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脉诀全书》是近代季萼编著的一部诊法类中医著作。成书于1936年。全书分为六编,仿张太素《太素脉秘诀》并加以引车发挥。季氏自谓此书是不明脉理者入门之书,故又介绍一些脉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用语亦较通俗浅显。
胡希恕经方医学,让我们能够系统、完整地学习胡希恕“六经、八纲、方证”经方医学体系,还能够有所感悟:如果放眼历代医家研究经方的累累硕果,我们会发现,胡希恕先生研究经方的成果,只是经方医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小部分。对《伤寒杂病论》乃至“经方医学”的深度化研究,须要下大力气进行继承和弘扬。“经方医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探讨和突破,须要一代又一代医家进行理论思考和临床实践,既须要历史的循证,亦须要集体的努力!”
扶阳派历经近200年的传承,探索,总结和升华,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扶阳医学理论体系,以及用之于临床实践而皆效的理法方药。扶阳医学的学术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其理法方药始终体现了《黄帝内经》“谨守病机”的思想,理论根基和辨治原则是与河洛、易、内、难以及伤寒一脉相承的。 在临床实践中,扶阳医学重视阳气,强调扶阳。以火立极,扶正护阳是扶阳医学的理论核心;善用姜、桂、附,是扶阳医学的显著特点;坎离既济,延年益寿是扶阳医学的终极目标。 扶阳医学作为一个学术流派,其受关注程度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十年来学习扶阳医学已经形成了一股潮流。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中医临床经典著作,它所确立的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拓了中医临证医学的新纪元,成为后世中医诊治疾病的准绳。全书以理、法、方、药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多种外感病和许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涉及中医方剂学、药剂学、护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的方剂被后世称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医圣”。
康平本、康治本均为流传于日本的《伤寒论》古本,被认为是最贴近东汉张仲景《伤寒卒病论》原著的版本,对于学习和理解《伤寒论》有重要价值。本书中,《康平本伤寒论》以大塚敬节收藏的《康平本伤寒论》传抄本为底本,《康治本伤寒论》以日本京都书林于安政五年雕版刊行的《康治本伤寒论》为底本,均以宋本《伤寒论》为校本,改竖排繁体为横排简体,重新标点,其中与宋本《伤寒论》内容有异之处,保留原文,文下出注。为优选地反映古本的原貌,针对康平本中的原文、追文、旁注和嵌注等,分别采用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等加以区分,清晰明了,以便于读者厘清关系,对照学习,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内容。
本书运用幽默睿智的语言解读中医经典之最——《伤寒论》,融合古今名医研习伤寒的精华,传递合而不同,立足临床的学习之道。秉承传统研究《伤寒论》的六经辩辨证之法,从表至里,循序渐进,不遗余力地贯穿以精妙的圆运动思想,令中医思维紧紧地拴在一个圆里,展示出了一气周游伤寒的精髓。解释医理和分析经方交替进行,势在让读者领略《伤寒论》的严谨和实用,原本枯涩难明的《伤寒论》终于再次被赋予了全新的血肉和灵魂。
麻瑞亭(1903-1997),是清代名医黄元御的第五代传人。黄氏乃经方派大师,麻瑞亭是全面继承与发展黄元御医术的佼佼者。麻瑞亭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了滞脉和浑脉,用之诊断辨证,准确而实用,在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冠心病、肺心病、风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病、胆囊炎暨胆结石、肝硬化、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不明原因发热、经带疾患、乳腺增生、不孕(育)症等疑难杂病的诊疗上成绩卓著。该书作者孙洽熙为麻瑞亭的学术继承人,跟随麻瑞亭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本书为麻瑞亭临床经验总结。
