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性著作 。 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养生、防治,以及临床各科的内容,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发展及中医学科分化的母体。 本书首先对《内经》的医学与传统文化地位、成书年代及作者、名义和流传沿革,以及学术体系结构内涵和学术特征、历代研究略况等进行了简要叙述,从而使读者对《内经》一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状况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继而采用以注为主、校注结合的方式,将《内经》 162 篇原文,逐篇进行了精要的注释,并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式,逐句做出了通俗直白的翻译。从而将这部年代久远,文辞古奥的古典医籍的要言大意,运用通俗简明的语言呈现给读者。 本书是《黄帝内经》的通俗性读本,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各八十一篇,共约十八万余言。它起源于轩辕黄帝,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一般认为集结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
本书系著名中医专家、浙江中医学院林乾良教授编著。作者有感于中医治疗的主体——药治,难以推向世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处方上的困难。首先是处方理论难于掌握,其次是方剂中的药味太多,不易被人们接受。于是,经过潜心研究,对古今文献进行了周详的整理,精选“简、易、效”处方526首,药对263组,以及11类100种疾病的辨证施治,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临床经验,提出一个既简单、容易而又有效的处方学系统,写成本书。以指导初学者和外国人学习中医方剂,尽快起步处方。 全书分四卷,分别为总论、药对、方剂、临床应用。总论阐述处方理论;药对和方剂按“简易效”原则严格筛选,方剂由1~5味药组成,不超过5味;临床应用在理论指导下,论述100种疾病的辨证施治。本书从理论到方剂,再到临床应用,自成体系,简易、有效、实用。不仅适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藏佉卢文尺牍》为研究 馆员段晴教授、才洛太对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所藏 的四件佉卢文木牍进行解读分析的研究成果。通过对 佉卢文尺牍的转写、定名和内容的考察,作者认为这 些尺牍应出自斯坦因定名的尼雅13号遗址,反映了三 四世纪时鄯善王国的社会、经济、官制等情况,资料 弥足珍贵。
《神农本草经新疏》是张宗祥对《神农本草经》的疏证稿本,取清顾观光《重辑神农本草经》为底本,引用历代中外医学文献疏释辩证并加作者(张氏)按语。卷首作者撰有总论,探讨《神农本草经》产生时代、各家编纂本概况,而编纂《新疏》,'尤望此古之本草所载各药,疑者缺之;信者更以新方、新治益之,使旧药更有新用。故东西各国之学说,亦兼收并畜'。正文部分,依《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为序,首叙本经之药名、别名、产地、性味、功效、主治;次叙考释,辨别异同,厘清真讹;次叙功效之认定,并载验方而加辨析;次叙近代医学新药理之研究与新效用之开发;次叙作者行医用药经验并总结上述各论。由底本五万字,至《新疏》六十万字,可见作者用力殊劬,今经作者及门郑绍昌标点,排印出版。张氏熟知文献,精通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