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合禄先生多年致力于五运六气研究,并用五运六气解读《伤寒论》,开拓了学习《伤寒论》的新思路,主张心主太阳、肺主阳明、三焦主少阳、脾主太阴,四经共主一年四时阴阳,从而揭开了“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千古谜团,获得了可喜新成果,创建了田氏“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同时,田合禄先生正本清源,还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是张仲景创作《伤寒论》之大纲的新观点,迎刃解除了以往百思不解的疑难问题,拨乱反正而见《伤寒论》真面目。《五运六气解读 伤寒论 》适合广大中医药爱好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临床医师及《伤寒沦》研究者阅读参考使用。
《棲隐楼医话》(1917)为清代医家俞彬蔚所辑。俞彬蔚,字舲芗,别号镘畊,江苏无锡县人,清末医家,亦精于书法,留有楹联数幅。本书共八卷,俞氏以医话、医论的形式,记载了基础理论、临床治疗、用药、养生、医案等内容,同时兼参当时的西医学说,各取所长,兼抒心得,各有详略,内容丰富,对当今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次校勘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生命科学图书馆所藏民国稿本为底本。经此次研究考证,该本应为作者民国稿本。
《伤寒集验》初刊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卷首为总目录,卷一从总论起至房劳止,卷二从直中阴经起至水气止,卷三从脏结起至婴儿伤寒止,卷四从桂枝汤起至小半夏茯苓汤止,卷五从大黄黄连泻心汤起至甘草汤止,卷六从太阳丹起至大白术汤止,计一百三十余则,方近五百。后附伤寒六法、劫病各法、伤寒死候等。本书内容丰富,所载除伤寒病证外,尚论述时气温病、杂病诸症。详言其发病机理、所见证状、辨证方法、施治方药,后录伤寒、杂证诸方。间有评论,要言组方用药之理,偶记加减之法。列证较详,虽方药稍有枝蔓,但对丰富伤寒理论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日本著名汉方医学家大塚敬节(1900-1980)的代表作之一。 大塚敬节先生秉承“汉方医学研究,始于伤寒论,终于伤寒论”之说,毕生坚持持续研究《伤寒杂病论》。 大约从一九七二年秋季,大塚敬节先生开始执笔编写一部对于《金匮要略》解说的书籍,从一九七三年一月开始,以《金匮要略研究》为名,在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学研究所的月刊会志《活》上连载。这项工作至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完成,跨越七年。 在《金匮要略研究》一书中,大塚敬节先生对于不出方药的条文大多轻轻放过,而对于方药着力尤深,包括药物的用量、加减和适应范围等。书中先生习惯于在“注释”栏目中讲药物,在“应用”栏目中讲方剂,并且注意和现代医学相结合。
《医理发明》,清代黄元吉编辑,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全书共八卷,卷一、卷二论述脉证、医理及多种内科杂病的证;卷三、卷四记有内外妇儿医案180余则,卷五载有眼科、外科的理法方药及40余则医案,卷六为药性论,收载药物200余味;卷七为经验杂方用法,收载经方验方100余方;卷八记载伤科穴道图及方剂。全书立论处方,推崇方药以合宜为用,力陈滥用成法成方之弊,故多以自拟方为主。本次整理以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什邡广济堂刻春林堂重修本为底本。
本书为修订版。合订本第4版第一次印刷(1994年来总第16次印刷)。晚清蜀中伤寒名家郑钦安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成都中医名家唐步祺先生(已故)悬壶济世六十年,乃致力于郑氏三书之阐释,并结合行医临床实践,给出医案医方,并详尽讲评,颇便于医家病者研习。出版后得到广大中医研习者的好评,并被纳入中医院校教材教辅之列。二十多年来,几乎年年重印,成为中医古籍研究整理的畅销书。
吕英的师父李可是一位有深厚理论功底的临床医家。在基地工作期间,他与弟子一道总结出“气一元论、元气、中气、根气、萌芽”等七条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思想,形成了其学术思想的理论架构。此外,他还通过病例讲解让基地的弟子对厥阴病融寒温于一炉的医理有了明确的认识,弟子得到迅速成长。在他的临床指导下,一大批肿瘤晚期患者及三衰患者得到成功救治。本书是吕英传承李可古中医学派的讲课记录。
《温疫论》,明代吴有性撰。是中医温病学发展目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学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温疫论》充分体现了吴有性对温疫的新认 识,从病因病机、感邪途径、传变规律、辨证体系、治法方药,到诊断治疗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可说是细致周到,对后世温病理论的发展及温病的临牀治疗都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温热论》为清代临床医学家叶桂携徒弟游于太湖洞庭山,在舟中口述,由弟子顾景文执笔著录;由唐大烈修改整理者,名《温证论治》。 叶桂的学术特色在于他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既简洁明了,又逻辑严密,抓住了温热病发展的几个关键性环节,十分便于临床医生的学习使用,有着极高的临床适用性。