张立山教授从业肺科,临证所遇多为呼吸疾患。觉仲景之法,切合临证:外感发热,常有小柴胡汤一剂建功之时;哮喘病患,屡见射干麻黄汤令痰出喘平之例。咳嗽痰喘,皆可以六经辨证:发热胸闷,俱可从伤寒求法。张立山教授每遇病患,先从长沙处寻法,效与不效,反复揣摩。本书为其全国历年经方会议演讲的医话、医论,生动活泼、充满思维火花。
《四圣心源》为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所著,该书系统、详尽地阐述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并以脾胃为核心,阐发气化学说,认为在人阳虚时土湿木郁为致病根源,并对临床常见的内、外、妇科疾病进行了分析,创立了相关治疗方剂。该书所阐发的理论对中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了脾胃学说与气化学说,为“火神派”理论之渊薮。 《 四圣心源 白话解》对《四圣心源》以现代白话语言进行系统翻译,以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学习,同时增加了大量图表,以直观展示其理论思想。用基于五行一六气理论而创立的方阵图直观表达该书方剂的配伍,是该书的一大特色。
《摄生总要》,明末洪基著。书凡九卷,分为四部分:《摄生秘剖》四卷、《房术奇书》二卷、《摄生种子秘剖》二卷、《种子方剖》二卷。其中《摄生秘剖》是著者精选“丸散方之最神奇切用者”80首汇录而成,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及养生等方面;《房术奇书》《摄生种子秘剖》《种子方剖》主要论述房中之术、养生导引之法,以及种子求嗣之理,共载方94首,并导引图8幅、八卦图1幅、十月受胎图10幅。
《伤寒纪玄妙用集》由元代尚从善编次,成书于元后至元二年(1336),为尚氏传承学习《伤寒论》的专著。全书共十卷,分为四十篇,卷一至卷二列伤寒类说、辨脉法、平脉法、六经论治、六经禁忌、太阳证一下有八变,卷三至卷十类证辨析,列五十证之辨治及「诸可与不可」。肖氏吸取了各家学术观点,间以己意论析。其对六经的认识,基本赞同《类证活人书》认为伤寒的治法,主要为汗、下、温、和。书后附《仲景药性论治》一卷,载药九十品,并述药理、配方主治等。本次整理以浙江图书馆清抄本为底本。
《扶阳论坛.5》为2012年11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五届扶阳论坛专家演讲稿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策划组稿的一部著作。与2008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009年出版的《扶阳论坛.2》、2011年出版的《扶阳论坛.3》、2012年的《扶阳论坛.4》为系列书,本书为将扶阳论坛的录音资料进行编辑转录,复经论坛主讲专家进行斟酌补益后组稿而成。本书延续了《扶阳论坛》的“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伤寒论近言》是何梦瑶专门阐述其伤寒思想的一本专著,全书分为七卷,凡例及目录列于卷首,卷一包括提纲、《内经》热病论、王叔和序例及《伤寒论》序,卷二为太阳篇,卷三为阳明篇,卷四为少阳篇及阳经合病并病篇,卷五为太阴篇、少阴篇、厥阴篇,卷六包括汗吐下可不可篇、差后劳复、阴阳易病、痉湿暍篇、霍乱、温病、辨脉法及平脉法,卷七收录仲景原方。本次整理以清乾隆24年己卯(1759)乐只堂刻本为底本,以宋本《伤寒论》为主校本,以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注解伤寒论》为参校本。
《外科心法真验指掌》为天津医家刘济川所著,刊刻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全书共分元、亨、利、贞四部,一部一卷。该书吸取《外科正宗》、《医宗金鉴》之精华,在药、方、论等广有采择。重点论述了外科疮疡的辨证治疗及方药。对外科某些特殊疗法如外用撚子、敷药、拨治、薰洗等亦有记述,作者对疮疡的内外治疗及后期康复颇有心得。此书内容全面丰富,理法方药具备,预后、康复、养生十分详备,所载外科方药较为广泛,另有刀针图式,图文并茂,对了解古代手术器械的名称、形制、用法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部内容全面丰富,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外科文献。
