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献研究丛书》是国家*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重点科研项目之一。这个项目旨在反映我国当代部分学者研究我国重要古籍所取得的新成就。 我国的古文献浩如烟海,其整理研究工作也源远流长,历代都有贡献。尤其是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由于在各个时代反复进行整理和研究,所以已积累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但由于这些古籍在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个时代的学者又各自立足于他们的时代,带着各具特征的学术视野、观点与方法来进行再认识;所以,整理和研究的课题虽然一再重复,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重复的工作在整体上却具有推陈出新、步步深入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得到创造性传承的一个富有生机活力的进程。这样的进程显然在将来也要继续下去。 前些时候,围绕着如何对待民族传统文化,曾
楚辞,是以屈原作品为主的、具有楚语和楚音特征的、富于地方色彩和楚地民歌传统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萧兵的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萧兵教授译注的《楚辞全译》,每首诗前有题解,简明介绍题意、内容和艺术成就等;注释博采众说,时出己见,以简明易懂为旨归;译文力求“以诗译诗”即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使用代格律体或谣曲体,尽量反映原作的情调、节奏和韵律。本书具有简明、准确、通俗等特色,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诗经全译》(金启华教授译注本)的姐妹篇。
《楚辞今注》是我国诗歌的起源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经典著作,是任何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都不能不读的作品。两千年来,关于《楚辞》的注释可谓汗牛充栋,琳琅满目;但对当代人来说,一则难以将数以百计的注本一一读来,二则古人以文言所作注解,往往也已须“再注释”了。我社《楚辞今注》以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为底本重新作注,既取旧说之长,又采新说之精,颇能反映目前学术界楚辞研究的水平。其特点在于注释简明扼要,疏解融会贯通,符合当代读者阅读、研究的需要。
本书是孙常叙先生治楚辞《九歌》五十余年的学术结晶。他一反其他学者认为《九歌》十一章为孤立片段,无内在联系的观点,利用传世和出土文献,结合古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地理学、天文学等学术成果,证明《九歌》乃一部系统的歌舞剧作(剧本),而非祭祀歌辞汇编,为重新认识《九歌》提供了方法范式。 他认为,《九歌》十一章由四个部分组成:迎神(《东皇太一》《云中君》)、愉神(《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慰灵(《国殇》)和送神(《礼魂》)。由于只公演了一次,其本意失传。另外,本书考证了《九歌》文本的写定时代,通过 诸版本《九歌》之异文考订其流传过程;考证了《九歌》中的众“灵”,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神岁星,系当时的战神,居五帝之首位;考证了湘夫人系居住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暂无内容简介。。。。。。