本书「举古今医学而统贯之,辑其成而摘其要」,首论脏腑、经脉、药性等基本医药理论,次述伤寒、中风、瘟疫等内科疾病。再列妇科、小儿科及外科诸症。作为综合性临床医书,理法方药兼备,辨证细微,治法丰富实用。
集明、清两代诸多有名注家对《伤寒论》精华注解,参以己见,解读通俗易懂。主要内容为《伤寒论》全集的解释,其特色为既借鉴古人对《伤寒论》内容的注释、观点,又结合本人对《伤寒论》的理解,用通俗语言解读,使《伤寒论》更能为现今中医工作者服务。
《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为《中医白话解读本丛书》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简称《素问》)是中医学最古老的理论著作之一,历来受到医家的重视。由于该书经历年代久远,辗转抄刻,鲁鱼亥豕,加上文义古奥,给学习带来了重重困难。主要内容是对《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校勘和注释同时,予以语译,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形式解读。《全集》全面反映了他在中医药学领域的学术成就。郭霭春先生治儒通医,文理医理融会贯通,精通史学、国学,于目录、版本、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造诣精深,并善诗词。他深研中医基础理论,精医史、善临证,尤以文献研究和中医内科见长,有“津沽杏林三杰”之誉。
《黄帝内经》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为中医学重要经典着作。本着继承祖国医药学宝贵遣产,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宗旨,为广大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人员提供善本原貌。本次影印出版清光绪十年甲申(一八八四)京口文成堂摹刻宋本《黄帝内经》,必将对《黄帝内经》研究整理大有裨益。
《脏腑图说症治合璧》又名《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中西医粹》,清代四川医家罗定昌著于清光绪八年(1882),初刊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全书共四卷,卷上“脏腑图说”、卷中“脏腑各图”、卷下“症治要言”、卷末“医案类录”。罗氏学术源流兼容中西、医易各途,而更备作者本人的创新。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以三焦为纲,以温热病、湿热病为目”的执简驭繁的分类方法,分别对上、中、下三焦中的温热病与湿热病进行分类讲评。以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温热病的条文都按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四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以三焦辨证作为湿热病的辨证纲领,分别对原书的条文进行归类,把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条文都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进行分类重新排列,分别讲述这三类证候群的证治规律。 《中医师承学堂: 温病条辨 通俗讲话》采取了讲课的口语形式,力求诵俗牛动。
作者是《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的第一执笔人,传承范中林六经辨证学术体系。本书从六经辨证、反复辨析、越变越明的角度,阐释了六经辨证的界定、用法及案例分析,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范中林是蜀中现代名医,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在掌握六经辩证规律治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70年代末由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写了《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部分医案曾以《范中林老中医六经辩证医案选》在1979年第十期的 中医杂志 p25--30上发表,后来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发行,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辩证诊疗的69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有以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案,还有以理中汤辈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
