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选编于清《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全集》一书,《古代版刻关圣帝君圣迹图》由清康熙三十一年一二八九三一卢湛汇辑,初刻于康熙三十二年,至民国又有不同时期的多种刻本。图中五十多幅木刻版画叙述了关羽的生平事迹,情节丰富、故事连贯、人物生动、构图多变,可谓是一部精彩的黑白连环画,始刻者元人胡琦。
《书史》,北宋米芾著,记录自己亲身赏阅的书法作品。该书虽非 史 的写法,但为 亲见 而非 耳闻 ,故可视为真实可靠的基础史料。《博雅经典:书史》对于其中的人物典故加以注释、翻译和解析,以勾勒出一个以米芾为中心的北宋书画鉴藏圈子。分析原文的主旨,强化对原文的理解,具体操作上既有对注释、译文的补充解释,也有在此基础上的发挥,并尽力做到旁征博引,多方搜集材料、考证书中所列事典,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米芾《书史》的内容,并认识其价值。 《博雅经典:书谱》重在论文,以阐述《博雅经典:书谱》奥赜为旨,对孙氏书法艺术成就不作过多分析,书中所附《书谱》原文妙迹俱在,无须再置一喙,仅于书中讨论有关行笔 迟速 以及 兼通 精熟 等问题时,适当引用《博雅经典:书谱》墨迹以阐释孙氏相关理论。 孙过庭编著的《
《二十四孝图绘本三种》是周殿富先生遴选清及现代著名画家三家绘本编著而成。分别是清代王素、任伯年和现代画家李霞的《二十四孝图》。三种版本,各有风格。王素本为此类作品中的麟角之作,画风古典精细,色彩丽而不艳;任伯年的作品,人物塑造与线条自有陈洪绶、任熊之遗响;李霞的作品则独具一格,笔墨行云流水酣畅淋漓,人物造型表情生动,既有传统中国画之画风,又集现代绘法技法于一炉。三位名家合集出版,既有欣赏价值,亦有收藏价值。
《艺舟双楫》包括“论文”“论书”及“附录”三部分。其中,“论文”多评析古文作法和作者所崇向者,亦录所作书序,及碑版等。书中有书信、题词、书跋、诗序、行状等体裁,皆包氏文彩之精华。“论书”二卷(别名《安吴论书》)为阐述学书的方法。上卷分《述书》上、中、下等三篇,及《历下笔谈》、《国朝书品》、《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与吴熙载书》、《记两笔工语》、《记两棒师语》与《论书绝句》等,下卷有《(书谱)辨误》、《删定(书谱)》、《(十七帖)疏证》、《邓石如传》以及诸题跋杂论等,均包氏论书之精华。
《唐诗画谱》乃明代万历年间徽派版刻的代表作。该书由集雅斋刻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编者为集雅斋主人黄凤池。选取了五言唐诗50首,七言唐诗50首,六言唐诗60馀首。每首唐诗一画一字。其版画刻线稳健,刃峰不露。尤其对配景山水的皴法,大胆地变阳刻为阴刻,颇饶趣味,在明版中不多见。其字书写者多为苏州、杭州、松江、歙县地区的书法家,其中不乏名家,如董其昌、陈继儒、俞文龙、朱杰等。书体则篆、隶、楷、行、草兼备,风格则既有二王之馀韵,也有颜、柳、苏、黄、赵之风格。校注者将原刻本中书法作品中的词作与通行本进行校对,对词作中的疑难字词及典故作了简明的注释,使得广大读者在欣赏了徽派版画的艺术魅力的同时,也能方便地阅读和欣赏宋词的婉美。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一六九)刻立。前碑(碑阳)又名"史晨奏铭",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碑阴)又名"史晨飨孔庙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前八行字略小,后六行字稍大,尾刻有唐天授二年(六九一)马元贞等题名四行。此碑原在山东曲阜孔庙东庑,一九九六年移入孔府西仓汉魏碑刻陈列馆。此册原为孙多巘(陟甫)小墨妙亭旧藏,系"明中叶前拓本",为《史晨前碑》传世*全、*早拓本之一,以前孙多巘、李经畬等人均审定为"宋拓"。现藏上海图书馆,列国家一级文物。共十八开,册高三十三 七厘米,宽二十 一厘米。碑文十五开,帖芯高二十五 九厘米,宽十四 八 厘米。
《管领风骚300年:近300年学人翰墨(清初卷1)》介绍的是对于书法,我同样本着自己的书学立场,而不以所谓的“书法史”作为参照。而“学人书法”正是中国书法美学之正脉。书法至清代,金石碑学倡,自三代而直贯古今,可谓异象环生,群峰兀立。书法面目之多,格高趣新,岂今日张口晋唐、闭口宋元、夸夸其谈者所可定论也。
本书包括: 褚遂良小传、《倪宽传赞》卷、褚摹《王羲之长风帖》卷和临《王献之飞鸟帖》卷。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三藏圣教序》、《圣教序》,唐太宗撰。*早由初唐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称为《雁塔圣教序》。后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称《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或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碑石原在陕西西安弘福寺,后移西安碑林。此册为"北宋后期拓本"。经张应召(用之)、李守(中庵)、史贻直(铁崖)、汪喜孙(孟慈)、蒋镜秋等收藏。今藏上海图书馆。碑文首尾均有翁方纲边题。首页有伊秉绶为汪喜孙题跋。册尾有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李守、翁方纲、郭尚先题跋,叶志诜题记,另有董国华、邓炽昌观款。共二十一开,册高三十八 三厘米,宽二十五 一厘米。碑文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