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内經》是先秦時期防治疾病經驗總結和理論的升華,代表了這時期醫學的水平。它作為中醫藥翠的部經典,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基礎,全面系統地介紹了養生保健知識,是醫家的臨證之書,更是古代的百科全書與中華傳統化的瑰寶。兩千多年來,中醫學的各項成就,幾乎都是在《黃帝内經》的理論原則指導下,經代醫家的實踐逐步創造的。豐富多彩的中醫各流派的學術思想,大多是在《黃帝内經》理論的啟下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黃帝内經》為中國人民的保健養生、防病治病,中華民的繁衍昌盛做出了積極的貢献。直至今天,仍然對中醫學的研究、臨床起着指導作用。 《黃帝内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素問》又稱《黃内經素問》,以黃帝與岐伯、雷公等君臣問答體例討論了攝生、藏象、病因病機、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四民月令校注》以北周杜台卿的玉烛宝典引文为主要根据。校勘所用参考材料,最重要的是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其次,引用了隋末到宋初的几部大型颊书,并和清代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漠三国六朝文中全后汉文卷四十七崔塞四民月令,及近人唐鸿学辑四民月令两种辑本对过。另外,注释时,参孜了晋宗懔(?)的剂楚岁时记,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及从顾野王玉篇起,到唐慧琳一切经昔义等几部字书。
《线装国学馆:本草纲目(套装全4卷)》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三十余年心血的结晶,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一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明朝蕲州(即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公元一五一八年(明正德十三一年),卒于公元一五九三年(明万历二十一年),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李时珍世医出身,受家学影响,自幼喜爱医药。他重视实践,敢于创新。《线装国学馆:本草纲目(套装全4卷)》是李时珍以其毕生精力,亲身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而成,是对祖国医药学的一大贡献,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线装国学馆:本草纲目(套装全4卷)》共分为五十二卷,载有药物一
《新仪象法要》是我国宋代大科学家苏颂为其主持创制的“水运仪象台”而编写的仪器构造及使用说明书。全书共三卷,书首列有“进状”一篇,上卷自“浑仪”至“水趺”共十七图,中卷自“浑象”至“冬至晓中星图”共十八图,下卷自“仪象台”至“浑仪圭表”共二十五图。 本书为其译注本。 《新仪象法要》是一部具有世界意义的古代科技著作。这部不足三万字的著作,记下了中华民族古代的许多光辉成果,其中有早的机械钟表的锚状擒纵器;它记录的游仪窥管随天体运动,是现代天文台的跟踪机械——转仪钟的雏型;它记录的水运仪象台观测室活动屋板,是现代天文台圆顶的祖先。此外,此书还为我们留下天文仪器和机械传动的全图、分图、零件图五十多幅,绘制机械零配件一百五十多种,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保存至今的最早、最完整的机械图纸。正是由
《讀素問鈔》,又名《重集素問鈔》《續素问鈔》或《汪氏續素問鈔》,四卷,元代滑壽编輯,明代汪機續注。是分類重编選注《黃帝内經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首刊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编輯者和續注者,是元明時代理精醫工的大家,書以類分有序,融會諸家,辨論精核為《素問》的重要注本之一。 中醫之學,明教於經典,以明經知本見尊。自齊梁人全元起著《素問訓解》以後,有唐王冰之次注和宋林億等人之『新校正气諸家對經典的注釋,在訓解章句的過程中,還以注疏為發明,把自的驗證和新見解書人其中,注疏也是理論創發的形式之一。經典之注疏,也有稱『訓气稱『解气『補正』及『箋正气也有『校正』或「續注』者,還有『合著』『集注』之書。《讀素问抄》,是滑壽在研讀《素問》時,抄錄其要文,並擇取前人注文和己見而成書的。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