胶东柳氏医学流派,是由柳吉忱、柳少逸、蔡锡英等及其门生几代人,经过百年的辛勤耕耘,深览博采,磅礴会通,传庚接续,不断总结完善发展起来的。以“三观”——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太极思维的辨证观;“四论”——老年退行性疾病的虚损论,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枢机论,器质性疾病的气化论,有形痼疾的痰瘀论;“一法则”——理必《内经》,法必仲景,药必《本经》为指导思想;临证以方证立论法式为学术特点;以“取法于上,筑基国学,以道传术,熟谙经典;天人相应,形与神俱;古今贯通,中西兼容;全面诊查,四诊合参;三辨合一,治病求本;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杂合以治,四方交融”等八大特色为流派特征。以中国象数医学、内伤性病机四论体系、太极思维临床辨证论治体系、中医复健医学体系(医经派针术、医经派灸术、
本书讲述中医五运六气的天文渊源,结合临床印证中医“天人相应”的合理性,以古代天文知识为主,临床为辅,介绍伤寒钤法日干支治病的运用诀窍,不仅构建出《内经》的核心内容,而且复原完整的《伤寒论》,指出医圣文本之中的内在逻辑,与中医临床紧密衔接,验证于当下。
扶阳学派,为中医教育和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通过[系列图书-年度论坛]的开放方式,让千名、万名医界读者直接受益。《扶阳论坛3》延《扶阳论坛》系列图书[完全现场实录]的鲜明特色,让无暇参会的广大中医同仁、中医爱好者也能够感受完整真实的[实录现场]。
为整理胡希恕经方医学的师承细节、传承脉络,在胡希恕先生诞辰120周年前夕,胡老学术传人收集整理相关资料,编纂了这本文集和画册。这本由马家驹主编的《走近胡希恕:胡老弟子跟师追忆与经方医学传承纪实(彩图画册版:)》内容为胡希恕先生生平事迹、生前所带学生的回忆性文章或专题访谈,追忆和重温了一代经方大师胡希恕生活和学术生涯的点滴风貌。此外,本书内容还包括胡老学术传人团队传承胡希恕经方医学系列活动纪实,希望为中医师承教育提供一个细节化的生动模板。
《 黄帝内经 古法针刺临证心悟》介绍了名老中医张士杰的中医针灸临床经验集萃,内容分为天、地、人、附录四部分。天部为“读《灵枢九针十二原》札记”,记录了张老阅读《灵枢九针十二原》的思考心得;地部为“援物比类医案”,论述了张老临床灵活运用援物比类法针刺太溪穴、腕骨穴、昆仑穴等治疗中风、痿瘫等多种多种疾病的验案,以及对刺法、得气及踰穴取法之体会;人部为“略论踰穴及针刺”中,深入探讨了针刺补泻手法、针刺得气、体表经穴定位等;附录部分为与张士杰先生学术相关内容。
本书是作者继《伤寒论语译》后的新编著,作者把《伤寒论》原条文全部撒散,按照辨证系统来分汇罗列,使读者便于学习《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精神,并可结合临床具体应用。其中的112方,按照各方的组合性质来分类,并选出30味药,将每药在各方中的主要作用,予以分析归纳,这样,既可晓得古人组合方药之心法,又能了解方药随证变化加减的理由。本书分辨症状、类析治法,以及方药归纳的探讨,均清楚扼要。在每一类主题之后,并有提纲和复习题,尤便于学习者体会。由此,作为一般学习中医以及西医学习中医者的参考读物是比较适宜的。
本书为全国著名中医万友生教授所著。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总论分为伤寒和温病的病因病机、伤寒六经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温病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的基本内容、八纲是伤寒和温病辨证论治的总纲四章;下篇各论分为表寒虚实证治、表热虚实证治、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里热虚实证治、里寒虚实证治五章。本书在八纲的主导下,把伤寒六经和温病三焦、卫气营血的理法方药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外感病辨证论治体系。其中所引历代医学家的方药用量及其用法等,悉仍其旧,以免失真,并便于古今对照研究。临床可因时、因地、因人不同,结合各自的实践经验,灵活掌握,不必拘执。
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是同一部书的两个不同版本,均经过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整理而流传后世。《金匮玉函经》虽与《金匮要略》书名相近,但并不相同。 为了方便读者研读宋本《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这两部古医籍,本书采用左右页而对照编排版式,帮助读者近距离地同时阅读两书的文本,考察其异同,从而能够以新的视角理解《伤寒论》条文,对全面学习六经辨证、正确理解仲景学说颇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