郭霭春、王玉兴编写的《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一书是对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校注和白话解,体例上分为原文、衍义、校注、白话解四项内容。《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参考多种善本及诸家注本,校文严谨详实,注文旁征博引,白话解通俗易懂,互为补充印证,深刻揭示了《金匮要略》原文的奥旨。《金匮要略校注白话解》对学习和精研《金匮要略》具有较好的辅助作用,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从业者及广大中医药爱好者阅读。
《伤寒论新义》由余无言著
《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养真秘笈 校释》一书是继整理出版《傅山手录 丹亭真人卢祖师玄谈 校释》(以下简称:《玄谈》)之后的第二部书,也是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傅山丹功导引经典传承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书。 傅山丹功导引炼养医学体系主要分为:祛病部、延年部、成真部、了道部四大部,层层递进、次第严明,已经出版的《玄谈》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祛病部,而《养真》一书所述的内容主要属于成真部。
麻黄汤证、葛根汤证等35个经方验案;中卷包括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等40个经方验案;下卷包括治疗神志恍惚、肠痈、肺痈等疾病的25个经方验案。 全书完整收录原版所有序言和全部附录内容。卷首包括曹颖甫、章次公、邵餐芝等11人序言、中华国医学会等团体及个人题辞、读者评语、张仲景事状考、曹颖甫小传和方笺,及编按者自序等。附录包括《经方的认识》《论甘草之主治》《经方不盛行的原因和补救》等经方相关论述文章15篇及《本书第一集的检阅和第二集的展望》和《跋》。
《张聿青医案》,为清末名医张乃修(字聿青)的临证治案集,经门人吴文涵(字玉纯)、邵清儒(字正蒙)等搜集整理编次,由吴氏于1918年铅印成书。全书20卷,将所治病证分为中风、风湿、湿温、伏暑等79门,另有丸方、膏方两门及论著(含评改门人医论)16篇。全案共计1139则,内容以外感、内伤及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五官、外科、妇科诸证。医案记录完整,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或简捷明了,或展开分析,或连续复诊,务在辨明病机,然后确定治法。张氏经典理论深厚,宗《内经》,法仲景,兼采各家之长,临证注重脉诊,用药灵活,疗效显著。大多医案辨析病情详尽透辟,部分医案附有门人按语,于临证多有裨益。本次以1918年江阴吴氏抢先发售铅印本为底本整理而成。
本书主要分为概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概论简要地论述了《神农本草经》的产生与发展史、经方的形成与发展、经方用药思路启示及本书之指要。各论将仲景书之用药164味适当归类,分为16章。内容旨在对文字古奥的《神农本草经》原文探微索隐、探索仲景书之252首经方运用164味药物的方法与规律、对经方与祖药(专指《神农本草经》之药)的“血缘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是作者几十年潜心经典,勤于临证,学用结合,深思领悟,缜密构思,精心通释之结晶,另有附录“论用好经方的十九大关系及案例”。本书适合从事《中药学》《方剂学》教与学的人员学习,更适合研究《神农本草经》经方及二者关系的学者参考。
《疮疡经验全书》,原题宋代窦汉卿辑著,实为明代窦梦麟据家传本增辑而成,初刊于明隆庆三年(1569),共十二卷。卷一至卷七为窦梦麟家传藏本内容,按发病部位及类别论述外科病证的图例、证治,共816条。卷八至卷十二为辑编内容。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浩然楼刻本在十二卷之后又增录明代陈司成之《霉疮秘录》,合为十三卷,流传甚广。
《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医“方证药证”学说临床家叶橘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选辑实用中药545种,以药名笔画为顺序,每药分异名、学名、科属及形态、产地、性味、成分、效用、用量及用法、附方等项目。为了沟通中西医学,特于效用项下分为1、2两部分:第1部分采用现代医学名词,以冀新用途的开展;第2部分采用中医学的名词,以利传统经验的探究。附方项下重点介绍编者自己的经验处方。编者的临床实践证实:只要辨证合理,小处方与小剂量也同样能见效。因此《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的附方多数是选用三至五味中药的简方,剂量也相对比较轻。此外在用量单位上,编者在上世纪50年代初就已经全部采用国际单位制。 《叶橘泉现代实用中药》适于中西医药工作者临床使用,也适于所有热爱中医药研究的人们阅读参考。
《伤寒论今释》撰于1930年。陆氏综合前人注疏,参考日人学说,对《伤寒论》用较浅显的理论予以分析、归纳和诠释,选注精要。作者对《伤寒论》中的某些条文,试图用近代医学科学理论加以融汇或诠释,在中西汇通和中医发展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