备又扼要。该书据汪昂增订原本整理。全书精选常用中药479 味,分列8部(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虫鱼、人)。各药内容简要实用,用大字重点突出药物的功效特点与主治范围,又用小字随文简释该药取效的原理、主治疾病的特点、临床用药的技巧和方法以及同类药物的作用比较等。书中穿插与该药疗效相关的医案、典故等,读之令人趣味盎然,方便记忆。各药之后,还简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炮制等相关内容。本次整理增加作者独家点评,大大增加了本书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文魁脉学与临证医案》是廿年前赵绍琴先生整理付梓的《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两部医著合刊。《文魁脉学》及《赵文魁医案选》今日已属难觅,而海内外求之者甚众。脉学、医案密不可分,为了体现知行合一的精神,此次合订为《文魁脉学与临证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